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市场经济思想微探
2015-04-08钱路波
钱路波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06;2.中共黔东南州委党校 贵州 凯里 556000)
19 世纪30—40 年代,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经济也以其自由放任的形式有了充分发展。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研究,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作为社会化商品生产的形式、方式、方法、体制、关系和规律等社会生产一般性质上的问题,即资源配置问题,从而构成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完整认识,内在地蕴含着马克思经济学关于市场经济思想的丰富性和科学性。
一、资源配置视角下的马克思市场经济基本内容
市场经济就是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销售由市场的价格机制来引导,通过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马克思经济学体系中,虽然没有出现“市场经济”的字样,但马克思对市场机制的相关研究和论述,却蕴含在马克思经济学结构中。马克思经济学中所涉及和体现的关于资源配置问题和理论,完整地说明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全面地完成了自己的研究任务。
(一)马克思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问题层面的研究
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而资源配置方式又是社会生产方式的一部分或从属于社会生产方式,因此,马克思关于市场经济的相关研究,是在社会生产的不同层面来认识和研究资源配置问题的。
1.在社会生产的最抽象一般层面。从这一层面来看,马克思经济学把资源配置问题归结为社会劳动分配的比例问题和劳动时间的节约问题,从社会劳动分配的比例和劳动时间的节约层面来认识和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在马克思经济学看来,虽然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形成和创造社会财富所使用的资源是多样化的,但从对人类的耗费来说,却只有一个因素,这就是人类的劳动,即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因而,马克思把资源抽象为劳动,把人类社会生产中的资源配置归结为社会劳动的分配,把财富创造的效率归结为劳动时间的节约。关于劳动的按比例分配,马克思认为:“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需要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绝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方式”。[1](P580)而关于劳动时间的节约,马克思指出:“社会发展、社会享用和社会生活的全面性,都取决于时间的节省。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2](P120)
2.在商品经济的本质层面。马克思认为,在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劳动(活劳动力和物化劳动) 或资源表现为商品的价值或以商品的价值形式存在;人们运用社会劳动或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过程表现为商品价值的创造过程,而且这个被创造出来的价值还必须通过商品的交换才能得以实现,才能成为现实的、有用的社会财富。这使得社会劳动或资源配置的均衡问题和效率问题,表现为商品价值的生产问题、价值量的决定问题和实现问题。例如,关于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由于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这必然促使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求降低成本,增加收益,从而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3.在商品货币关系的表象层面。马克思指出,在商品经济的表面,价值表现为价格,在经济活动中体现为一定的供给量和需求量,而供求关系的数量变动,直接影响商品的价格变动,进而引起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在整个经济运行中,货币起到了好比“人体血液”循环的作用,流通中货币量的多寡和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直接引导着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配置。
(二)马克思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规律的研究
马克思认为,在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劳动的分配或资源配置是由价值规律支配的,“价值规律,恰好正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从而也就是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即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规律”。[3](P663)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决定每个生产者必须互相交换自己的劳动产品,使自己的劳动成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但是,在生产资料属于不同所有者的条件下,由社会分工决定的生产者之间的劳动或劳动产品的交换就不是无偿的,而必须是有偿的、等价的。而建立在这种经济关系基础之上并反映这种经济关系的基本经济规律就是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之所以能够调节资源配置或社会劳动的分配,是因为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解决了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或社会劳动分配的基本问题。在资源流通方面,按照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就为不同商品的交换找到了一个统一的尺度,使得不同商品能够相互交换、自由流通。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若某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等于或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获得正常利润或超额利润,就能够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反之,就会在竞争中亏损或破产。这就会迫使商品生产者合理安排和组织生产,不断改进技术,提高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需要指出的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随着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社会劳动的分配或资源配置便是由生产价格规律所支配的。
(三)马克思关于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机制的理论阐发
上述价值规律作为深藏在商品经济本质层面的必然联系,在商品经济现象层面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机制发挥着对社会劳动或资源配置的作用。也就是说,价格、供求、竞争在市场经济中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1.关于供求关系及其实质的理论。马克思认为,供给和需求是同一社会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创造出来的社会总产品内部自身的相互交换或买卖的运动,它们要受到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规律和价值规律的支配,其实质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换劳动的活动,是处在社会分工中的社会成员用其所能支配的劳动时间的一定量去购买其所需要的产品的活动,是一定量的劳动时间与一定量的劳动时间相交换的活动。马克思指出:“既然社会要满足需要,并为此目的而生产某种物品,它就必须为这种物品进行支付。事实上,因为商品生产是以社会分工为前提的,所以,社会购买这些物品的方法,就是把它所能利用的劳动时间的一部分用来生产这些物品,也就是说,用该社会所能支配的劳动时间的一定量来购买这些物品”。[4](P208-209)关于供求关系的变动,马克思具体考察了三种情况,即供过于求、供不应求和供求平衡,这三种情况分别是生产某种商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大于、小于或等于社会应该分配给该产品上的劳动时间。当供求平衡时,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相一致,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当供求失衡时,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不一致,市场处于不稳定状态,受到供求和价格的相互作用,实质是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市场会自发调节并趋向均衡。
2.价格与供求的互动耦合。从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来看,生产商品时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某种商品生产上应该分配的劳动量影响商品出售价格的高低,决定商品能否按期市场价值出售。马克思对供求、市场价格、市场价值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阐述了供求和价格之间呈反方向的互动作用,体现和蕴藏着供求、价格,从而价值规律调节产量使市场从非均衡走向均衡的具体情况和过程。马克思指出:“如果求过于供,价格就会上涨,因而就会刺激供应;只要市场上供应一增加,价格又会下跌,而如果供过于求,价格就会急剧下降,因而需求又增加。情况总是这样;从未有过健全的状态,总是兴奋和消沉相更迭(这种更迭排斥一切进步),永无止境地摇摆不定”。[5](P613)这就是说供求关系一方面影响着市场价格同市场价值的偏离,另一方面又抵消这种偏离的趋势。供求和价格交互作用,从而市场机制或价值规律调节资源的分配,使市场从均衡到非均衡,再到趋于新的均衡。
3.竞争的实质和发生作用的机理。马克思认为,竞争是商品内在属性和规律的外在表现。竞争表现为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相互之间及其内部为争夺有利的生产条件和买卖条件而进行的斗争。生产者要以投入求产出并实现利润最大化,购买者要在有限的收入约束下购买商品并获得效用最大化,这样就必然展开为实现和捍卫自身利益的斗争。马克思从竞争同供求、价格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竞争的形成、态势和作用。指出,供给和需求把市场参与者划分为不同的利益竞争群体,个人在这里是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来发挥作用的。据此,马克思把竞争划分为三个方面和两个范围。所谓三个方面,即买卖双方的竞争、买方内部的竞争和卖方内部的竞争;所谓两个范围,是指同一部门内部和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马克思认为:“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来维持自己的资本,而他扩大资本只能靠累进的积累”。[6](P649-650)
4.关于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用的说明。马克思认为,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个人与社会之间出现了利益分化,在此基础上,政府发挥其自身作用成为必然,但国家发挥作用是一个动态推演的过程,即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职能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同时,政府职能的行使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反作用,只有当政府职能和经济社会呈同方向发展,才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否则就会起阻碍作用。对此,马克思指出:“国家权力对于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可以有三种: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得比较快;它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像现在每个大民族的情况那样,它经过一定的时期都要崩溃;或者是它可以阻止经济发展沿着既定的方向走,而给它规定另外的方向——这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归结为前两种情况中的一种。但是很明显,在第二和第三种情况下,政治权力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害,并造成人力和物力的大量浪费”。[1](P701)同时,马克思还区分了政府的行为方式,认为它有好坏之分,指出:“一切政府,甚至最专制的政府,归根到底都不过是本国状况的经济必然性的执行者。它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好的、坏的或不好不坏的——来执行这一任务;它们可以加速或延缓经济发展及其政治和法律的结果, 可是最终它们还是要遵循这种发展”。[1](P715)可见,良好的行政行为、优良的行政效率可以加速经济的发展,起到推进器的作用,反之则会阻碍或延缓经济发展。
二、马克思市场经济思想的基本特点
马克思关于市场经济的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如何进行资源配置的深入研究,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运动的现实把握,具体而言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科学的世界观与具体研究方法的统一
马克思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将具体的研究方法置于科学的哲学基础之上,将科学的世界观与具体研究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从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实出发,落入到它的现实总体的内部结构当中,研究他们的矛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最后找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细胞形态——商品,在这个最简单的范畴中,发现了资本主义全部矛盾的萌芽,从此逐步上升到较具体较复杂的经济范畴,直到最后达到最丰富的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总体,实现抽象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相统一。
(二)经济外在表象的描述和内在本质分析的统一
马克思由于其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其经济分析不仅体现了不同经济关系的表面现象联系,而且还深入揭示了经济现象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比如,关于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主体。在西方经济学存在的是厂商(生产者)、居民(消费者)、政府等,这些称谓抽象掉了各自的阶级关系,只是从商品经济一般的层面的界定。因此,不能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而马克思则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把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主体区分为地主、资本家、工人等,这种界定,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表明了不同经济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内在动机和行为轨迹。
(三)资源配置方式研究和社会生产方式研究的统一
马克思经济学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同时,研究了大量的资源配置问题。在马克思看来有两种资源配置,一种是抽象一般的资源配置;另一种是具体的特定生产方式下的资源配置。而抽象的一般的资源配置规律要通过具体的特殊的社会生产方式实现,即资源配置的一般规律要通过特殊的社会形式来实现。因此,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把资源配置的一般规律和它特殊的社会实现形式结合起来考察,才能完整地说明问题。
(四)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的统一
总量分析就是指对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条件进行分析,结构分析就是指对社会不同生产部门的比例平衡或不同产品的比例平衡的分析。总量和结构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结构平衡是总量平衡的基础,总量平衡暗含在结构平衡之中,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是部分平衡和整体平衡的关系。把总量和结构结合起来分析,是完整地说明社会生产比例关系的必经途径,马克思对社会再生产实现条件的分析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五)价值分析和实物分析的统一
商品二因素理论是马克思实行价值分析和实物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的依据。由于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方面,微观领域里的不同生产要素的结合,宏观领域里的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都要符合价值和实物两个方面。比如,资本构成理论,马克思从资本的技术构成到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的分析,就体现了价值分析和实物分析的统一。
三、马克思市场经济思想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不是束之高阁的书斋理论,它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观点和方法。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马克思的市场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
市场经济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它本身并不具有社会属性,而只是配置资源的一种方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但我们要建立的市场经济毕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不是其他什么性质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基本经济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国家宏观调控等方面都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本质区别,正如江泽民指出的那样“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的市场经济的性质。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也就体现在这里”。[7](P203)
(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不在于市场存不存在、发不发生作用或怎样发生作用,而在于支配市场获取的利益为谁服务。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发挥作用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攫取剩余价值,市场服从于资本资本增殖的需要;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利用市场所获取的成果被广大人民所共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此,我国的市场经济就是要克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弊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创造良好条件。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在马克思的市场理论中,只要抽象掉资本主义这个具体的社会形态,我们就能看到市场运行的机制、市场的功能及其缺陷,完整地认识到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市场本身具有自发性、滞后性、盲目性,因此为弥补市场的缺陷,国家的宏观调控必不可少。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并不是说政府不起作用,而是把政府的权限框定在法治轨道上,以更好地弥补市场缺陷、促进竞争。没有政府调节,经济将自发放任、混乱不堪;如果政府代替市场,将破坏经济运行的正常机制,重新走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可见,只有政府市场同向一致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推进理论创新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8](P311),科学的理论往往是经济社会发生变革的思想先导。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再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巨大发展。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更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在思想理论上彻底澄清市场原教旨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危害,从我国经济社会实际出发,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新政治经济学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资本论(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6]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7]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8]列宁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