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2015-04-08王为
王 为
(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 铁岭 112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主要的作用。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冲击与挑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不强已是当下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实效性,科学回答大学生心中的各种迷惑,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当前乃至今后思政课亟待解决的问题。
所谓实效性,它着重于强调思政课教学收到的实际效果,即使学生通过理论学习,亲身感受,能够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外化于行,实现知行统一,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于我们注重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取得,因而我们不得不去关注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手段的改革,注重教学思路的与时俱进以及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等问题。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增强实效性的前提
高校思政课是一门融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于一身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精神境界。如果说专业课是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如何“做事”的话,那么思政课就是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如何“做人”的课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 号文件指出:思政课的目标是“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由此可见,思政课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和形成一种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进而形成内在的与社会主义相一致的价值观念,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我们需要正确处理以下两种关系:
一是教与学的关系。教学活动是一种由师生共同完成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既包括教师的教,又包括学生的学,这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对教师而言,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通俗易懂、易于为学生接受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使其认可、接受并转化为日后对社会主义坚定不移的信念和信仰,这就给教师提出了重要的课题,即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对学生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热情、学习的效果如何,本身就是思政课实效性的体现。
二是教学“双主体”的关系。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将思政课视为单项的教育过程,把学生视为被动的接受容器。这种思维模式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和需求,压抑甚至抹煞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其实效性不言而喻。而扭转这种教育局面,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而存在,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容器,而是作为一个平等的主体。因此,思政课教学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启发其自觉性,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其创造性,陶冶情操,铸造具有自主思想意识、道德行为的当代大学生。 ”[2]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增强实效性的关键
思政课教师从事的工作是一项关乎国家和整个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光辉而神圣的事业。对此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关键在于教师。”[3]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居于教学的主导地位,因此,思政课教学能否取得实效性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的能力与水平。为此,我们必须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1.政治坚定。这是思政课本身的特殊性决定的。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相比,其特殊性在于它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作为思政课教师首先就应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在思想上和政治上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真正担当起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大学生的引路人的重任。
2.业务精湛。一是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为此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勤于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吃透,不断拓宽自己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树立理论权威,以理服人,使学生受其感染,并为其折服。提高理论魅力,并运用理论为学生解疑释惑,真正使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威力。
3.师德高尚。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如何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下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接受主流价值观,教师的言传和行为示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必须不断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坚定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完成自身道德人格的质变与升华,进而甘为“人师”、“ 人范”、“ 人友”、“ 人梯”,以崇高的道德人格魅力感化、感染和感召学生,实现润物无声。[4]
三、教学方法改革是增强实效性的核心环节
当前,全国高校思政课教材都是由全国知名专家编著的统一教材,其权威性、科学性不言而喻,那么如何将思政课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并且选取和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真正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增强教学实效性就成为核心环节。因为,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不断涌现,大学生获取和传递新知识的渠道日益多样化;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越来越遭到大学生的反感与排斥,他们希望教师与学生之间以一种平等的方式实现双向交流。因此,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成为思政课本身的必然要求。
1.要不断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坚持以人为本,是教学方法上的根本要求。就是要把单向灌输式教学引向师生双向交流的互动式教学中来,大力倡导和采用启发式、参与式、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大学生的特点以及不同的课程,可采取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专题讲座、专题演讲、辩论、教学实践等方法。[5]当然,由于各种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适用范围,自身的优势以及局限性,所以思政课教师必须熟知各自的特点,恰当、灵活地把握和运用。
2.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思政课本身是一门知行合一的课程。然而,长期以来,实践教学环节一直被忽视。思政课教学常常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空洞的说教,学生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很难收到实效。实践教学环节成为制约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瓶颈。因此,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是思政课教学的本质的回归。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程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有利于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第三,有利于大学生对国情、民情的了解,提高对社会的认识程度,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完善自我,全面提高自身的素养。2005 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1]虽然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仍需要不断加强。
3.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一是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它集文字、图片、视频于一体,具有动静结合、声相结合、图文并茂的优势,从而使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使学生在多种信息综合刺激下,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二是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主动占领网络阵地,通过思政课教学网站、QQ、微信、微博等各种网络载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引导。
四、教学环境改善是增强实效性的重要条件
影响思政课教学环境的条件为三个方面: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的状况、家庭教育方式、父母等长辈的示范作用;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经济全球化以及各种社会风气都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学生的自身行为的养成产生重大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可以说都是这三方面综合影响的反映和折射。虽然,我们说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理所应当成为主阵地和主渠道,但是,教育如果离开了家庭和社会教育的配合,也会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必须同时发挥三者的合力。为此,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密切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在家庭中的思想和动态,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思想行为,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二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努力创造风清、气正、人和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三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尤其是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在理论宣传、媒体、出版等方面形成齐抓共管的社会教育合力,最大限度地释放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应,真正达到教育、引导、践行的目的。
五、优化考评方式是增强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考评方式是检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导向作用。它不仅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理论水平而且也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状况。由此可见,创建科学的、全面的、合理的考评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坚持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并重。思政课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其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的,这一特点决定思政课的考核不能简单地以死记硬背的知识点为主要考核内容。此外,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所学理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思政课考核必须改变传统的“千人一卷”的考核方式,加大对学生能力考核的力度,真正实现学以致用,有所作为。
第二,坚持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并重。传统的考核方式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其弊端在于很难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质量,很难对学生的学习作出一个正确、全面的评价。其实,学生学习作为一个过程而存在,把学习过程纳入到考核评价之中,坚持既重过程,又重结果,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师生的互动,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友谊,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第三,实现考核方式多样化。学生关注的是考试的分数,是结果。因而往往容易忽视过程,教师关注的不仅仅是结果(学生考试分数是对教师评价的一种方式),更注重的是学生理解和把握知识的程度以及学生的能力到底有多大程度的提高。因此,学生的考核成绩至少应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平时成绩,包括上课的出勤率、课堂发言、讨论、作业等的综合成绩,应占总成绩的30%;二是社会实践成绩,包括实践课或利用节假日、寒暑假进行的社会调查而形成的调查报告、参观、走访的心得体会等,应占总成绩的20%。三是学期末由学校统一组织的考试,可以为开卷、闭卷、笔试、口试多种形式,内容应更加注重针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应占总成绩的50%。
[1]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 号.http://xsc.zqu.edu.cn/flfg/zzllk.htm.
[2]叶华松.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理性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0(5).
[3]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8.
[4]谭件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5]刘代成.关于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