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

2015-04-08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5年4期
关键词:仪器实验室师生

杨 庆

(四川师范大学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成都 610066)

论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

杨 庆

(四川师范大学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成都 610066)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化学实验室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中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室的上述作用是值得各高校深思的一个问题。文中分析了当前高校化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了改革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制度、经费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高校;化学实验室;管理;探讨

化学起源于实验又依赖于实验,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室是高等院校化学学科进行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其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高校化学学科的教学质量以及科研水准。因此,加强化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室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许多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中存在一些漏洞,亟待解决。结合工作实际,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对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进行探讨。

1 管理制度

化学实验是一种存在一定危险因素的科学实验,与其他实验室相比,化学实验室更容易发生一些安全事故[1]。因此高校往往对化学实验室的安全比较重视,在逐步完善其安全管理制度,如在实验室的墙壁上张贴实验室管理守则,实验室安全使用守则等。然而,实验室的管理涉及方面繁多,高校化学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高校普遍拥有多个实验室,这些实验室通常分散于各学院,服从学院的直接领导和管理。虽然学校在宏观层面上提倡和鼓励不同学科实验室之间的融合和合作,但学院行政级别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容易导致不同院属实验室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各学院往往仅出于自身需求和发展的需要来制定阶段性的实验资源增购计划,很少与友邻院系相互通气协商。计划一旦完成,各院系便直接向学校有关部门申报审批。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计划都会获得批准通过。很明显,不同院系各实验室之间的少沟通容易致使一些大型仪器重复配置,造成了设备和财力的浪费[2-3]。事实上,化学与生物、物理等专业在大型设备使用上有一部分是相同的,然而各学院的实验设备通常只对本学院师生开放,或者向其他学院师生实行有条件限制的开放。一些仪器设备可能在本院系的利用率并不高,虽然长时间闲置,也不向其他院系师生(完全)开放。这种做法的最大弊端就是,有限的实验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合理化利用。为有效改变这一现状,高校可设立(加强)专门的校级实验室监管和考评机构,通过局域网络共享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对整个学校的实验室建设和资源配备进行统一规划,科学管理。同时通过定期召开实验室主要负责人碰头会或者座谈会等方式强化各学院实验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及时梳理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优化人员和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

此外,在实验室的实际运行中,使用与管理也存在脱节现象。使用实验设备的师生往往并不需要承担维修和保管的责任,因而一些师生在使用过程中对设备不够爱惜,部分精密化学仪器频频出现故障,设备损坏率较高。这样既人为增加了设备维修费用,也使实验设备良好率降低而得不到良性的循环。究其原因,实验期间实验室使用和管理的权利及责任不够明确。因此,应建立相应的制度,明确提出实验室使用者在操作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切实加强其责任意识,扭转这种不良局面。

2 管理经费

有的高校依然重理论轻实验,认为化学实验教学只是对理论教学起辅助作用[4-5],对实验室的建设不够重视,以致对实验室资金投入不足。某些高校虽然对实验室的资金投入在逐步增加,然而由于物价上涨等因素的抵消作用,其实验室的实际资源并没有显著增加。加上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导致学生人均占有的实验资源趋于下降[6]。部分高校化学实验室将经费下划给各二级学科,由各学科自行设计其开设的实验课程。这样相对弱势的学科就会出现经费紧张的情况,其实验资源远远满足不了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总之,高校化学实验室多数存在实验课程陈旧、实验规模小、仪器设备缺乏等现状。

高校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实验室经费投入和分配机制,立足长远规划,加大对实验室资金的总体投入力度,合理配置学科之间的经费。同时,化学实验室应根据各项政策积极申请经费,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用优势学科带动弱势学科共同发展。在实验教学中,淘汰一些过期陈旧的实验,开设一些具有创新精神和紧跟时代发展的实验课程,使学生从实验教学中真正获得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3 化学药品

高校化学实验室通常对数目繁多的化学药品采用比较粗放的管理方式。如有的将其种类和数量等情况进行手写登记[7],有的甚至没有任何登记。这种传统的工作方式不仅增加了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还容易使实验室管理人员难以准确而实时地掌握药品的库存现状。甚至有的情况下,一些库存严重不足的试剂不能得到及时补充。有的实验室随意存放化学试剂,并没有对其进行严格分类,不便于取用药品。药品保管中也经常存在管理松散现象,试剂外泄现象时有耳闻。为实现化学药品的精确化和先进化管理,高校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将库存药品的综合信息逐条录入并实时更新,从而实现化学试剂的动态管理。实验室在存放化学药品时,应按其性质做好分类,并尽量实现定点存放。取用过后的药品应放回原位,以便于查找和再次使用。有的化学药品价格昂贵,有的对人身有一定的危害。因此应加大其监管力度,特别是一些危害性较大的试剂,可实行双人双锁等多人共同管理模式,以防止试剂外泄。

化学实验室还存在药品的浪费、剩余及废弃试剂的后处理等问题。在实验教学中有的实验室对药品的用量没有进行合理控制,随用随取,很容易造成药品的浪费[8]。废弃试剂有的不经处理就直接倾倒,不仅浪费药品,还污染环境。高校应进一步树立节约和环保意识,有规划地购买化学药品。教学中,在保证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试剂的使用量[9]。师生在准备实验试剂时可按需配制,以免实验结束时剩余的试剂过多。废弃试剂能回收利用的应尽量回收,如确需丢弃需按照规程做好后处理工作。例如酸碱在倾倒前可先进行中和处理,有的重金属可进行沉降处理等。

4 大型仪器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大型仪器已经成为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不可或缺的工具,化学专业也不例外。然而在大型仪器的购买中高校经常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因经费有限,而教学及科研急需,会先购买价格便宜、质量欠佳的仪器[6];另一种没有结合实际需要,片面追求仪器的高端和先进性。前者容易导致仪器淘汰周期缩短,严重影响教学和科研的质量;后者易于造成设备的利用率不高和资金的浪费。高校需在依托相关政策积极申请科研基金以便有充足的经费来购买大型仪器的同时,也要保证每一分资金都能用在刀刃上,根据实际需要购买大型仪器,尽量做到供需相匹配。

大型仪器的使用过程也常存在一些问题。有的高校仅采用人工预约方式,师生自行与负责相应设备的实验技术人员联系,费时费力,造成诸多不便。高校可建立大型仪器网上预约平台,师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在网上预约大型仪器的使用时段,该预约情况实时显现在平台上,其他师生通过该平台清楚何时可以使用该仪器。网上预约平台的建立无疑将为师生使用大型仪器提供极大的方便与快捷。化学实验室的大型仪器由于价格昂贵,操作复杂,往往由专门的实验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学生参与度不高。一些高校即使开设部分仪器分析实验,也由于仪器设备较少,学生人数较多,而不得不采用大组教学的方式,即数目较多的学生同时进行实验。这使得仪器分析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观摩实验,学生学到的实验技能和操作知识非常有限[10]。因此,高校应首先意识到大型仪器的使用,无论对于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还是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高校应进一步加大大型仪器的开放程度,让更多的师生参与大型仪器的使用。为避免操作不当引起仪器损坏,高校可增设专门的仪器培训课程和讲座,邀请仪器工程师或专家对仪器的正确使用进行讲演,从而提高师生使用大型仪器的能力。

5 教师队伍

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加上化学实验室的试剂和实验设备种类众多,化学专业开设的实验课程也较多,因而化学实验教师面临的管理任务相对比较繁重。长期以来,实验教师在高校被定位为教辅人员,作用和地位被严重忽视。在薪酬、职称评定、培训进修等方面实验教师往往无法享受与理论教师同等的待遇[11-12]。这些现状不可避免地挫伤了化学实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导致越来越多的实验教师千方百计转向理论教师岗位,影响实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受客观环境和政策条件影响,实验教师队伍整体学历、编制较低。有的实验教师责任心不强,工作时存在马虎、敷衍的现象;有的上进心不够,没有与时俱进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适应实验教学发展的需要。

高校需意识到只有构建一支具备良好工作状态和专业技能的实验教师队伍,才能够保障实验室管理的科学性和实验室的高效运转[13]。为发挥实验室在培养专业人才中的重要作用,高校需强化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大力引进高水平的技术人员补充到现有的实验教师队伍中。高校还需提高实验教师的待遇水平,为其培训和晋升提供机会,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其主动性与积极性。高校的不断发展不仅要求实验教师可对实验室进行良好的管理,还要求其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因此实验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精确掌握各仪器设备的特点、操作和简单维修,科学有效地使用和管理仪器设备。与此同时,实验教师需进一步提高思想素质,增强为师生服务的意识,充分发挥爱岗敬业的精神[14]。

6 结束语

高校化学实验室是培养化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平台。只有不断加强和完善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使其更规范化和科学化,才能担负起新时期高校所赋予的使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基于以上考虑,本文探讨了在当前高校化学实验室管理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几点相应的对策。高校需更加重视化学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不断摸索和及时分析新阶段实验室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寻找行之有效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模式,以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室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杨柳. 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措施[J].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2(2):76-77.

[2]潘晓翀.高校实验室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11(7):104-106.

[3]车将,廖允成. 加强高校实验室管理建设的几点看法[J].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1, 9(6):183-185.

[4]牟志平,汪涛. 引入先进管理理念提升高校实验室管理水平 [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 31(7):401-403.

[5]张斌,温静,温雅丽,等. 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拓宽大学生创新空间[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 30(6):198-200.

[6]朱永明. 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对策[J]. 新课程研究: 高等教育, 2013(4):112-114.

[7]彭碧芬,梁可,王璐. 论高职药学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 企业家天地, 2013(6):105.

[8]付国柱,刘佳旭,刘新生. 高校化学实验室的精确化管理[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 30(5):191-193.

[9]钟国清,蒋琪英.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绿色化探索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29(9):150-153.

[10]汤海峰,王德利,孟威,等. 大型仪器面向本科生开放过程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 30(6):205-207.

[11] 于鑫,孙向阳. 研究生参与开放实验室管理与建设探讨[J].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3, 11(3):113-115.

[12] 俞琛捷. 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开放与共享[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 30(6):174-177.

[13] 陆晓宇,徐志宏,梅盈洁,等. 建设高水平实验室管理人才队伍全面提升管理绩效[J]. 农业科技管理, 2013, 31(6):82-84.

[14] 杨志兰. 浅谈高校化学实验室的科学绿色化管理[J].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3, 11(3):142-144.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Chemical Laboratory

YANG Qing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Science,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6, China)

Chemical laboratory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attainment and innovation spirit of college studentssince chemistry is a fundamentally natural science based on the experiments. How tomake good use of the lab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and thought-provoking topic for chemical laboratory management staff.Focused on current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chemical laboratory, several typical problems were briefly summarized in this work. Subsequently, a series of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also carefully proposed.

university; chemical laboratory; management;discussion

2014-06-29;修改日期: 2014-08-19

杨 庆(1986-),女,硕士,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分析化学。

G482

A

10.3969/j.issn.1672-4550.2015.04.058

猜你喜欢

仪器实验室师生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