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2015-04-08廉翠珍
廉翠珍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初中语文 人格教育 健康人格
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也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主要途径。尤其是语文教学,其丰富的人格教育内容为我们开展人格教育工作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如何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呢?
一、寓人格教育于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丰富的人格教育内容是零星地潜隐在一篇篇语文课文之中的。语文教师必须把人格教育内容挖掘整理出来,并融会于心,能够达到以下三点:
1.准确。要教育学生,首先要自己能正确地领会,准确地把握,如《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在牺牲前“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向正北方向”的舍生忘死的高大形象,深深地印在我们脑海中,因为红军大部队正遭遇着恶劣环境的挑战,党更需要保存火种。使学生感受到: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生命的意义》则能激发青少年学生确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青春,去理解生命的意义。文学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我们在授课时不要只从文学意义上去讲作家作品,而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如讲朱自清时要介绍他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
2.深刻。有些课文内容较深,人格教育因素比较隐蔽,一时难以吃透,这就要求教师反复专研,潜心思索。例如,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鲁迅弃医从文中认为,要想救治国民首先要医好他们的精神,而不是他们的身体,一般都能够理解,但是如果我们都能联系鲁迅一生的经历,联系他对弃医从文思想的转变,对中国国民性的思考,联系当今许多触目惊心的社会现象来考虑,则我们对《藤野先生》中群众不觉悟,乐于充当麻木的看客这一现象中所显示出对旧中国国民人格上的缺陷的批判,将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更感到培养现代健康人格的迫切。
3.创新。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这些课文或显示了作者洞察人生的深刻哲理,或渗透着作者善良的人性,或表达出作者追求正义和真理的呐喊。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有创新精神,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一代新人。语文教学要能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想象,激励学生创造。这种创新不是脱离原文的随意生发,而是在反复专研的基础上独具慧眼的创见。如对《变色龙》的教学,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分析奥楚蔑洛夫的几次思想变化,满足于使学生理解作品对沙皇统治下死气沉沉的社会现实的揭露。而应该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分析奥楚蔑洛夫的人格特点,并进而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使学生领会到奴才人格与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现实的关系。这样学生不仅感到奥楚蔑洛夫的可笑,更深刻地体会到这种奴才人格的可悲与可耻,从而更觉得自强、自尊的现代健康人格的可贵。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动之以情”。审美陶冶作用于除语文认识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即我们常说的非智力心理因素。
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
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给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宜通过表情范读或指导朗读、生动描述或指导创造性复述、指导课本剧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以富含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体会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乐爱恨等丰富而深刻的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有位教师上《背影》一课,首先动情地讲起了自己的父亲,学生听得入神感动,然后纷纷讲起父亲如何关怀、培育自己成长,全班沉浸在浓重的情感氛围中。教师看时机成熟,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新课教学。我在讲《背影》一课时,怀着对父爱的深刻体验去动情地讲授,学生们情绪受到冲撞,好几个学生不能自抑,不止一次地流下了滚烫的泪。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不用说教,把孝心献给父母的观念早已深刻在每个人的心底。
此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美进行再创造,也有益于塑造健康人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审美经验与审美客体融而为一,在创造美的同时也创造自身。学习《晋祠》,学生深深陶醉于祖国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此时教师出这样一个训练题:由对周柏唐槐的描写展开想象,写成抒情散文片断。学生思路大开,有的想到古老的中华民族虽经沧桑却生机勃发,有的想到老年人饱经风霜又焕发青春,都很精彩。
三、尊重学生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动力因素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只是成熟度和稳定性不同而已。没有个性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教师不要以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塑造学生,而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去造就人才,最大限度地考虑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满足他们的要求,以求在学习活动中将自身的潜力发挥出来。
尊重学生还表现在要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而且他的表现应该得到教师的充分肯定。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应有的权利,使他们能够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生活,时时处处感到自己存在和价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的人格,要讲究方式方法,人格教育不能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一味进行人格灌输。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实际上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教材中的无声文字转化成有声文字,一方面增长学生的知识,一方面塑造学生的灵魂,完成“教导人,引导人、鼓舞人”(列宁语)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在渗透上下功夫,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