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占元"中医药发展思想"的现实意义
2015-04-08李国臣
李国臣
侯占元,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发展战略问题专家,中医药教育管理专家,曾多次参与过国家关于中医方针、政策的筹划研究与文件起草。对中医药发展问题研究全面,见解深刻,硕果累累,其"中医药发展思想"能抓住中医事业发展中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并做出正确的分析、并提出有创见性的建议,直至今日仍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中医文化入学教育》为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2012年秋季首次进入成都中医药大学新生课堂,成为正式专业课。其包括思维方式转变、中西医比较、中医的特色和优势、道德品质修养等内容。侯占元教授的有关"中医药发展思想"对《中医文化入学教育》的设置、教学,以及重视度、后期拓展完善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课程体系改革主张
早在1989年,侯占元教授就说:从长远来看,中医学在我国医学及世界医学中的地位,其生命线系在中医高等教育上。中医教育问题在整个中医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具体到实际,他在《中医问题研究》中指出了"普通基础课范围狭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非系列化"等问题,提出了改革完善"中医课程体系"的主张。
他认为:课程体系是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科学地、合理地安排各类各门课程,是制定教学计划的核心问题,是使所培养的人才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关键。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已成为世界性教育改革中最受人关注的问题之一。他指出:改革现行课程,建设新的课程,处理好各类课程的关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各专业的课程结构,是完善中医教育体系首当其冲的一项重要任务。并且给出了指导原则:"必须遵循现代课程理论的一般原则,并适应中医学的学科特点"。
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全国中医药教材研究会联合发起组织全国十余所中医药院校和相关机构的专家,联合编写的《中医文化入学教育》便是成功尝试之一。《中医文化入学教育》是除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外的新课程,内容丰富涉及礼仪、道德、文化、东西方比较、科学、思维、知识体系等多方面,是对普通基础课的有益拓展,同时也是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有的益补充。正因为如此《中医文化入学教育》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文化建设重要成果和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大量的社会、人文科学的内容是其亮点。
侯老还说:"不少发达国家的医学高等教育设有预科,开设了较扎实的普通基础课程,医学院校也增设了不少社会、人文科学课程。显然,中医高等教育应当改变普通基础课范围狭窄的状况,加强包括自然、社会、人文科学教育的普通基础教育"《中医文化入学教育》作为加强普通基础教育的一项举措,目的是适应中医学未来发展的需要,改变中医基础课程薄弱的状况,逐步建设完整的基础课程系列。它对于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完善中医课程层次结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医文化入学教育》今后应当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多挖掘采纳中医教育前辈的经验和前瞻性的思想,继续进行理论性的总结和升华。参照高等教育课程结构的层次划分,本着与中医教育实际相结合,与中医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的原则,更好地构筑中医教育自己的课程体系。
2 中医药的"人才观"
2.1充分重视非智力因素在成才中的作用 侯占元教授多次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了知识、智力、能力的全面提高,也包括兴趣、性格、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完善和提高。非智力因素是智力活动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人才素质结构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活动总是与智力因素的活动相伴而行。而且一直在对智力因素的活动发生影响:或者起激发、维持、加强的作用,或者起阻障、中断、削弱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甚至会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起决定性的作用。
侯老强调:"改善和加强中医人才培养的工作,在注意发展学生智力、能力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品质,对中医学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对中医事业充满稳定、持久的热爱"。
对此,侯占元教授的学生《中医文化入学教育》主编毛嘉陵教授非常重视该教材在非智力因素促进中医药大学生成才中的作用,他认为:"通过对中医药院校在校生的调研发现,不少新生在刚刚接触中医时,很难接受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入门困难。帮助新生巩固专业思想、树立事业信心、尽早建立中医思维,是本书书编写的初衷,"关于《中医文化入学教育》被安排在入学第一学期讲授,中医文化教育,尤其在新生入校初期,让中医大学生能够学会以东方式的认知思维方式,接受和学习中医药知识,思考和应对中医药问题,奠定良好的"爱中医、学中医、用中医"的专业学习基础和思想认识基础;其次,让中医药大学生通过了解中医药的学术特色和与西医相比独具的临床优势,有助于树立学习中医药所必需的事业信心和正确的医学价值观,从根本上解决多年来中医药大学生事业奋斗方向不明确的问题"。
毋庸置疑,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具有强烈的兴趣。学生对中医本身的需要和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其智力活动的源泉。重视学生对中医学的兴趣和爱好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应当成为专业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充分重视非智力因素在成才中的作用,《中医文化入学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2.2医术医德并重的人才质量 侯占元教授提出:高等中医院校是我国培养高级中医人才的基地,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全面的素质。医学的服务对象是人,医生的特定社会职能和医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医学教育必须正确处理医德和医术的关系,并把医德敎育放在应有的地位。他认为:做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应该具有一定的政治思想觉悟,掌握必要的医学知识和技术,而且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并且强调医德对于医学人才的成长和医学生在其毕生的职业生涯中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及医疗质量,都有密切的关系。
《中医文化入学教育》秉承了中医药特别强调道德品质修养的传统,专门设有"名医的崇高德行""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等章节,此外还有大量仁心关爱、诚信进取、爱国敬业、奉献社会等相关内容散在于各章节中,扩大中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以及有效地促进中医专业课的教学工作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除了改革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等观点外,侯占元院长对中医事业和学术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多样化人才培养体制,中医人才结构,发展临床学科,基础学科分化,开展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建立独立的中医药管理机构等。目前,深入挖掘、理解、研究、应用这些观点主张、建议,对于《中医文化入学教育》乃至其他中医药课程、中医药工作都会有更大的帮助和收获。编辑/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