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与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

2015-04-09傅尔基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专业人士科创华侨

傅尔基

(致公党上海市徐汇区委会,上海200031)

论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与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

傅尔基

(致公党上海市徐汇区委会,上海200031)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关键是集聚全球科技创新人才。400万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群体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海外“人才资源库”和“项目资源库”。服务科技创新人才成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新常态,必须针对国际化人才缺少和不匹配等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措施,进一步做好集聚服务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才工作。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科创中心”),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和国家赋予上海的一项重大的、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战略任务,也是上海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全面、系统创新工程,其中,核心是创新机制体制,关键是创新人才,基础是创新生态环境,重点是重大创新工程与项目支撑。400万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群体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海外“人才资源库”和“项目资源库”。上海要积极贯彻《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简称“上海推进科创中心建设22条”),细化落实《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简称“上海促进人才创新创业22条”),构建具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来去自由、符合国际惯例的海外人才集聚政策,创新工作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完善“招才引智”环境,畅通海外人才集聚通道,积极引导量大面广、层高业专的海外侨才侨智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发挥引领者和生力军作用。

一、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关键是集聚全球科技创新人才

国际经济竞争的关键途径是科技创新,归根到底是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全球科技创新人才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关键。

1.国际经济竞争的关键途径是科技创新,归根到底是科技创新人才的竞争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进行的综合实力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创新的竞争,而科学技术创新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科技创新人才的竞争。随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促使各国科技投入和创新力度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越发紧迫,争夺越发激烈,人才竞争尤其是国际高端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已经成为国际上新的趋势。

面对世界范围内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各国政府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人才对于本国发展的极端重要性,纷纷制定和实施本国的人才战略,以提升国家人才总体竞争力。比如,美国政府提出的总目标是为21世纪培养充足的人才,吸引全球精英服务美国,保持美国全球创新大国的地位。习近平主席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

2.我国对外开放从“引进来”和模仿创新为主转向“走出去”和自主创新为主

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中,我国对外开放主要是以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加上贴牌生产出口为主,国内企业以引进、吸收、消化外来技术为主。经过30多年的跨越式发展,如今,我国已经转向“走出去”为主的阶段。2014年,我国共实现全行业对外投资1160亿美元,如果加上第三地融资再投资,我国对外投资规模应该在1400亿美元左右。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连续两年名列世界第三位;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超过6600亿美元,列世界第十一位[1]。

从“引进来”为主转向“走出去”为主,这一重大历史性变化标志着我国开放型经济已发展到较高水平。我国已从经贸大国迈向经贸强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即从引进外资和技术进行贴牌加工出口,处于加工贸易价值链低端,转向自主创新和品牌产品出口和服务贸易,站上了全球加工贸易价值链的中高端。目前,我国生产的900多种产品所占的国际市场份额居全球首位,其中不乏自主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几乎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涉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等15大类,分布在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这与我国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全面提升我国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具有极大关系。

3.上海对外开放从引进外资为主转向“招才引智”为主

在改革开放初期,上海面临还清历史欠账和迎头赶上深圳、珠海等先行开放城市和地区的形势,由于资金和技术短缺,急需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所以,一直到进入新世纪初,如同全国一样,上海是以引进外资为主,大力“招商引资”,发展“三资”企业,出口商品换取外汇,改造、建设商品房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推动“四个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在“十二五”时期,上海已经明确经济发展要依靠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升级。“十三五”时期是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对于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来说,意味着一个全球化创新资源“双向”整合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其中关键是“让全世界最顶尖团队的知识和成果到上海来‘安家落户’,让上海的知识创新能力对全国乃至全世界产生影响力”。因此,上海对外开放重点要从招商引资为主转向招才引智为主,即集聚全球科技创新人才及其成果,支撑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

二、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群体是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特殊海外资源

目前,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总数高达5000多万人,其中,量大、面广、层次高、专业强的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群体是我国在海外的科创人才特殊资源。

1.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群体规模大、层次高、分布广、社团多

目前,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总体数量高达5000多万人,其中,自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国大陆出去的华侨华人接近1000万。在海外华侨华人中,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群体接近400万人规模,其中,超过一半出生于中国大陆。根据《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报告(2014)》分析,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群体具有较高层次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经济实力较强,具有较深厚的中西文化底蕴,既有中国人的勤奋好学传统,又有西方人的创新精神。大部分华侨华人专业人士认同祖(籍)国,与中国保持紧密联系,认可自己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超过半数的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对自己的专业有信心,认为自己得到了国内政府的支持。

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群体地域分布主要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行业分布主要在高新技术、教育、金融等领域,除了传统的计算机、电子信息等领域,现在正在进入新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文化创意、新能源、节能环保和新材料等行业。其中,近70%在企业工作,约19%在教育机构工作,还有大量跨行业专业人士。据统计,美国科学院中就有80位华裔院士。

目前,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组成各种科技专业社团,开展跨越国界活动。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的调研,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社团具有鲜明的专业背景,33%的社团成立目标是满足专业交流需要。社团核心成员的学历为博士研究生者达到76%。并且,出现越来越多的国际化海外华侨华人专业社团。

2.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来沪,为沪科技创新创业发挥引领作用

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对我国的科技创新、高新企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据统计,截至2014年10月,入选中央“千人计划”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总数为1068人,其中海外华侨华人占98%。目前,到上海创新创业的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留学人员超过11万人,实际创办企业达4700余家,注册资金逾6.7亿美元[2]。大量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为我国科技创新建言献策,从事科技研发,创办高新企业,实现成果转化,推向全国,扩散世界。简而言之,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在上海科技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引领者和生力军作用。

三、服务科技创新人才成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新常态

上海依靠科技创新人才建设科创中心,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有效配置国内外创新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有效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中的服务作用。

1.政府要为科技创新、科创人才营造良好的环境

科技创新不只是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而应该是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全方位的系统创新。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有效配置国内外创新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有效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中的服务作用。科技创新关键是人才。要大力集聚海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科技人才资源,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科技创新人才。各级政府部门要着力解决海外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科技和产业园区服务配套等反映突出的问题,为海外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创业营造更好的环境和氛围。

2.政府转向了全球“招才引智”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发展瞬息万变,我国顺应时代要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上海市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工作从主要面向海外华侨华人“老一代”“招商引资”转向主要面向海外华侨华人“新一代”“招才引智”,落实国家“千人计划”、“海外人才服务计划”等,吸引了一大批主要在改革开放后从中国大陆“走出去”、在国外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的海外留学生、入籍或居住国外的“新华侨华人”回国、来沪创新创业,建立了张江等留学生归国创新创业基地,让他们为上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作贡献。

3.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工作重点是服务科创人才

“十三五”时期,上海要围绕服务于创新驱动、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主线,以服务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面向海外华侨华人、尤其是海外“新华侨华人”的“招才引智”工作,注重从海外“新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群体中引进上海急需的高科技人才、金融人才和各行业的领军人才、专业人才,为上海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注入强大的、新兴的科技创新驱动力和活力,提供经济新常态发展所需的高新科技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四、上海在服务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建设科创中心中存在的问题

从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要求来看,从人才绝对总量来看,上海人才不算少,高端人才比重在全国也是高的,但是从国际化人才比重和行业匹配的角度看,上海建设科创中心所需要的国际化人才还是太少,并且严重不匹配。从上海目前发布的信息看,上海有各类人才458万,其中,海外人才只有6.2万,所占比重仅为1.35%。当然,上海两院院士有167名,占到全国比重11%;上海入选国家“千人计划”者442名,占到全国比重70.6%[3]。上海拥有一大批海归科创人才,但是,给予科创初期的风险投资、推动科创成果转化并且走向国内外市场的海外科创金融人才和国际市场营销人才明显缺少,与纽约、伦敦等城市相比,差距很大。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需要引进、使用各类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在这方面,上海还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一:思想认识有待提高。就引进海外人才、尤其是引进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工作,相比较其他地方,上海不能说不努力,但在实际的引进海外人才操作过程中,往往看重的是创新项目,“重项目轻人才”,主要表现在没能选择抓住和留住科创中心建设需要的、相匹配的海外华侨华人专业研发、金融和营销等人士。

问题二: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上海市人才办牵头市人保局等政府各有关部门在做引进海外人才工作,侨办、侨联等涉侨机构和社会团体也在做引进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工作。但在做的过程中,往往各做各的事,各唱各的调,不集中,太分散,没有凝聚力量,显得力度不够。上海市、区侨办具有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的人脉关系和优势资源,做了大量引进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工作,但是,其功效并不被十分重视,处于“自拉自唱”的尴尬境地。

问题三:政策信息有待接通。上海出台了许多引进、使用海外人才的政策措施和需求信息,并且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化手段发布。但是,有许多处于“广而告之”层面,缺乏有针对性的宣传、解读和面对面对话、落实,从被引进、使用海外人才来看,仍然是“一头雾水”,茫茫然,不知情,不知所措。也就是说,上海引进、使用海外人才的政策信息供给和需求没有对接到位,缺少有效沟通环节。这与上海做海外人才工作还存在某些“坐商”而不是“行商”作风有关。

问题四:协作网络有待加强。现在,上海吸引海外人才、服务科创人才主要依托各种政府的、社会的、企业的中心平台和协作网络。但是,目前来看,这些协作网络还是松散性的,扎根不够坚实。比如,与用人园区进行对接互动,形成一个协作的网络,但是园区在功能上粗放型的比较多,高端化的比较少,还有许多传统痕迹在里面。所以,通过各级各类协作网络引入海外高端人才要落地很难。

问题五:配套措施有待跟上。上海吸引海外人才、服务科创人才也实施了解决他们后顾之忧的配套政策措施,但是,很少关注、缺少提供他们创新创业需要的众创空间、风险投资等配套政策措施。这与北京和深圳形成鲜明反差。结果是需要引进的海外人才、已经引进使用的海外人才跑去了北京和深圳,以及长三角其他地区,如无锡、常州等。当然,这里面还有引进海外人才创新成果产业转化遇到上海商务成本高、报酬分配比例低于外地等问题。

五、上海围绕建设科创中心进一步做好集聚服务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的建议

围绕建设科创中心,上海进一步做好服务海外华侨华人的重点是积极引进符合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要求的海外华侨华人高端专业人士来沪(“海龟”)、为沪(“海鸟”)创新创业,包括以战略科学家、能驾驭市场的企业家、科技顶尖人才、创业投资家等为代表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充分达到“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的总体要求,同时,积极引进海外华侨华人科创成果和项目,“沪海”联合,共同推进人才链与创新链、创新链与产业链、市场链和价值链的相互衔接和有效转化,共同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全球创新要素、人才集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完善的综合性、开放性的科创中心,跻身全球重要的创新中心行列。

第一,提高思想认识,构建“集聚海外人才”联合机制。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必须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引领作用,把人才作为融合各种创新要素、创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引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首位性和基础性要素。为此,必须举全市之力,借国内外之势,充分发挥政府主管部门的引导作用、侨务部门的主导作用、侨联和侨社等侨团的主动作用、侨商和侨胞的主力作用、具有“侨”“海”特色的中国致公党的协助作用,政府主导,“多侨”联手,海内外协作,形成“集聚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联合工作机制。

第二,政府主管部门推出海外“招才引智”的“服务清单”。政府侨务等部门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完善服务的制度环境,提高依法服务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的水平和能力,针对引进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制定和实施“一视同仁,区别对待”的差别化政策,推出海外“招才引智”的“服务清单”,内容包括海外华侨华人回国定居审批程序、华侨身份认定等服务职能,更加规范、便捷地服务于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回国、来沪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第三,完善各级各类海外“招才引智”计划和工程。围绕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需要,完善落实“千人计划”、“海外人才服务计划”、“海星工程”等,侧重于海外新华侨华人高层次科创专业人才,协同加大引进各类海外高层次科创人才、外国专家和智力成果,支持跨国、跨境两地或多地设立研发机构“海鸟工程”,有针对性地帮助海归待业(“海带”)人才创新创业,建设海外华侨华人科创人才高地,打造我国海外留学生回国科创目的地,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发展新天地。

第四,部市区合作服务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来沪创新创业。围绕加快建设科创中心战略,上海要积极联接国侨办发挥区县和园区积极性,主动承办国务院侨办主办的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回国创业研习班等项目,与风险投资等投融资机构对接,从中发掘、引导、服务更高层次和紧缺性的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来沪、为沪进行科技创新创业。

第五,发挥华侨事务中心开展海外“招才引智”服务作用。发挥“上海市华侨事务中心”在海外“招才引智”的公共服务作用,下设“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事务服务中心”,选择与其他有关人力资源服务的政府部门和行政中心、各级各类涉外企业和社团、社会人才中介和网站展开协作,包括通过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的人脉关系网络,“以侨引侨”,更加扎实、有效地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做好海外“招才引智”工作。

第六,设立和新增服务海外“招才引智”平台和联系网点。政府侨务部门重点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作,一起搭建海外“招才引智”平台,依托上海市侨务引智引资协作园区网络,在张江“1区22园”中选择条件成熟的若干高新园区设立“招才引智”服务点,并且有重点选择联系若干个协同创新中心和创客空间,协同创建人才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上海新推出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针对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来沪、为沪创新创业不同阶段特点,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第七,用“互联网+”服务海外华侨华人科创成果产业化。搭建服务海外华侨华人科创成果产业化的互联网平台,由归国来沪的海外华侨华人及其团队引进海外华侨华人科创成果,一起合作,参与引进专利成果的后期产品研发,推荐生产厂商和基地,引入社会资金,将引进海外华侨华人及其团队专利成果转化成为市场需要的产品或产品链,再通过互联网平台营销世界,创造巨大的价值回报。

第八,组织海外华侨华人科创企业参与国内外技术交易。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通过侨商会、侨企协会,帮助遴选、组织在沪、为沪进行科创的海外华侨华人企业参与中国(上海)技术交易会、中国(深圳)技术交易会等,设置独立的展示厅,集中向国内外科创界、企业界展示、推介在沪、为沪进行科创的海外华侨华人企业一系列创新成果。

第九,联络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社团开展跨国科创合作。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面向全球。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与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社团“定点”联系,推动国内科创团队和中心与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科创团队和中心开展科创项目合作,尤其是发挥上海科创项目转化产业成果的设备、人才、资金和市场优势,通过专利技术和项目入股、合作开发等方式,把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团队有实力并且有前瞻性的成果引进上海,通过这些项目产业化带动上海的知识创新能力,并且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横跨科技和产业的人才。

第十,推动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献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政府主管部门利用侨智的平台建设,通过“华侨华人海外专家咨询会”、“华侨华人经理人座谈会”等载体,联合国内外华侨华人科技智囊和社会智库,通过市政协等渠道,利用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智慧,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提供富有价值的建议,为上海制定国际人才吸纳政策和措施提供及时有效的分析和研究,以充分激活创新驱动力,提高上海科创人才竞争力,进而提高上海城市核心竞争力。

[1]李予阳.2014年我国实际对外投资已超过利用外资规模[EB/OL].(2015-01-26).http://www.ce.cn/xwzx/gnsz/gdxw/ 201501/26/t20150126_4426936.shtml.

[2]刘建平.汇聚侨力,全面助力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J].上海侨务,2015(3):8.

[3]杨常胜.以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政策引进和用好海内外各类人才——兼谈侨务工作服务科创中心建设[J].上海侨务,2015(3):30.

(责任编辑:张迦寓)

10.3969/J.ISSN.1672-0911.2015.06.049

D634

A

1672-0911(2015)06-0049-05

2015-09-30

傅尔基(1958-)男,致公党上海市徐汇区委会参政议政委员会副主任。

猜你喜欢

专业人士科创华侨
我的华侨老师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这是专业人士的选择,但你也可以拥有 Miller & Kreisel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一本专业杂志与一个专业人士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