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玩小圈子 卖孤僻奇特

2015-04-09梅国瑾

中国自行车·骑行风尚 2015年1期
关键词:骑车台北

梅国瑾

老于,这是个北京自行车圈里挺有意思的一个人物,各个高端车店都有他消费过的痕迹,他的自行车也是品类齐全,速降、钢架、折叠没有他不了解的,各种零件也是只有我没听说过的,没有他没骑过的。他的自行车更是散布在全国各地自己的住处,到哪儿都只骑车。这么有意思的一位“单车奇人”,我们一起来跟他聊聊吧。

《骑行风尚》=BF

BF:你为什么喜欢自行车呢?

老于:我觉得,把这个问题转化成“我怎么喜欢上自行车的”比较好回答。我从小就喜欢自行车,反倒不喜欢汽车,也说不清为什么。后来我发现:我喜欢的火车(蒸汽机)、拖拉机、坦克、机枪(在小学操场操练民兵用的)、自行车,都是“结构外露”,有复杂的“解剖感”的。我想,我就好这口儿。比如,同样是火车,高铁我就不喜欢。

BF:那你该喜欢摩托才对呀?

老于:那时的摩托不是特机械感,反倒是近年看到一些车,一眼就很动心。但是心动完了,也没买。有一次看中了一款摩托,很兴奋,就跟同事畅想,说着说着就说想在后面挂个架子能挂自行车,等出了城到风景好的地方,就骑车。听的人都呆了,我是不是病得不清啊?但那么一说,我明白了,骨子里我还是喜欢靠自己力量前进的自行车。

BF:说明你喜欢消费汗水啊?

老于:可能自行车最震撼我的是小时候的经历。有一年冬天,我大概5岁,我父亲从宾县骑车回哈尔滨看我爷爷。大二八,前面驮我,后面是粉条和半扇猪肉, 50多公里,零下20°C,路上全是冰。我脸都冻得通红,一进屋,我爸就被我爷训了一顿。这件事后来不断发酵,我觉得我爸太厉害了。

BF:哈哈,你骑车很“虐”,也是家传的啊?

老于:自行车是一个你能操控的机器,它能带你去远方,去“天边外”的大城市,这是个很大的启发,而这个启发很纵容“梦想”。从小我就总想骑车出发,去以前没去过的地方。后来我就总想象我爸那样骑长途,好像你能骑长途了,就是长大成人了。

BF:自己第一次骑长途是什么时候啊?

老于:初中的时候,有一次半夜出发,骑车去宾县,就是我爸插队的地方。晚上,我妈在阳台上看见我得意洋洋地骑回来进大院,驮了两麻袋玉米,车把上一边一袋豆角。后来次数就多了,奇葩的事也多了。一次骑车去牡丹江,等于出走和流浪;睡汽车站,啃馒头,钱也丢了,还被罚款。还有我高考的前一天,我竟然骑了50公里,去呼兰放松,结果放松过度第二天考语文,很多东西想不起来了。

BF:所以你把自行车当作“战车”总去挑战一些事?

老于:也不能说是挑战,大部分时间都没机会出去野,骑车算是一种发泄。我喜欢车还有个原因,就是记忆中骑车是很有温度的事儿。我们以前生活在县城的一个镇里,学校分给父亲几垄地,我们经常星期天全家去“种地”。父亲骑车,我坐前面,母亲抱着弟弟坐在后面,乡道两边全是大杨树,树后面就是东北的田野。所以我看宫崎骏的动画,还有《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骑车的镜头,都很感动,能让我想起自己当年的很多事。

人这一辈子就象骑车,先是爹妈骑车带着你,后来你得自己爬坡,还要驮着爹妈孩子,蹬啊蹬啊,就盼着早点儿到山顶儿。然后,就剩下下坡儿了,不用蹬,速度也快。再后来,就是车子停了,Game over 了。

BF: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真正玩车的呢?

老于:我自己其实很晚才有属于自己的自行车,以前都是趁大人下班,骑他们的车,直到上初中才有辆26的车。直到上大学,活动丰富了,车反倒变成更纯粹的交通工具了,加上总是丢车,骑车、研究车的时间反倒少了。再后来毕业工作了,时间就更不灵活了,从哈尔滨到北京到广东,城市转换,加上空间的限制,车离我越来越远了。

一直到2004年,偶然在深圳南山,看到一堆人穿着骑行服在深南大道边骑车,就觉得这爱好得找回来,就买了辆山地车。那时,城市状况杂乱,路不连续。我觉得公路车不切合实际,而且我时常想起当年丢的那台金狮自行车(去年接洽常州一个客户,他们告诉我那块地原来是金狮自行车厂,这就叫缘分)。

你看我的车种类也很杂,因为各种环境下都想骑车,就得尝试各种车。总在探讨在某种条件下哪个车是最佳答案,我是个做创作的,很挑剔,不断换车、改车,提大逆不道的想法,再去实现它,不知不觉就搞了一堆车。

BF:有人会说你搞那么多车有必要吗?

老于:大部分人,顶多只了解一两种车,我除了攀爬车,什么车都涉猎过。别人从使用的角度上看问题,我却从适用的角度评判车。就好像你要去吃饭,最好骑小折,你要到牛杂来,有院子可以停车,就可以骑单速;你要是路途远,可以骑公路车。要是天下雪了,还可以骑山地车。

和人一样,车没万能的。有时候它的缺点就是为了成就某个优点而做出的妥协。同样,它的优点在另一种环境下就是阿克琉斯的脚后跟儿。想做出一个全能车型是愚蠢的,只能说明现代的设计思想太贪婪了。

BF:听说你在很多城市都有车。

老于:的确,上海、深圳、北京、台北都有。原来成都也有。上海没有山,还要经常逛街、搜店、聚餐,所以我在上海是一台折叠Brompton,还有一台NICOLAI公路车,朋友开车去崇明或太湖骑骑,一台日本老车放在公司当花盆架;深圳地形多样,上班路途超过25公里,所以主力是BH公路车,TREK29R的山地车是越野用的,还有装旅行套件的ORBEA公路车。台北是折叠车Bikefriday,因为总是一个人骑台湾,折叠便于转车,或特殊情况搭车。北京的车就比较全。

BF:那你认为最适合骑车的是那个城市?

老于:北京。很多人觉得台北应该更适合骑车,其实不然。台北的马路上没有自行车道,只是在部分地区有禁止汽车通行的专门骑行道。对于周末业余锻炼的需求没问题,但远非通勤日常骑行的天堂。北京虽然也有很多问题,但城市的底子好,自行车路权虽受侵蚀,但相对是不错的,比如东直门桥这样不需要盘桥的设计,就是深圳比不了的,每次回深圳,若不上高架桥盘桥,就只能扛车下台阶再上台阶。这个城市从一开始就谄媚汽车,剥夺自行车的利益。

上海我也是比较喜欢的,很多路骑车很舒服,但上海道路的设计,对自行车的宽容也比不上北京,而且和北京最不同的在于,你只能在大路上骑,不能进入小道。什么意思?

就是主动脉上骑车,毛细血管你进不去,比如里弄,不方便进。你就在城市的外里转悠,内里永远深入不进去。北京的胡同就不一样,你钻来钻去,感觉城市就是你的,对于骑车人来说,归属感是很重要的感受。

BF:你骑过318吗?

老于:318我只骑过部分路段,好像我骨子里对骑到拉萨这个是不是太感兴趣。并不是我不想挑战,我想挑战的就是“一定要挑战自己“的这种想法。我不需要向别人显示什么,也不需要向自己证明什么。现在很多人骑车进藏,其实是为了展示,为了给别人看,我觉得这样就失去了骑车的最初目的。

BF:那环台骑行呢?

老于:我认为环台不是骑游台湾的最好路线。环台西线,基本没什么可看的,你可以去台北坐高铁到左营,然后南下再北上。基本上是个J字形路线。而且东线也分山线和海线,看你的选择了。很多人都说喜欢苏花公路,其实苏花大部分的路景观变化不大,漂亮归漂亮,但不见得有三亚东岸某些地方好看。还有清水断崖,我觉得清水断崖的美不在于你能看太平洋,而是当你从海上看过来,会发现一个擎天屏蔽,只有一线公路。所以很多骑友,发出的感慨都脱靶了,那里的太平洋其实太平常。

说了这么多,我也给你推荐一条台湾骑行的线路吧。北横—宜兰支线—梨山—大禹岭—武岭—清境—日月潭—台北。

BF:你怎么会开这样一个店呢?

老于:说来话长,我们北京公司,员工骑车的多,最多的时候办公室放了25台车,行政很不高兴,认为我带头破坏办公环境。后来我们就搞了一个院子,但毕竟是公司不是玩车的主场,我又不能总去车店跟朋友聊天,搞得他不做生意了。直到遇到了朋友在宝钞胡同的一个店,就有了目标,足月到期,我就把店盘下来了,完全没考虑卖东西,终于有放车的地儿了。朋友来了方便,有点吃喝能坐着聊天。

店里的东西,也是要对应玩车人的品位的,追逐经典和不同。我们开个店就是用眼光换眼光,自己看好的就买,没看好的就不进货,很孤僻奇特,也吸引了很多人,我们的宗旨就是做小圈子。

后来宝钞胡同那里到期了,到处找地就找到了这里。然后就给自己找理由:楼上作为会所,都是明式家具,楼下继续做牛杂,院子门前还可以停车。扳着手指头骗自己:三个用途呢,房租不贵啊,就进来了。

BF:你店里收藏的东西很杂,好像跟收藏车子的理念不太一样。

老于:其实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就是设计感。我买车不是冲着品牌去的,我看的是凝聚在其中的人工与耗时。收藏也是,是不是经典的,它设计理念照没照亮我。无论军包、工具、各种用品玩具,它的设计要是没有打动我,就不可能出现在我店里。人生短暂,总被缺乏诚意没智慧的东西簇拥,就太亏了。你看那三盏灯都是古董,我选的豆子也是成本很高的,我喝着顺口的,才能端给顾客。我希望来这里的人也要苛求“物”的素质。人以群分啊,慢慢地这个小圈子就会壮大。

BF:我注意到你咖啡机上方的车和咖啡机是一个牌子。

老于:这里面也是有故事的,所有做咖啡的朋友都劝我不要用这台机器,说打奶泡不细腻,我不,我偏用,就是因为这辆车,这车是FAEMA这个机器当年赞助的车队的车,是顶级钢管车MASI。全球那么多咖啡主题的咖啡馆,这辆车和这个机器搭配的有几个?就是这个原因,而且这台咖啡机也是设计史上的经典,和我们店的整体格调很搭。

猜你喜欢

骑车台北
骑车上班日
Itoly: TOwn Poys People to Ride Bikes to work 意大利小镇:骑车上班可赚钱
边骑车边充电的充电夹
台北
台北玩乐 散步地图
纽约客习惯骑车上班
骑车环岛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