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企业法律风险管理
2015-04-09时婷婷
时婷婷
浅谈中小企业法律风险管理
时婷婷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结构也作出了相应的转变和调整,随之给中小企业带来的法律风险也越来越大,发生的法律纠纷也将越来越多。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的是用管理的思维对企业中的法律风险进行管理,要对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进行系统化的识别、量化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管理方案。[李修蛟.企业法律风险管理[J].首席财务官,2014(01): 84-85.] 首先进行法律风险识别,综合分析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存在的业务环节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等,并根据重要程度将法律风险进行级别划分;然后根据综合分析的结果制订出管理方案,最终通过岗位控制、分级管理等法律风险管理方法进行有效管控。企业法律风险管理遵循“三步走”——事前防范为主、事中化解和事后补救的基本原则。
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及面临的风险特点
中小企业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市场自身的原因,中小企业面临很多问题,如融资难、生产成本高、利润低、人才缺乏、管理落后、技术落后、设备落后等,[张炎.中小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策略研究[J]. 经营管理,2012(11):65-66.]导致其抗风险能力差,在竞争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法律风险意识,而且由于管理不当,在面临经济问题时最先被击倒。这必然会使得中小企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管理问题较为突出,而且迫切需要一种新方法、新机制来管理中小企业的法律风险问题。
中小企业经常遇到如合同、票据、担保、知识产权以及招标、投标等很多与法律相关的问题,如:企业的经营管理、产品的销售与售后服务、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等等,这些问题需要通过专业的法律管理制度来指导、协调、监控并加以解决。
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以及上述的经营状况,决定了他们面临着成因复杂性、发生可能性以及可控性、后果不利性等法律风险的特点。所以针对中小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我们要遵循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程序,同时也必须依据其经营特点、现状和法律风险等特点采取与之相应的措施。
中小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通常以经营者为主导,缺乏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内部管理不利于风险防范。大多数中小企业管理者并未能对法律风险管理有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中小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相关法律知识;其次,缺乏在法律风险管理上的投入,有关数据表明,国内中小企业在法律风险管理上的开支实际上仅为企业总收入的 0.02%。[尹文琴.中小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构建[J].浙江经济,2008 (24):62-63.] 大部分中小企业很少做或基本不做法律培训,很少有企业聘请常年法律顾问或设立专门法务人员;最后,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在重大决策及重要经济活动谈判中缺乏严格的法律审核程序。
此外,中小企业中很少有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建立一定的司法证据制度,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以及建立商标、专利等工业产权的管理制度。
中小企业依法维权的法律意识较差,法律顾问制度不完善。目前很多中小企业常常有“畏诉”的心理,对仲裁、诉讼等法律救济途径很少使用,大多采取协商解决的方法,但效果却并不理想。企业管理者维权意识比较薄弱,直接导致部分外欠款项不能及时收回甚至难以收回,从而积累了一定的不良资产甚至影响企业资金周转。当最后迫不得已选择依法维权时,案件本身却早已过了法定诉讼期限,法院将不再受理,造成难以弥补的经济损失。
目前很多中小企业并没有聘请专业的法律事务人员,少部分企业虽然配备法律顾问,但法律顾问通常身兼数职,时间精力有限,不能保证常驻公司,只有公司有重大法律事务时才会参与进来。这种服务模式无法对企业运营中的日常经营进行管理,也无法对面临的法律风险进行有效防控。因此中小企业亟需建立或完善自己的法律顾问制度。
对中小企业法律风险的管理建议
企业法律风险的产生通常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包括企业经营行为、内部管理、经营决策等等。因此,要改善中小企业法律风险问题,根本上是要大力创新构建和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和经营方法。
加强中小企业法律风险培训,营造良好法律环境氛围
建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机制的前提就是要提高企业管理者以及员工的法律风险意识。首先,对企业管理者进行定期的法律风险知识培训,使其了解学习法律风险的重要性;其次,加强管理者对法律风险管理投资重要性的认识,使其时刻意识到并且实施;最后,要对全体员工开展法律风险意识方面的培训,并且根据不同部门员工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的培训。
构建中小企业法律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
企业法律风险的管理遵循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救济的基本原则。而第一步事前预防为重中之重,事后救济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预防。事前预防就是企业的免疫系统,好的预防机制可以将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根据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及状况来看,由行业协会牵头带动,共同建立一套法律风险评估和预警模型更切合实际。将企业法律风险指标化,如分为外部风险指标和内部风险指标。针对企业内部一般业务流程、项目运作程序,进一步细化定量和定性指标,并以特定的表格和数据来呈现,供给企业测评或合作伙伴、中介机构测评。在此基础上,结合公司自身经营,适当调整比重来完善此风险评估和预警的模型。依据最后测评体系,对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进行等级划分,可以分为优、良、中、及格、差五个等级,即管理良好、危机征兆、需要整顿、危险预警、严重危机等风险级别,并请专业法律人士进行甄别,根据风险可能发生的等级和概率,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栾伟,舒胜.中小企业法律风险及对策探讨[J].怀化学院学报,2010(8):40—41.]
根据企业特点设立法律风险管制度理
对涉及到的法律风险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呈现并加以规范、预防、控制、补救,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在设计企业的管理制度时要遵循识别—评估—防范—治理的原则,并建立起中小企业属于自己的法律风险管理制度。中小企业根据自身所面临的内外形势,大胆创新并构建适合自己的防范法律风险的各项规章制度,使企业上下都能保证按章办事,并根据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地对规章制度做出修改和完善。合法有效的规章制度会使企业的员工办事有章可循,效率更高,而且降低了法律风险发生的概率,部分制度可适当参考大型企业来制定。
例如:制订《法律风险防范控制手册》,可以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找到法律风险防范依据,以某大型企业编制法律风险防范手册的实践为例,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手册,横向包括七个部分,即业务领域、潜在法律风险源、法律风险源具体表现、法律风险、应对措施、措施类型(防范、控制、补救)、法律及规章依据,纵向则涵盖公司章程、行政管理、知识产权、债权债务、合同、人事劳资、招标、行政管理、采购、国际贸易、安全生产及工程项目等类型。[魏俊杰. 浅谈企业法律管理[J].法制与社会,2014(4):188-189.] 便于公司各级别各层次的职工能够从自身的岗位上找到潜在的法律风险而有针对性地规避。
中小企业应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企业必须增强维权意识,加强对诉讼案件、纠纷事件的管理,积极主动做好起诉、应诉和非诉调解工作。当企业自身遇到一定的法律诉讼或仲裁时,应该组织有关人员积极收集证据、对法律法规进行研究,最终解决纠纷,从而维护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避免或减少企业的损失。如针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按《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所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等进行清查,将专利及时申报,遇到知识产权受到侵害时,应积极依法维权。
加强双重法律顾问制度实施
基于中小企业的经营现状和面临的法律风险特点,处理企业内部法律风险问题时应以内部专职法务人员为主。因此,企业除了需要专职律师作为外部法律顾问,更需要设立内部专职法务岗位。
中小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系统而又庞大,良性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能够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对企业赢利有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国内中小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特点及所存在的法律风险管理问题进行阐述,根据识别—评估—防范—治理的原则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评估预警机制指标化以及双重顾问机制切实可行。建立健全企业法律管理机制,保障企业面对危机时能化险为夷,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时婷婷,山西财经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