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传播视角的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
2015-04-08盛晓玲
盛晓玲
(平顶山学院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进入21 世纪,信息化成为全球性的经济浪潮,是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信息化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是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的必然结果,其在经济、社会、政治、生活等各个方面表现出与以往社会截然不同的特征。在信息化这个新环境里,人类的一切活动领域,经济、政治、商业、医疗、教育等,都依赖于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分配为基础。信息化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以更快速的方式进行分配和传播。
在文化传播领域,信息化与文化传播的相关度也越来越高,文化实力与文化传播对信息化的依赖与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当今这样一个时代,文化的力量越来越受瞩目,要想在国际舞台上脱颖而出,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必不可少的策略。“软实力”的概念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提出来的。1990 年,他分别在《政治学季刊》和《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一系列论文,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中译本《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在书中他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中国学者程曼丽认为,“只有当自己的文化与价值观念在国际社会广为流传并得到普遍认同的时候, 软实力才真正提升了”。[1]文化看似很“软”,实际上它的力量是惊人的,提高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增强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力量,能够为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的脱颖而出贡献绵薄之力。中原文化,是展现地方的文化魅力的一扇窗,也是河南地域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河南省信息化发展战略中,信息化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及促进河南区域文化的对外传播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推进信息化与文化融合是创新文化新业态、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弘扬中原文明,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一、信息化与文化产业融合现状
河南历史文化悠久,积淀久远,底蕴深厚,资源丰富。特别是近几年来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12年以来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实效;文化民生工程提档升级;文化精品创作取得丰硕成果;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截至2012 年,全省已建成和在建的文化产业园区有40多个,包括10 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1 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7 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2 年全省文化产业园区营业收入达到356 亿元。2013 年,河南省文化产业健康发展,集聚发展力度逐渐加大,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齐头并进,发展迅速。河南文化的发展,从总体上说,必须大力发挥和发扬悠久和优秀的湖湘传统文化,又必须着力发展现代的新兴文化,实行“双轮”驱动;既要大力普及公益性的公共服务文化,活跃民众的文化生活,提升大众生活的文化品味,又必须着力发展商业性文化,创新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文化的新业态,两者并举。从文化产业增长的幅度和取得多个单项第一来说,河南南的文化产业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但距实现文化强省目标和与一些发达省市比较,还相差甚远。
2013 年3 月河南省政府出台的《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重点方案》提出,今后河南省将重点发展数字传媒、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文化旅游、工艺美术五大文化产业。到2015 年,五大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河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将超过50%。由此可见,加强信息化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已经受到重视,但还处于探索阶段,今后做强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强省目标,从根本上说,就要大力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持续地推进文化产业的创新,加快形成文化新业态的产业体系。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核心是信息化与文化的融合。新文化业态是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新兴文化产业,是凭借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融合支持衍生出来的网络数字化文化产业。数字内容文化产业是指将图像、文字、影像、语言等内容运用数字化高新技术进行整和应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包括文化创意、数字出版、数字娱乐、数字艺术、数字广告、移动多媒体等多个文化行业。河南应把文化创意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新兴文化产业的主功方向,抓住了新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心和河南的优势。创意是技术、经济和文化等相互交融的产物,创意产品是新思想、新技术、新内容的物化形式,是文化新业态的重要支撑。河南省已经快速地启动了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内容为主题,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的项目、平台、基地建设,发展态势良好。
二、信息化与文化传播模式
传播模式,是对某一事项或实体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的描述,也“是对相对简单状况所做的象征性的合乎逻辑的设想,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设想,拥有同原始的客观体系相同的结构属性。”[2]所谓的传播模式就是对传播活动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和简洁的描述。传播模式是正确认识传播现象的一把金钥匙,它能准确定位文化的传播现象,能为文化的传播现象量身打造适合自己的方案,好的传播模式能够使文化的对外传播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
在传播学领域里,哈德罗·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卡尔·霍夫兰被公认为是传播学的四大奠基者,他们都有各自的代表理论,他们对传播学有着自己的特殊贡献。哈德罗·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这一模式可以说是传播学中传播模式的典范。“5W”的具体内容是: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谁”就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说什么”是指传播内容,它是由一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息组合。“渠道”,就是信息传播过程中所借助的载体或中介。“对谁”,就是受传者或受众,受众是传播的最终对象和目的地。“效果”,是信息到达受众后,受众对于接收到的信息的反馈。它是检验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关于河南区域文化传播方面,“谁”就是传播河南区域文化的人,可能是单个的人也可能是一个群体一个组织。“说什么”就是河南区域文化要传播的对象,比如说河南的汴洛古城文化、豫剧文化、少林寺的功夫文化、钧瓷汝瓷文化、河洛文化、山水文化,温泉文化,魔术文化,酒文化等等。“渠道”是河南区域文化对外传播所要采取的方式,所要利用的各种力量,如: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对谁”是河南区域文化对外传播面对的对象,是河南区域文化的“受众”。“效果”就是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河南文化的对外传播收到了怎样的反响,得到了传播对象怎样的反馈,它的对外传播有了怎样的进展。[3]拉斯韦尔这一传播模式从传播的各个要素出发,比较完善的描述了传播的过程,并为当代传播学的研究指明了方向,相对来说是比较全面的,能够为实际中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很好的依据。
从传播学中传播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无论是传统媒介还是新兴媒体,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信息化平台,对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利用先进的信息化传播平台,制定合理有效的传播策略,采取适当的传播途径才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三、加快河南省信息化与文化传播战略对策
河南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议实行一业为重多元兼顾的方针,在突出重点,把握主功方向的同时,要统筹兼顾,注重新兴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多样化,以满足人们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需求和文化产业的整体升级。
(一)建立中原文化展示平台。对中原文化进行整合并建立分类体系。以文字、图片、动画、音视频的形式,建立包括“神龙文化”、“汉字文化”、“姓氏文化”、“农耕文化”、“思想文化”、“中医文化”、“武林文化”等不同类别文化在内的中原文化信息资源库,并建立相应的共享机制。以中原文化信息资源库为基础,采用音视频、三维动画、图片、文字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建设中原文化展示系统,实现中原文化的网上导航和展示。以数字档案馆建设为核心,积极推进档案信息化,实现馆藏资源数字化、增量资源电子化、信息存储安全化、信息服务网络化。
(二)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整合文化、旅游、广电、新闻出版等相关部门文化资源,深入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资源数字化系统,促进文化强省建设。同时要着力在文化业态多样化基础上的深度融合。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服务层面、网络层面、终端层面和运营主体层面。
(三)培育文化品牌。品牌是一种标记,也是一种符号,它往往可以体现事物的核心价值体系,可以体现事物最与众不同的方面。以产品为载体传播民族文化,首先是要培育出有独特魅力的文化精品,“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点应该是经过千锤百炼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其中包括了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4]要想吸引受众的眼球,就要有文化精品,文化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和精髓,把文化最精髓的部分加以提取,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包装推广,才能获得更好地传播效果。
想要培育文化精品,必须对地方文化资源有充分的了解,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选择那些优势资源,通过整合创造,提炼精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河南文化资源的优势所在,就是山水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人文文化资源等,山水文化资源具体表现形式为丰富多样的旅游景点、景区,如焦作云台山、鲁山尧山(石人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南阳的宝天曼风景区、龙潭峡漂流区、丹江库区、昭平湖风景区、独树一帜的鲁山温泉等等;历史文化资源更是丰富多样,多姿多彩,如有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活化石”之称的钧天广乐、历史悠久的酒文化、钧瓷汝瓷文化等;人文文化资源的典型代表是赵庄魔术、特色鲜明的马街书会、内乡县衙、荆紫关清代古街、历代文人骚客故居等,要想培育文化品牌,必须加强包装推介,用实力打造品牌,选取典型,集中优势力量,提高中原文化的知名度。
(四)加快推进新兴文化产业的集群式发展。要加快信息化与文化的融合传播,要着力建设新文化业态的研发中心,生产中心、传播中心加快各类要素的聚集,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文化产业聚集区、基地和园区,以最经济的方式对各类文化业态的发展进行整合,促进新兴文化产业规模化和高效益的跨越发展。目前,河南要按照“打造一个中心、发展两大基地、建成四大园区、培育五大产业群”的发展思路布局全省文化产业,加快文化市场、演艺娱乐、印装出版、动漫游戏、民俗文化产业以及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在整合、开发现有资源基础上,构筑兼具集约化和均衡化的格局,形成改善产业服务环境的载体,以点带面,活跃全局,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2015 年底,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成为支柱性产业。
在河南文化与信息化融合与传播的过程中,制定合理有效的融合与传播策略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河南文化应从更新传播的观念,扩大传播的群体,丰富传播的方式,培育文化品牌,建立文化传播信息化平建设等着手,进一步做好河南文化对外融合与传播工作,为我们在国际舞台上展现风采增加筹码。
[1]罗森勃鲁特,威诺.科学学模式的作用[J].科学哲学,1951(12).
[2]单波.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命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1).
[3]朴永光,江叶林.从哈德罗·拉斯韦尔的5W 模式看当代中国对外传播中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23).
[4]贾春增,邓瑞全.传承与辐射—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