APP下载

试析朱熹“足食为先”的民本思想

2015-04-09郭廷廷

思想战线 2015年1期
关键词:民本君王天理

郭廷廷

宋代是宋明理学的发端,是思想家们对儒家思想的重构和意识形态化时期,而民本思想作为儒家的基本思想内容,在宋代理学兴起的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解释。朱熹作为宋代著名的理学思想家,其“足食为先”的民本思想较为深入地关注了民众的基本利益,突出了这一时期民本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朱熹民本思想的理论基础

朱熹的民本思想以其天理观为政治哲学基础,其政治哲学的目标在于建构形而上的道德宇宙观,这一体系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存在论,讨论“理”和“气”的关系,它是建立在常识之上的宇宙论。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理”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本原,“气”是“率理而铸型之质料”。理是本,气则是末,理在气先。作为本体的理,派生出二气、五行、万物,而万物又复归于理。①丁小萍:《中国古代政治智慧》,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6~197页。万物的生成过程是理支配气的过程,由此,构建起其理一元论的宇宙生成观。

第二部分是伦理学,论证宇宙中“天理”落实到人身上就是“性”。通过“性即理”之说,把宇宙论和道德学说统一起来。朱熹认为“气”是填充“理”的物质,“天理”在人身上的体现就是“性”,和“气”相对应就是“情”,“情”发动使“性”实现,达到理想状态为善,过分或不及都是恶。所以,理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原,还是社会的最高准则。

第三部分是修身方法论,即“居敬、穷理”之说。由于“天理”代表修身目标与形而上学宇宙论高度统一,要使人之“气质之性”符合“天命之性”,落实到人的行为目标上就要“存天理,灭人欲”,具体的修身方法包括格物致知以认识宇宙万物,去欲、居敬纯化意志以显示本性。

第四部分是经典注释学,朱熹认为,圣人已认识天理之大部分,并写在儒家经典中,于是读书成为重要的修身方式,这就将儒学和常识理性的冲突磨合掉,儒家意识形态成为“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②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132~135页。

二、朱熹民本思想的基本观点

基于天理观的道德哲学观念,朱熹强调追求“内圣”的精神境界以实现教化天下的“外王”,因此他的民本思想是基于其“圣君求贤”的政治理念之下的,并不具有“载舟覆舟”的强大力量,也就是强调君王的修为是治理好天下的根本。

朱熹看到民心向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关键,由此,他强调君王应该施行仁政,“王道得以民心为本”,“发政施仁,所以王天下之本也”,③朱 熹:《朱子大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49年,第294页。治理天下的根本是为政以德,君主实施仁政,必须要修养君德,以仁德之心去感化民众,君主以身率人,民众就会如同众星拱月般拥戴君主。

朱熹提出“国以民为本”、“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④《朱文公文集》卷一百,《劝农文》。等民本思想,主张君王应该爱民如子,取信于民,与民同乐,而要做到这些的前提是“足食为先”。他说:“生民之本,足食为先,是以国家务农重谷……盖欲吾民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以共趋于富庶仁寿之域。”“惟民生之本在食,足食之本在农。”朱熹认为,民众的根本在使之足食,衣食足才能懂得遵守封建礼节,而衣食足的首要问题是务农,农业发展了,民众衣食富足了,封建礼法秩序才得以保障。①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53页。由此,朱熹进一步提出其“足食为先”的具体措施。

三、朱熹民本思想的具体内容

朱熹“足食为先”的主张落实到具体的政策措施上,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轻赋税。朱熹反对“重敛”,主张“薄赋”。他说:“是入为出,罢去冗费,而恶除无名之赋,方能救百姓于汤火中。” “须一切从民正赋,凡所增各色,一齐除尽,民方始脱净。”②张品端:《朱熹的民本思想》,《宁波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第87~88页。统治者应该轻赋税,体恤民众,必须为国家的长远安定做打算,佂赋税应该取之有度,不能竭泽而渔,避免造成民心的背离,要为君王的长治久安做长远考虑。

第二,恤民。朱熹把恤民看做国家之大务,他说:“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他主张朝廷要“勤恤民隐”,安慰民心,体恤百姓的民生疾苦,感召和气,以减少灾荒,消除民众对抗朝廷的隐患,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得以安定繁荣。

第三,宽民力,与民休养生息。朱熹认为繁重的夫役妨碍农业生产,朝廷应该轻夫役,爱养民力,以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他说:“宁过于予民,不可过于取民。”③《朱子大全》卷十八。只有“宽民力”,使民得以休养生息,才能更好地发展农业,民众才能足衣食,进而才能巩固君王的统治地位。

第四,抑制豪强兼并土地。朱熹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进而也十分关注农民的土地问题。他看到大地主阶级兼并土地的现象十分严重,提出了防止兼并和限田的主张,针对当时土地经界混乱、赋税不均的状况,提出清丈土地合理负担赋税的主张,以纠正“贫者无业而有税……富者有业而无税”的现状。④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54页。此外,朱熹还主张兴修水利,保护耕牛,使民以时等主张。

四、几点评论

朱熹的民本思想在哲学基础上较为系统,对封建伦理纲常的合理性论证十分巧妙和严密,把民众的精神世界牢牢束缚在封建君主的统治秩序之下。他在重民、爱民上的民本主张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从根本上看,朱熹没有肯定民众的强大力量,把爱民、信民、富民等看做是君王治术的一个方面,这相比荀子认为民众能载舟覆舟的思想观念来说无疑是一个退步。朱熹“足食为先”的民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以理学宇宙观为理论基础。朱熹从理一元论论证封建伦理纲常的正当性和必然性,论证君主统治地位的合法性和永恒性,进而引出君与民的关系是以君王实施仁政为主要内容的观点。这种具有较强理论基础的天理宇宙论和道德观是一种巧妙转化本体的手法,这一哲学理论对当时的民众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第二,朱熹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了百姓的民生疾苦,提出的主张和措施对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民众在精神上对封建秩序的无条件认同和服从是有利于国家安宁稳定的,混乱的治理环境不利于君王的统治和国家的繁荣,所以,朱熹的民本思想对儒家思想的重构和官方意识形态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王朝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第三,朱熹对古代传统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的继承是不全面的,虽然他出于对民生的重视强调民的地位重要性,但相比古代儒家思想的锐利,其对儒家思想的诠释已是不可同日而语。朱熹的民本思想主要服务于封建君主统治秩序的思想控制,其民本思想实际上是君本位的进一步强化。由于缺少对民本位的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本思想注定只能流于形式。

当今的国家治理中民本思想已发展成为内容丰富全面的以民为本的民本位思想,在民主化和法治化的国家,作为个人的“民”被赋予更多的积极意义,拥有更多的权力,国家对个体的“民”的人文关怀凸显出来。将民本思想继承并发扬需要回归到更为微观的层面,应更多的关注个体的“民”的生存环境和政治权利,给予更为细微全面的人文关怀。

猜你喜欢

民本君王天理
“两元保险”背后的民本思维——西安交大教授王立剑:风险管理再添一筹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一) 两手托天理三焦
兜底治疫
“笑”谏君王
天理与国法:灾异谴告话语中的慎刑之道
历代赏石文献中所蕴含的民本思想
姜太公钓鱼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烽火戏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