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社会工作服务队

2015-04-09彭迪责任编辑老秋

社会与公益 2015年2期
关键词:鲁甸服务队社工

文_本刊记者 彭迪 责任编辑_老秋

以“人”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重建

地震发生后,上海市民政局职业社会工作处积极反应,组建了“鲁甸社会工作支援团上海服务队”。上海服务队由上海市民政局职业社会工作处处长张静担任总队长,华东理工大学范斌教授、复旦大学顾东辉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文军教授三位上海社会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分别担任三批服务队的领队,从9月9日起分批前往云南开展支援服务行动,服务队地点设在鲁甸灾区龙头山镇灰街子安置点。依照灾后安置社区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海社工服务队分别以围绕不同的社工介入点开展服务工作,形成了具有阶段性特色的社工服务方案。

“社区介入”

第一批上海社工服务队主要以“社区介入”为核心理念,推进了以需求评估为依托的灾后创伤介入。“社区介入”在其本质上意味着关系的建立,第一批社工服务主要通过与安置区的社区居民、当地社会组织以及政府部门关系的初步建立进而介入到安置区,对其在灾后初期面临的各类具体问题进行了很好的梳理,为后续的服务工作的开展打下来良好的基础。

第一批上海社会工作服务队在深入村民帐篷走访的基础上,根据灰街子安置区帐篷密度大、受灾严重、社区公共设施缺乏、村民参与不足等特点,本着及时和有效回应受灾群众在生活重建过程中的社会服务需求、帮助当地尽快恢复正常社会秩序的宗旨,拟以社区为本,围绕“重建社区关系、共创美好家园”的目标,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灰街子安置区的社工介入。

在领队范斌教授的带领下采取“边服务边评估,边服务边计划”的策略,在需求评估和制定服务计划的同时,及时有效地回应受灾群众需求,推进重点人群的灾后创伤介入。针对遇难家庭、伤残人员,对其进行哀伤辅导,帮助他们走出丧亲及地震阴影。针对老年人,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缓解其孤独感、无助感。针对儿童、青少年,开展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提升其正向成长能力。针对妇女:培训其家庭教育及处理家庭关系的能力,协助其逐步减轻生活压力。

“社区增能”

第二批上海社工服务队主要以“社区增能”为核心理念,重点推进了以社区精英为支撑的社区增能服务。在探索性接触和社区问题介入的基础上,通过行政层面、外来组织层面以及社区居民层面的增能来扩大社区参与,培育社区精英,使冷淡、无奈、无动于衷转变为关切、希望和行动。

除了衔接第一批服务队的工作,第二批服务队对灰街子安置区面临的新问题做出深入而全面的分析,并制定出“对内挖掘社区自身资源、对外争取各类外部支持、开展社区增能服务”的总体服务思路。

“社区重建”

在社区介入、社区增能的基础上,第三批社工服务继续灾后社区发展的基本服务理念,集中聚焦于“社区重建”,推进从社区精英培育到社区全体居民参与的社区重建进程。具体来说,第三批上海社工服务队将分别从微观、中观、宏观的维度集中推进五大方面的社区重建:(1)心理与精神层面的重建,包括灾后个人与家庭的心理辅导、社区共同意识的培养、社区正能量的传递等。(2)人际关系层面的重建,包括邻里关系的建设、良好道德价值的引导、自主互助意识与团队精神的建立等。(3)组织层面的重建,包括社区党组织的重建、社区内外各类组织的建设与资源整合。(4)社会与文化层面的重建,包括灾后的社会重建、社会救助政策的倡导、地方民俗文化的传递与保护、灾后社会记忆与文化发展等。(5)发展性生计层面的重建,包括就业技能培训、创业资源的整合、创业信息平台搭建等。

按照民政部的统一安排,上海服务队于12月10日全部撤离,为了让安置区的服务工作能够持续下去,他们还在如下几个方面做好后续的服务工作:第一、努力加强与本地社工组织的全面对接。第二、继续发展组织增能和资源整合的功能,促进本地对接社工组织在社区增能和资源整合上的功能发挥。第三、加强对接社工组织的督导、咨询和培训工作。第四、建立一支专门针对鲁甸地震灾区服务的社工督导团,随时用于指导对接社工组织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第五、加强对灾害社会工作的研究,探索灾害社会工作运作的本土模式。

猜你喜欢

鲁甸服务队社工
江苏省射阳县的“书法拥军志愿服务队”
青春社工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自愿服务队忙到点上了!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春运路上的“花甲服务队”
让我轻轻地把鲁甸拥抱(节选)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
目击
从鲁甸地震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