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思乱想

2015-04-08

祝你幸福·午后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母性张爱玲长大

一个母亲生了重病,最大的恐惧不是死,而是担心孩子失去母亲。虽然这听起来是一回事,但其实是两个事。

有时候觉得,和健康的人说一些事情,真是好难说清楚呢。此情此景,是只有到此情此景才能够明白的。

总之,我必须尝试去解决这个问题。否则,即使活着,也活不下去。这听起来又矛盾了,但其实也并不矛盾。

以下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进行的胡思乱想。

周围有几个和儿子差不多大的孩子,一两岁的时候大家看不出太大区别,都是憨憨萌萌的,无非是谁说话早、谁说话晚,谁会爬谁不会爬,这些本就无所谓。而上了六七岁,命运所给他们留下的印痕就统统显示了出来——假如,每个人所拥有的父母、父母所能给予的爱和教育也能够称为“命运”的一部分的话。

有一个孩子的妈妈小时候是孤儿。所以很容易理解,这个孩子得到了超乎一般的关注和宠爱。他的妈妈把一切力量和资源都整合给他。但奇怪的是,这个孩子却比同龄的孩子成熟得多,不像个小孩子,会看大人的眼色,而且格外会讨老师的欢心。孩子妈妈尽力想要在孩子身上弥补自己成长中的缺失,然而,孩子的一举一动,却暴露了她所遭受过的所有的孤独和辛酸。为什么呢?我想是因为言传不如身教吧——孤儿是怎么长大的?是想尽一切办法在陌生的成年人的世界里,凭着本能掌握他所能理解的游戏规则,艰难地长大的。尽管他以后成为了一个有独立能力的成年人,但那种痕迹已经永远去不掉,成为家族的一个遗传密码,也许要经历很多代才能够消失。

有个孩子父母离异,和祖父母生活。他的奶奶是那种被生活摧毁了精神的老人,从来不和人打招呼,也不看人,满脸都是红肿的皱纹,像是被寒风吹过,又仿佛是刚刚痛哭过。他的爸爸偶尔会回家,他的母亲邻居们都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在上午的课堂上晕倒过两次,据说是因为没有吃早饭。但是我想,孩子是在用这种方式来引起关注,来呼求爱。听起来很可怜是吗?但是这个孩子看起来独立而坚强,和我儿子在一起游戏的时候,简直像大哥哥带着一个小朋友。他负责讲解游戏规则,并掌控游戏的方向。他和小区里那些高年级的大男孩们也都能玩得来,没人敢欺负他。

我有一对朋友,是孙瑞雪“爱和自由”的忠诚信奉者,有没有学到蒙氏教育的精髓我不知道,但他们确实是在用所有的爱和耐心来养护女儿,谁看了都会说,哎呀真是特别疼爱女儿的爸爸妈妈呀。在这样的爱中长大的小女孩,活泼可爱,聪明伶俐,只是有些任性。出去玩儿的时候常常会因为一点点小事情发脾气。当然这些在父母看来都是小事情,或者还非常可爱——也许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她大概不会这样去对待父母以外的人。

六七岁是人生的启程价段。而在启程点,他们未来的旅程的方向、旅程的质量已经部分地被决定了。每个孩子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不能保证会有一对爱并且懂得怎么爱的父母,不能保证父母会不会离婚,或者突发什么事故。我们一般把这些事情和经历统称为“命运”。有的人认命,有的人不认。我认,这样就可以减轻因为可能不能对孩子负责到底而产生的愧疚和痛苦感。

另外,在讲述几个孩子的故事时,我模糊地感知到,所谓“命运”的诡异之处就在于,它能而且只能是这个样子。它在“正”中凝聚着“反”,在“反”中映射着“正”,在“不幸”中包含着“万幸”,在“幸运”中又藏匿着危机。

我生孩子后常常被朋友嘲笑,成了张爱玲所嘲讽的那种“浑身都是母亲”的人,但如果你看了张爱玲所有的书,你会明白,她之所以成为现在的她,是因为她没有一个“浑身都是母亲”的母亲。她嘲笑这样的母亲是因为渴望自己有这样的母亲。她的母亲独立、自我,可以抛弃她环游世界,也可以为了给她治病而和医生上床——她就是这么复杂,自私而又无私,热情而又冷漠,亲近而又遥远。这给了张爱玲最深的伤,也给了她最敏锐的观察力,她因此有足够的笔力带给读者一个独一无二的审美世界。

不用叹息她没有一个充满母性的母亲,也不用庆幸她没有一个充满母性的母亲,因为这就是她的命运。

父母是否健在,教育是否完美,和命运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等号。但是想要明了其中的种种玄机,对于普通人来说,是自不量力的痴心妄想。所以,“认命”成了一件轻松而愉快的事。

胡思乱想结束后,我给自己做了一锅励志的鸡汤。这道鸡汤的核心就是:1、努力活得久。2、接受一切必须到来的未来。

猜你喜欢

母性张爱玲长大
九月雨
严歌苓小说中“母性·雌性”观的建构及特征
母性的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或能降低子女患Ⅰ型糖尿病的风险
儒家家庭主义的母性角色——以医疗实践为视角
快快长大
我长大了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张爱玲在路上
“追寻”与“回归”——论女性电影中“母性”秩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