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被忽视的小中风
2015-04-08陈国伟
陈国伟
王先生是某私企老板,今年刚50出头。由于业务关系饭局频繁,烟酒不断,吃得油光满面、腰肥肠满,生活日夜颠倒。由于自我感觉良好,几年来从未踏进医院半步,也不做健康检查。几个月前,王先生有时会出现一过性眩晕、黑蒙和肢体麻木、无力,但几秒钟偶尔几分钟后又完全恢复正常,并未引起重视,误认为与工作忙碌、应酬过多有关。后来因发作逐渐频繁,才到医院做检查。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王先生不仅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尚有颈内动脉、脑动脉和椎-基底动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医生根据王先生的上述症状结合相关检查,认为王先生患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综合征(简称TIA),俗称小中风,若不及时诊治有可能发展成脑梗塞,即缺血性脑卒中。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每年至少有150万~200万新发脑卒中,而70%为缺血性脑卒中,其中不少病人之前曾有小中风发生,若能及时防治就有可能减少脑卒中的发生。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人并不重视小中风。据统计,频繁发作的小中风,第一个月内脑梗塞的发生率高达4%~5%,第一年为12%~13%,而5年内几乎有1/4会发生脑梗塞。这就是人们把小中风称为脑卒中后备军的原因。
幸好,王先生听从了医生的忠告,从此以后不仅按医嘱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动脉硬化,同时戒烟限酒,彻底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迄今为止未再有小中风发作。王先生感叹地说:钱要赚,事要做,但没有健康一切会落空。
那么,什么叫做小中风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IA是指颈动脉、脑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因发生一过性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的、短暂的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发作时间从几秒钟至数分钟不等,一般不超过30分钟,发作过后神经功能障碍可完全恢复正常。若发作时间超过2小时,常可遗留轻微的神经功能障碍,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可有轻微的脑组织缺血征象。小中风可反复发生,若不及时诊治,发作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亦可逐渐增加。多发生在35~75岁年龄段,男性比女性多见。其特点是发病突然,可无先兆,体位改变、颈部突然转动或屈伸是最常见诱因,绝大多数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正常,无后遗症。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若有脑组织器质性缺血坏死改变,则已属于脑梗塞范畴。
引起TIA的原因众多,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因包括:
1.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颈内动脉、脑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硬化引起狭窄或痉挛;
2.微栓塞:主动脉、颈内动脉和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内容物碎屑及附壁血栓脱落,随血流导致脑动脉微栓塞;
3.心血管疾病:常见的有高血压、冠心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等,尤其是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不仅可影响血流动力学,导致血流缓慢,更重要的是心脏内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轻者可表现为TIA,重者则引起脑栓塞,也就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
4.血流动力学急速改变:如突然的头部转动或颈部屈伸,瞬间改变脑血流供应,尤其是原有颈椎病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更易发生眩晕、黑矇等TIA征象;
5.血液成分改变:如血液黏稠度增加、红细胞增多、血小板增多和凝血因子异常、血脂异常或血糖过高以及脱水等,均可诱发或引起TIA。
由于可引起TIA的原因众多,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部位不同,因此,其临床表现各异。不过临床上主要表现如下:
1.椎-基底动脉系统所致TIA:以一过性眩晕、眼球震颤、视物缺损、站立或步行不稳为主,也可表现为语言不清或声音嘶哑,暂时性单肢或双肢无力和听力下降等。
2.颈内动脉系统所致TIA:可表现为一过性黑蒙、单眼视力障碍、单侧肢体乏力、麻木或偏瘫,失语和偏身感觉障碍等征象。
确定是否患有TIA,除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外,必须结合相应的辅助检查,根据情况可选择下列检查:包括颈动脉B超、经颅多普勒、颈椎照片,必要时需做头颅CT、磁共振和脑血管造影等,患有心脏病者则需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血液生化、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检查等。
如果患有小中风,不要因此而过度担心,首选积极治疗,尽早干预。可以根据病情轻重适当运动,但要注意运动量要小且适度,对老年人来说慢走是最适宜的,即使是卧床的患者,也应在在床上适当运动,避免血栓的形成。其次还要注意情绪的控制,避免大悲大喜,克服紧张、惊恐、抑郁等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这样更有利于早日恢复健康。
鉴于TIA发作时间短暂,患者平时应注意:避免颈部突然转动或屈伸,体位突然改变,尤其是中老年和颈椎病患者。防止血管痉挛,可酌情使用烟酸类药物,如烟酸肌醇酯;改善微循环药物如尼莫地平、桂利嗪和敏使朗等,中成药如脑络通、复方血栓通、脑栓通和银杏制剂等也有一定疗效。为防止血栓形成,在医生指导下可选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等。
其实,防治小中风最关键的是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冠心病、血脂异常、糖尿病、心房颤动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只要认真做好上述疾病防治工作,就能大大减少TIA发生,从而把脑卒中“消灭”在摇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