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分类提升甘肃省产业基地建设水平问题
2015-04-08李含琳
李含琳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甘肃 兰州 730070)
产业基地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就不同的地域而言,有不同的产业基地特色和优势,就不同的产业而言,又会有不同的基地发展模式。经济新常态理论的本质要求之一,就是要有创新的思维和模式,对影响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在“中高速度”状态下的发展思路和战略。本文以甘肃省的情况为基础,依据多年以来的相关资料,试就“十三五”时期甘肃省产业基地建设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一、产业基地的基本类型
1.产业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产业基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从作用和功能上看,产业基地不仅是三次产业的原材料供给保证,而且是区域发展中的经济基地、税源基地和就业基地。从1979 年到2014 年的36 年当中,虽然通过改革开放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财政专项、较少民族、对口援助、东西帮扶等各项政策,已经形成了许多不同类型的产业基地,但整体而言,甘肃省的产业基地建设还处在成长期。在经济新常态条件下,甘肃省产业基地建设必须坚持现实主义原则,按照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按照不同条件、不同层次和不同功能来对产业基地的建设进行针对性极强的谋划和指导。
2.产业基地的满足条件。从经济学原理上来看,如果不是讲一般性的“产业”问题,而是讲“ 产业基地”概念,就必须是主导产业,或者支柱产业。主导产业侧重于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起着引导、前瞻、示范、试验的作用。而支柱产业侧重于拉动经济增长、提供税源、扩大就业的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可以通用。其他非主导类型的产业一般不叫做“ 基地”,而叫做“原材料产地”。影响产业基地形成要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布局、技术条件、资源条件、能源条件、人才条件、企业条件、政策条件等。不同的产业类型,基地满足条件有一定的区别,但基本条件差不多。
3.产业基地的基本类型。产业基地主要有三种:一是材料基地。为三次产业、众多企业、众多公司提供原材料和能源的生产单位。材料基地的特点是以开采矿石、冶炼冶金、生产初级产品,是整个产业的基础环节,主要包括采掘业和农业。影响这类基地建设的因素主要是客观因素,比如,农业产业中的耕地面积、土地质量、水资源、温度湿度、劳动力等;工业产业中的矿资源、化石资源、合成材料、技术管理等。二是企业基地。企业基地的特点是以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生产为主,主要包括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影响这类产业基地的因素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像企业数量和规模、产品和技术层次、市场份额、资产结构、管理模式等。三是园区基地。影响园区基地的因素主要有:开放发展条件、城市化水平、城市功能分工、“三废”集中处理系统、技术支撑水平、人才集中程度等。
二、甘肃省概况及基地建设条件
1.甘肃省概况。由于历史的现实的许多因素的影响,甘肃省的经济发展在整体上远慢于东部发达地区,资源大省与产业小省同时存在。根据有关统计数据,甘肃省的国土面积为45.3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4.72%,人口占全国的1.91%。但是,到2014 年,甘肃省的经济总量却只有6825 亿元,占全国的逆转为1.11%。人均GDP 只有4330 美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6%,是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73%,人均预算内财政收入大约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8%。而且省内市州之间、县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非常大。
2.产业基地建设条件。从产业基地建设的自然条件来看,甘肃省的资源优势要明显好于中部和东部,可以说,甘肃省是中国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在农业资源方面除现有的7000 多万亩地之外,还有上亿亩的草场资源、后备土地资源以及地方特色农产品等。在农业方面资源优势更加突出。石油资源:有玉门、潮水盆地、肃南等三个战略油田储备,有西峰油田,探测储量约33 亿吨;煤炭资源:陇东的煤炭储量居全国地级行政区第二,达到2300 亿吨,有华煤、靖煤、窑煤等三大煤矿,庆阳新煤矿;铁矿资源:铁矿资源储量有46 亿吨;有色冶金矿产储量:铜为1560 万吨,镍为625 万吨,铅锌为2500 万吨,钨为150 万吨,钼为200 万吨,锑为128 万吨,金为3000 吨,银为15000 吨,稀土为10万吨。工矿资源的比较优势:在甘肃省已探明的110 种储量矿种中,有10 个矿种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34 个矿种居全国前5 位,60 个矿种居全国前10 位。
3.产业基地建设轨迹。从产业基地建设的经济和软环境条件来看,甘肃省的劣势又比较多,并且许多劣势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一是从1978—2014年,在甘肃省的发展思路和战略中缺乏创新创业的内容,经济改革和经济增长这个中心问题并没有解决好,导致长期经济增长缓慢。二是很好的产业基础没有利用好。1978 年的甘肃省,不论从那个方面看经济都是西北领先水平,中国前10 位的位次。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国家“一五”和“二五”的16 个项目以及其他投资所形成的产业基础条件没有发挥出效能。三是产业基地建设和产业成长的软环境变化比较慢,现代市场、科技、人才、金融和管理机制形成速度慢。四是产业基地建设的关键因素——企业的成长和优势培育比较慢,企业规模过小、外向经营能力不足和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显然不足。
三、甘肃省产业基地建设的现状
1.材料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甘肃省材料基地的建设与发展的现实状态是“农业面积扩张、工业向外发展、三产培育成长”。在农业中形成了四上1000 万亩的基地(马铃薯、经济林果、节水农业、双垄沟播)和数个100 万以上并在国内有一定优势的基地(高原夏菜、玉米制种、中药材等)。在工业中形成了稀土新材料、保温材料、化工新材料、节能材料、反光材料、有色冶金合成材料等新材料生产基地,有小部分企业已经能够完全在国外创办分公司、开采矿山。在服务业产业中,文化旅游业基地已经形成规模和服务能力,而在文化产业基地方面除读者和演艺集团等个别外,主要还是以研究基地为主。
2.企业基地。到2014 年底,甘肃省省属企业共有35 户,上市公司24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00多户,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29 个,行业技术中心10 个。总体来看,企业数量不少,但是规模普遍太小,技术层次低,加工和管理与中东部比较没有竞争力。产业优势与企业优势混同严重。比如,甘肃省的钢铁产业基地实际上就是酒钢和榆钢,严格说来是“企业优势”,而不是“产业优势”。文化产业则依托了众多的、分散的、多元的文化公司,如读者集团、若干演艺公司、文化旅游公司、信息公司、特色文化开发公司等。除个别行业外。整个工业的产业基地非常分散,难以形成“集群基地”、“基地硅谷”。
3.园区基地。甘肃省各类园区的快速发展是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到目前为止,有各种国家级园区近10 个、省级35 个,市州和县区的就更多了。国内外经验证明,园区是产业基地规划建设的在佳空间,但是,甘肃省的园区存在的问题太多:一是“有区少企”问题严重,难以形成经济增长极;二是不少园区浪费土地的情况比较严重;三是园区特色塑造不足和专业化分工不明显;四是高层次技术型创新型的园区只有个别;五是招商引资中的形式主义比较普遍。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的推动力和影响力比较大,市场机制的作用相对比较小。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一定的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一是“有区少企”、“有市无商”的问题严重,难以形成经济增长极。二是不少园区浪费土地的情况比较严重,违规占地不用现象比较普遍。三是园区特色塑造不足和专业化分工不明显,重复建设问题突出。四是高层次技术型创新型的园区只有个别,多数是低层次的。五是招商引资中的形式主义比较普遍。六是政府的经济区划的影响比较大,各地的产业布局更多的是执行“就地原则”,即资源在什么地方,开发项目和企业就安排在什么地方。资源优势有多大,就策划多大的项目。
2.基地规模普遍太小,基地建设的环境条件不良。在甘肃省的大部分地区,除部分产业(比如石油化工、电力能源、有色冶金、钢铁产业、制种产业、马铃薯产业、苹果产业、中药材产业、酿酒原料、草食畜牧业、文化旅游等)规模比较大和集约程度高之外,其他产业不行。基地规模小的根本原因是成长时间短、人才科技短板、缺乏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带动。基地保护政策难以落实,长期以来,在西部地区的基地建设过程中大量存在土地供给、供排水、供电、供暖、金融支持、税收照顾等不足、不到位的问题,民事纠纷也很多。
3.产业基地发展模式的创新能力不足,开放度明显不够。2000 年以来,世界产业基地发展的大趋势:一是开放度越来越高;二是板块模式为主;三是跨区域建设。西部地区的大多数产业基地发展模式基本上是“ 立足甘肃”、“ 立足资源”,搞产业“陇货精品”、甚至“地方精品”。利用外资、外部资源、外部市场、外部能量缺乏手段。基地建设的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基地层次难以提升。由于各种原因,普遍存在高端人才严重不足、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不强的问题,许多新成果、新设计、新产品、新技术、批准专利等难以找到理想的转化平台,只能以各种方式流失到省外。
五、产业基地的建设思路和布局原则
1.建设思路。一是政府导向必须有利于解决目前园区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把尽快形成经济增长极作为园区建设的主要目标;二是园区建设必须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依据新常态思考园区发展;三是甘肃整体园区发展思路应该选择“少而精”的发展战略,不要只图数量发展,而要在质量园区上把文章做好;四是要紧密结合国家战略、省上的重大战略决策思考园区发展,比如,“一带一路”、西向战略、3341 战略、1236 战略等;五是注重个性特色优势品牌园区的培育发展问题。
2.优化布局。一是集中和放大优势。要围绕主导产业、核心战略布局产业基地,相对集中,逐步解决分散化问题。二是加快布局优化的步伐。园区必须整形,特别是工业集中区的布局最多规划到市州一级,县区两级不要再搞工业集中区。三是城市功能必须分工,兰州和其他市级中心城市的规划,必须按照功能分工的原理进行,企业和产业功能区、社会和消费区要分开布局。四是园区规划必须打破市级和县级地域界限,搞经济区,不搞行政区。五是“三废”必须集中治理,统一规划,社会投资,私企参与。六是建立园区之间的经济循环系统,提高园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迅速提升西部产业基地建设水平的对策
1.要适应经济新常态变化,树立新的产业基地建设理念。新常态对产业基地建设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开放思维和板块模式。要用开放思维考虑产业基地的规划和建设问题,建立新型的对外开放体系,必须在思路上不仅要看国内,而且要看国外,两个方面都要考虑。也就是说,策划基地、规划基地、建设基地和管理基地等,都要面对市场、面对开放、面对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者。不能封闭式、就地式的思考和决策产业基地建设问题,要跨国界、省界、市界、县界地思考问题和决策战略。
2.要抓住企业基地这个关键环节。企业基地是材料基地与园区基地之间的过渡环节,把企业做大做强是基地建设的关键,企业基地做好了,就可以低成本地带动“两头”的发展,即带动材料基地和园区基地同步健康发展。所以,要改变在企业问题上只注重数量扩张,不注意个体膨胀和优势培育的局面,有选择、有目标和有部署地培育一批“基地型企业”,并由此带动中小企业向基地靠拢、合作、合并,迅速形成规模优势。如果有必要,可以考虑将现有的中型以上企业划分成“ 基地型”和“非基地型”两大类,分类指导其发展。
3.要研究和开发产业基地的互补性和互利性问题。产业基地是多重发展要素的聚集之处,经济、技术、人才、管理、贸易、市场、利益等在这里到处都是。在充分的市场体制条件下,产业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城乡之间内在地存在互补性和互利性功能,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之间、中间产品与前后两端、生产环节与流通环节之间、工业基地与农业基地之间、内向产业与外向产业之间等,都有个互补互利关系,要重视和开发这种关系。互补互利问题解决得好,就非常有利于促进基地升级。
4.要研究产业基地的外向发展问题。尽管甘肃省整体是个经济欠发达地区,但是也存在某些产业和产品的过剩问题,甚至有些还比较严重、或者将来必然严重,如煤炭、钢铁、硅铁、镍铜以及部分装备制造业和化工原料等,目前的生产规模比较大,而使用规模又比较小,必须开发新的外部市场,消化这些过剩因素。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战略、建立对外开放新体系等为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提供了机遇。外部市场的开发,既可以通过产品销售来解决,也可以通过转移产业、转移投资和转移企业来解决,要重点研究和建设出口产业基地,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和技术优势的基地,很有必要整体实施“西向战略”。
5.要研究和解决基地管理的创新问题。目前,甘肃省在产业基地管理上也是问题诸多,主要有:一是管理主体多元化,属地管理与属业管理交叉存在,管理主体“政出多门”;二是产业基地普遍没有“ 产权地域空间”,土地是地方的,园区是政府的,基地是社会的;三是公共配套成本高,价格双轨制比较普遍。因此,要想方设法建立管理主体“一元化”体制,在园区土地管理制度上急需创新,实现园区与土地产权(所有权)的一体化,并且在供水、供电、供暖、技术、人才和金融等方面能够给予照顾。
6.要研究产业基地的保护问题。实事求是地说,甘肃省的大多数产业基地成长时间短,抵抗和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不强,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保护措施,这也是基地稳定健康发展的必须条件。比如,对企业基地和园区基地建设来说主要是土地供给问题,政府管理土地的政策需要增加灵活性,现在的土地政策只分“农用”与“非农用”之间的关系,而不分产业基地性质,不合理和不科学。要从长远发展出发,对农业产业基地、工业产业基地、甚至服务业产业基地建设实施一定的保护政策,这有重大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