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习近平国际政治思想的三个维度
2015-04-08高利平赵学清
高利平 赵学清
(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科学判断时代潮流发展大势,客观分析我国所处历史方位,以丰富的实践、战略的高度和前瞻的视野,就国际政治和我国对外交往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习近平的国际政治思想贯穿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是对马克思国际政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国际政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理论内核:历史唯物主义
任何一个严谨规范的学说体系,都必须且必然拥有自己的理论内核,并以之作为构建自身体系的逻辑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是重要的国际政治学说体系
当代国际上有许多从宏观层面上研究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理论的著名专家学者,都将马克思主义视为国际政治的一大学派或学说体系。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其是在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之外,第三种理解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总体性理论视角。美国著名的国际政治学者詹姆斯·多尔蒂和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在他们合著的被国际政治学界称为“世界上最权威的国际关系理论教材之一”的《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一书中指出,国际政治存在三种基本理论范式,即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而且“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解释具有长久的生命力。”[1](P462)著名国际政治学者卡伦·明斯特、伊万·阿雷奎恩—托夫特认为,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激进主义理论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一道成为解释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四大理论视角,“卡尔·马克思尽管并没有直接阐述今天的所有问题,但他的著作为激进主义思想奠定了基础。”[2](P85)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具体内容方面,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就享有很高的理论声誉。约翰·瓦斯奎兹、马丁·格里弗斯等学者将其视为20 世纪最为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政治理论之一。[3]
(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理论核心
传统的国际政治理论中,现实主义以权力、国家利益作为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基础,自由主义以正义理念、国际法等理性要求作为国家行为和国际社会遵循的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国际政治与外交理论立论的基础和核心是历史唯物主义,这是国际政治学界的主流学派所公认的,这一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与其他学派的根本区别的根本标志。”[4](P13)马克思在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之后,得到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重大发现。他自己这样写道:“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5](P591)对于马克思的这一伟大发现,恩格斯进行了高度评价和通俗解释:“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6](P601)马克思恩格斯所阐释的这一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包括国家活动的规律,给予了我们一把描述人类发展进程、揭示历史演进规律的钥匙。
(三)历史唯物主义从根本上揭示了国际政治的本质和特征
国际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所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是建立在交往的普遍发展、国家的产生等基础之上的人类政治生活形态。作为人类有意识互动的结果,国际体系是一种具有主体间性的社会存在,是国际政治的高级表现形态。①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想要理解国际政治、国际体系的产生与发展,也须通过考察人类生产方式的发展这一决定性因素才能实现。任何国家的外交战略、外交政策和国际行为,都是马克思所指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都是由建立在一定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社会制度衍生出来的,是这一社会存在的反映。国际政治、国际体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经济基础变革之后,国际政治、国际体系的基本内容和性质也会发生一定的变革。私有制的生产方式,决定国际政治、国际体系具有对立、竞争和等级的性质;公有制的生产方式,就可能消除对立、竞争和等级的基础,取而代之以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关系。
当然,国际政治须“追溯到最终的经济原因”,并不意味着说经济是唯一的原因。恩格斯指出:“唯物主义的方法在这里就往往只限于把政治冲突归结为由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现有各社会阶级以及各阶级集团的利益的斗争,而把各个政党看做是这些阶级以及阶级集团的大体相应的政治表现。”[7](P533)他反对片面机械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尤其是加以歪曲,把“经济是基础”说成“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8](P591)。恩格斯认为,各种因素都对政治事件、政治冲突的发生具有影响:“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及其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确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的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而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即这样一些事物和事变,它们的内部联系是如此疏远或者是如此难于确定,以致我们可以认为这种联系并不存在,忘掉这种联系)向前发展。否则把理论应用于任何历史时期,就会比解一个简单的一次方程式更容易了。”[8](P591)这就意味着,历史唯物主义在强调一定生产方式的经济的前提和条件是决定性的同时,还指出政治、宗教、历史传统等的前提和条件,虽非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但也决不可以忽略不计。一句话,不能用唯一的经济因素来说明一切。
历史源流: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
发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所在,是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活力的不竭之源。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决不可能纯粹地从书斋中产生,而只能从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产生,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同样只能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进行世界性革命事业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马克思国际政治理论的历史性发展,是习近平国际政治思想形成的理论渊薮,从世界影响和意义上看大体可以划为三个阶段。
(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人类历史发展到19 世纪,世界范围的自由资本主义取得辉煌成就,在绝大多数领域占据了统治地位。与之相随的是,其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开始激化,激起了世界范围、尤其是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科学研究和领导工人运动的实践中,在客观分析列强争霸和国际交往的历史后,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政治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际政治的思想主要包含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民族国家体系和时代性质、战争与和平、殖民地问题等方面的内容,成为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思想源头,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故乡,英国是马克思恩格斯进行研究与实践的主要场所,欧洲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发源地。
(二)列宁、斯大林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在世界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欧洲社会主义运动低落,与此同时,俄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运动却不断高涨。不同的历史条件,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路径的“东”“西”分野。以列宁、斯大林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坚持和发展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走出了一条“东方路径”,形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国际政治领域,列宁、斯大林科学分析帝国主义时代特征,对战争与和平的本质、民族主义与民族问题、无产阶级国家对外政策等方面进行了理论上的阐释并进行了具体实践。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体系,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和争取社会主义运动。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使之同本国实际相结合的各个被压迫民族和国家,不断走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新道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诞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的中心转到了苏联。此后的数十年间,苏联以丰富的实践和巨大的成就,深刻地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对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发展从实践和理论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中国共产党人开创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中国化
当苏联社会主义由辉煌走向衰弱时,中国无产阶级政党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条件、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深刻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全面坚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开创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中国化的伟大进程。在革命和建设中诞生的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于国际政治的“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独立自主外交、“两个中间地带”论和“三个世界”划分等思想,受到世界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度评价。20 世纪70 年代中期以后,邓小平认真总结和反思中国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根据时代特征,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江泽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定继承者和实践者,他在对经济全球化历史条件下世界所处的时代性质和发展方向作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继而对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在时代观、格局观、发展观等方面作出了新的发展。胡锦涛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和合”文化底蕴,在国际政治领域提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坚持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中国化成果,对世界多极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实践生成:习近平国际政治思想的具体蕴含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立足于国内外形势发展,就我国国际战略和外交方针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初步形成了习近平国际政治思想。习近平国际政治思想植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中国对外交往实践,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认识国际政治有力武器
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过程中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并即用之指导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国际政治的秘密”[6](P14),有力地推动了19 世纪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列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考察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国际现实,从理论上得出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科学论断,提出民族解放思想,进而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对国际政治和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先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改革开放伟大进程、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深刻地改变了国际面貌。事实证明,历史唯物主义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
习近平始终高度重视学习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并在实践中贯彻唯物史观,“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2013 年12 月3 日,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专门进行了集体学习。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9]当前,社会形势变化越来越快,国际形势更加错综复杂。我们党“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9]因此,要能看清形势、保持定力,要想抓住关键、有所作为,就必须具备宏观视野和战略思维。历史唯物主义就以其科学性、深刻性和逻辑性,成为指导我们认识国际问题,进行国际政治实践的有力武器。
(二)发挥经济交往在国际关系中基础性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5 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也深刻证明,国际经济格局调整对国际政治格局变迁也具有决定性影响。当前国际形势处于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尤其是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快速下滑,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快速上升,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机制中的发言权逐步增加,国际经济格局的重塑进程进一步加快。2011 年以来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但于此同时,以联合国改革为代表的国际政治机制变革进程仍然迟滞,二战以后确立的国际政治格局还没有做出反映当前各国综合国力消长的明显调整。究其缘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占有世界经济的总体优势,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基础仍不牢固,国际金融危机对新兴市场国家发展进程的冲击超过对发达国家的影响等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全球性政治关系的部分实质就是经济体制——生产关系方式。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近现代国际体系的基础,而国与国关系的本质是权力配置要素,其内动力则是各种要素的互动。”[10]习近平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指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必须反映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11]两年来,他从国际经济领域入手,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建设性作用和国际责任。关于世界经济发展,他提出“共同采取负责任的宏观经济政策”、“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等重要观点,从中国视角为世界经济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并实现新增长提供了总体思路。以亚洲为依托,他提议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中缅孟印经济走廊”、创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进一步发挥中国、亚洲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中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激发新兴市场国家的活力和整体力量。近年来,亚洲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始终保持在50%以上。随着一系列政策主张逐步得到落实,中国和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在改进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
(三)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顺应时代潮流的生动实践
当今世界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习近平指出,“和平”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12]2013 年3 月,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后的首个出访国家选择了俄罗斯。在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习近平对自己国际战略思想进行了公开阐述。他指出,“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 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13]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顺应时代潮流,“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14]针对国际上有人宣称中国发展起来后会走“国强必霸”的老路,他指出中国没有寻求霸权的基因,“修昔底德陷阱”是可以避免的。②
至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能不能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能不能凝聚起更广泛的民意基础,“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12]对此,习近平呼吁各国“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13],“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努力,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只有这样,和平才有希望,发展才有希望。”[15]大国是影响世界和平的决定因素,习近平就任国家最高领导人之后不久便迅速实现了对俄、美、欧等主要大国的访问,将中国同这些世界主要大国的关系提升到了新水平。发展中国家是世界和平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同路人,广大非洲、拉美和阿拉伯国家同中国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的首次出访就主要选择了非洲国家,并提出以“真、实、亲、诚”原则开展对非合作,与阿拉伯国家作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周边国家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环境支撑。2013 年10 月24 至25 日,我国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习近平在会上强调要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坚持以“亲、诚、惠、容”理念和正确的义利观做好周边外交工作,为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16]两年来,习近平通过务实高效的外交行动向全世界表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契合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是实现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的最好路径和生动实践。
(四)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是开展国际交往的底线原则
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是世界各国进行对外交往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动因。国家核心利益是国家利益中最核心、最根本、最要害的部分,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轻易牺牲国家核心利益。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国家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是实现增进国家利益和各国共同利益有机统一的必由之路。习近平辩证阐述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等核心利益的关系。他强调“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绝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中国不惹事也不怕事。任何国家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12]当前,我国面临“台独”、“藏独”和“东突”分裂势力的现实威胁,东海、南海的海洋权益也受到侵害,国际暴力恐怖活动向我国境内渗透的态势越发明显。在经济发展、意识形态、网络与信息、能源资源等领域,我国安全与发展的诸多核心利益也面临十分严峻的现实挑战。对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2014 年4 月15日,习近平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全新战略思想。“总体国家安全观”以系统思维和唯物辩证方法阐释了我国国家核心利益的诸多范畴,也为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拓展国际关系划定了底线。随着我国战略思路更加清晰、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世界上认同和平发展理念、维护和平发展环境的力量逐步增加,我国国家利益的维护和拓展必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习近平国际政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相结合的科学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国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在国际战略上的重大创新,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学习和研究习近平国际政治思想,对于我们认识国际政治现实、进行国际交往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注释:
①这里的“主体间性”是指国际体系行为体之间有共享的知识、观念以及对国际政治的认识。
②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其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对雅典和斯巴达冲突根源的总结。修昔底德认为,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他认为“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达造成的恐惧”。
[1][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著.阎学通等译.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2][美]卡伦·明斯特、伊万·阿雷奎恩—托夫特著.潘忠岐译.国际关系精要[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
[3]参见John A.Vasquez.Classic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1996.和Martin Griffiths.Fifty Key Thinker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9.
[4]张中云,林德山,赵绪生.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发展史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2011.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M].人民日报,2013-12-5.
[10]刘鸣,顾永兴.近代国际体系形成过程中的世界经济和其他要素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4(10).
[11]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定不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N].人民日报,2013-3-20.
[12]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N].人民日报,2013-1-30.
[13]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3-24.
[14]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3-30.
[15]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25.
[16]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周边环境 推动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N].人民日报,2013-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