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赞《大圣》“具有东方侠义精神”
2015-04-09李霆钧
文/李霆钧
中宣部赞《大圣》“具有东方侠义精神”
文/李霆钧
为总结《大圣归来》带给中国动画电影在创作、制作、运作等方面的经验,8月4日,《大圣归来》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中宣部副部长景俊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童刚,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王强,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副局长毛羽等电影主管部门领导出席研讨会。
研讨会伊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童刚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动画电影曾有过光辉的历史,形成了世界影坛为之瞩目的中国学派,但在电影产业化改革的初期动画电影一度发展滞后。近几年,在动画电影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中国动画电影已经走出低谷,产量逐年攀升,质量稳步提高,并在长期品牌摸索和日渐丰富的营销手段辅助下,取得越来越强烈的市场反响,成为电影市场上不容小觑的生力军,呈现出集群效应。《大圣归来》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来的突出代表。
彰显民族精神追求东方风格
研讨会上,中宣部副部长景俊海总结了《大圣归来》给中国电影界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第一点启示是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第二点启示是动画电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第三点启示是中国电影繁荣发展具有无穷的潜力。
此外,景俊海对下一阶段的国产电影,特别是动画电影的繁荣发展提出了建议:首先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有力推动国产电影从“高原”向“高峰”迈进,特别是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文化立场,用中国电影讲好中国故事。他表示,《大圣归来》再次证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基因。浩瀚的中华文化是电影,特别是动画电影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其次是要深入贯彻全国电影工作座谈会议精神,加快建设电影强国进程。景俊海表示,国产动画电影要以电影工作座谈会为指引,以《大圣归来》为转折点,坚持内容为王,坚持技术为基,提升策划水平,强化评论引导,加强人才培养,创作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景俊海同时指出,要坚持艺术创新,融合先进技术,不断增强国产动画电影的生机活力,推动动画电影在题材、内容、风格、样式上深度创新,并在先进技术运用上深度融合,努力拓展创新空间,提高艺术境界,以精品力作带给人们更多的艺术享受和心灵愉悦。
此外,景俊海表示,目前国产动画电影正处于走出低谷、迈向复兴的关键阶段,我们要把支持国产动画电影发展的政策落实好,把有利于国产动画电影发展的资源配置好,把有利于国产动画电影发展的环境维护好,把有利于国产动画电影发展的市场建设好。
开采传统资源体现中国精神
自新中国诞生以来,上海的万氏三兄弟创造了中国学派,代表作就有《大闹天宫》。中国文艺评论协会会长仲呈祥表示,“归来的大圣”是个符号,归来的是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优秀传统,它对应了蕴藏在观众心中的鉴赏情绪和鉴赏需求。因此,《大圣归来》产生了对应的轰动效应。
关于古今文化及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当代电影》杂志社主编皇甫宜川谈到,《大圣归来》既是对我们民族古典神话故事的继承、改编和创新,更是一个新的英雄形象舍身取义和自我救赎的故事。
他认为,这个故事有我们民族的文学原型和美学变迁,也有对当下世界先进电影语言的借鉴。《大圣归来》正是通过这样的故事,最终超越了民族自身,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对人的内心世界进行了一次剖析和自我观照,进行了一次自我救赎的体验。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贾磊磊认为《大圣归来》是对传统资源的现代性开采。面对好莱坞的全球战略,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文化资源进行现代性创作,并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弘扬。
“开采”过后还有“改造”。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陈旭光认为,该片是一部具有多元美学类型的电影,一方面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耳熟能详的文化符号,同时又向美系、日系动漫风格全面开放。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彭程,《大圣归来》从深厚的文化传统中汲取资源,进行与时俱进的处理,传承鲜明的民族意识和时代特点,并在传承民族风格、民族艺术特色的同时具备世界的眼光。
童刚同时指出,《大圣归来》从古典名著《西游记》中汲取灵感,大胆创造,合理想象,但不戏说、不恶搞,对经典充满敬意,体现出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不仅激活了新一代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英雄形象的兴趣,而且凭借优良的制作技术和丰富的视听效果,获得观众的自发追捧。
形象设计对接流行叙事格局初显“国际范儿”
一部具有中国精神、中国气派的电影,不管从人物造型、故事架构还是从影片制作的方面,都应渗透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这一点,《大圣归来》同样提供了借鉴。
从人物造型的角度,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文化研究室副主任左衡认为,创作者从古典戏曲脸谱中撷取元素,打破对称,加以现代抽象化的变形,为经典形象创造了新的范型。
贾磊磊也认为,孙悟空作为被翻拍很多次的形象,在《大圣归来》中进行了与流行文化对接,植入现代理念的全新尝试。陈旭光点评孙悟空的形象时称,它不纯粹、不宁静、不轻盈和空灵,人物形象也不再扁平化。
皇甫宜川称,影片在人物塑造上融入了许多民族的元素和内涵。特别是孙悟空这个角色,从古典文学原型到今天的演变,既是一种影像传承也是一种影像创新,非常容易与新一代电影观众形成共鸣。
《大圣归来》上映后有声音称,孙悟空的形象设计过于“游戏化”。对此,影评人虞昕认为,现代观众在游戏机的影响下成长,传统形象“游戏化”并不能成为观影障碍,相反,“大银幕上的游戏质感”绝对会为影片加分。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张卫表示,“孙悟空的形象除了高尚的理念之外,还有普通常人的细节。人物塑造既有英雄气概,又有普通人的场景,特别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普通孩子的状态,这是观众认同该片的重要原因。”
叙事层面,《大圣归来》同样带给业界不少惊喜。张卫表示,《大圣归来》既有第一人称叙事,重新回忆孙悟空的传统故事,又有全景叙事;既有儿童视角,又有成人视角。这是美学风格的多样转换。
左衡借用法国思想家德勒兹的理论谈到,上世纪90年代的《大话西游》、今何在的网络小说《悟空传》等可以视为对《西游记》经典叙事解构“解符码化”的阶段,之后会进入“再符码化”的阶段,被消解的价值核心会再次浮现,《大圣归来》恰好契合了这一规律。
陈旭光认为,《大圣归来》对于受难英雄自我成长的故事讲得比较完整,这样一个故事对于当下在比较阴柔、低龄化的动画世界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具有一种励志性。
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史学研究室研究员王群谈到,大圣的形象很像“愤青”,或者是“北漂”的青年,有“漂泊感”,这种叙事模式的转换就是《大圣归来》在人物设计和叙事层面最高深的一点。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舫将《大圣归来》的叙事总结为“大众审美和国际叙事的结合”。“大圣是一个平民英雄,是能够被国际市场接受的平民英雄。《大圣归来》实际是一部‘西游前传’,在时间顺序上为品牌的后续创作赢得了空间。”
制作精益求精传统题材新语境下“重生”
8亿的票房,还需要电影工业的推动以及商业化的运作。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学院副院长王雷认为,《大圣归来》最大的意义在于“品质的逆袭”,并注意寻找当代青少年观众的趣味。该片在视听元素的处理上比较到位,毛发、流体、烟雾、特效、声音等方面的处理都值得称道,能够有这样的品质源于制作方拥有符合当代动画制作的工业流程。彭程同时强调,技术应该辅助于内容。
当“喜羊羊”系列在动画市场屡创佳绩时,其低成本、简单创意的路线被业界所认可。李舫认为,《大圣归来》的问世让《功夫熊猫》式的高投资、高回报、走国际化路线的模式也变成了可行。现场,该片出品方代表、横店影视总经理刘志江透露,《大圣归来》的海外发行工作正在进行中,该片将代表优秀国产动画电影“走出去”,输出中国的主流价值观,让世界认可中国电影的制作水平。
虞昕将《大圣归来》看成“互联网+时代中国超级英雄的诞生”。中国动画并不具备北美那样的动漫传统,但中国动画也可以基于中华文化的传统题材,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这个层面,《大圣归来》提供了比较好的范例。
陈旭光表示,虽然当下不少现实题材影片能够“以小博大”,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但对于成熟的工业体系来说,经过严密的预算,获得稳定的收入,这才是产业正常发展的道路。希望动画电影人以《大圣归来》为契机,呼唤未来中国动画电影大片时代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