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呐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综述

2015-04-08傅宇青

声学与电子工程 2015年3期
关键词:后勤保障声呐研制

傅宇青

(第七一五研究所,杭州,3100230)

声呐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综述

傅宇青

(第七一五研究所,杭州,3100230)

简述国内外装备综合保障工程发展情况及我国声呐装备维修保障工作现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改进建议,希望对后续新装备的维修保障工作有所帮助,提高声呐装备综合保障工作效能。

声呐装备;综合保障;综述

装备研制全过程中为满足战备和任务要求,需综合规划装备所需的保障问题,在装备部署使用的同时,以能承受的寿命周期费用提供与装备相匹配的保障资源,即装备综合保障工程,包括:规划保障,人力资源,供应保障,保障设备,技术资料,训练和训练保障,计算机资源保障,保障设施,包装、装卸、储存和运输,设计接口等[1]。通常装备采购费用仅占装备寿命周期总费用的30%左右,其余70%的费用都体现在装备寿命周期使用和保障方面。装备技术保障是为使军事装备性能完好所采取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装备的维护、修理、改装、检查等,与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目标一样,是为提高装备的战备完好性水平和保障能力的。

1 国外发展概况

1.1 起步阶段(1960年-1975年)

1964年美国国防部颁布了D0DD4100.35《系统和设备的综合后勤保障的研制》,规定在装备设计中应用综合后勤保障工程技术,开展综合后勤保障的管理活动。

1971年美国国防部颁布了D0DD5000.1《重要武器系统釆办》,明确提出了将费用作为主要设计参数之一,要求使用和保障费用指标与武器系统性能指标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予以综合。

1973年美国国防部颁布了MIL-STD-1388-1《后勤保障分析》和MIL-STD-1388-2《国防部对后勤保障分析记录的要求》等国防指令和军用标准,使综合后勤保障的理论和方法在新装备的研制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

1.2 全面发展阶段(1976年-1990年)

美国在此阶段开始在新研制的一批装备中,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综合后勤保障的工作,综合后勤保障的理论和技术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其空军还颁布了一些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的条例和标准,强调所研制的装备应达到性能、费用、进度和保障性之间的综合平衡。美国海军和陆军也陆续颁布相应的指示、条例,规范本系统的综合后勤保障工作。

除了颁布指令、条例、标准外,美国国防部还颁布了大量的军用标准,开发了大量的计算机应用软件。从国防部、各军兵种到工业部门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具体型号的研制也成立了综合后勤保障管理机构。此时,综合后勤保障工作在国外型号的研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综合后勤保障工作得到了全面发展。

1.3 深化发展阶段(1990年-1999年)

20世纪90年代,综合后勤保障的理论和方法日趋成熟,指令、军用标准体系都已经比较完整。

1996年欧州空间标准化合作组织(ECSS)颁布空间项目管理标准ECSS-M-70A《综合后勤保障》,与美军标的MIL-STD-1388-1A和MIL-STD-1388-2B配合使用构成其综合后勤保障的完整体系。同年,英国颁布国防标准Def Stan 00-60《综合后勤保障》,它是英国唯一的综合后勤保障标准,该标准是在吸收美国军用标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对综合后勤保障的各个方面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比美军标有更好的可操作性。

美国也进行采办政策改革,大量的军用标准由商业标准替代。改革目的是将后勤保障问题作为一项采办工作加以重视,如同装备采办一样,后勤保障的采办过程也是系统工程,与装备采办同步进行。

1.4 新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21世纪以来,美国国防部先后两次修订采办文件,提出基于性能的后勤(PBL)概念,强调以作战部队的需求为中心,把装备性能与保障作为一个整体来采办,指定项目经理为装备采办和使用阶段装备保障的单一责任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装备寿命周期综合保障,鼓励通过长期合作协议,选择最适合的保障方对装备实施最有效的保障。英国也先后三次修订国防标准Def Stan 00-60,使其更加实用。后着手制定了《全寿命周期保障标准(TLSS)》以替代Def Stan 00,贯彻装备寿命周期综合保障的思想。

2 国内的发展概况

2.1 出现问题,引进概念(1985年-1990年)

20世纪90年代前,我军的装备建设基本上是采用先发展主装备,再考虑保障配套问题的模式,此方式随着装备日益先进复杂导致在使用过程中保障困难、保障费用高、难以形成保障能力和战斗力。国内一批学者和专家开始引进国外综合后勤保障的概念,翻译了一大批国外有关综合后勤保障的资料,并大力宣扬在装备研制过程中同步规划保障问题的理念、技术和方法。1988年,我国国防部科工委颁布了指令性文件,要求装备及其配套的保障资源要成套论证、研制、生产、验收和装备部队。

2.2 制定标准、出版专著,推动发展(1991年-1995年)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充分消化、吸收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我国陆续制定并颁布了有关综合保障的国军标,并出版《综合保障工程》等专著,有力推动了装备综合保障工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到20世纪末,已先后制定并颁布了GJB1371《装备保障性分析》、GJB3872《装备综合保障通用要求》和GJB3837《装备保障性分析记录》等军用标准。

2.3 科学研究与型号应用并举,全面开展(1996年至今)

我国从“九五”期间开始,有关主管部门就从多种渠道提供经费,支持相关单位开展装备综合保障领域的预先研究和技术方法研究项目,为在装备研制中全面实施装备综合保障工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储备。同时,研制的新装备也不同程度地开展了装备综合保障工程,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1世纪以来,我国又陆续修订和颁布了GJB 1909A-2009《装备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要求论证》、GJB368B-2009《装备维修性工作通用要求》及GJB 2547A-2012《装备测试性工作通用要求》等一系列新标准来要求和规范综合保障工程相关的维修性和测试性工作。但是,在长期的装备研制工作中,我国一直还是存在着重功能性能指标,轻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等与保障性密切相关的设计落实。

3 声呐装备现状及发展改进建议

3.1 现状

近年来,大量新型声呐装备陆续交付部队,这些声呐装备科技含量有了很大提高,战术技术性能大幅度提升,使部队声呐装备整体建设水平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声呐装备投入使用后能否迅速形成战斗力,不仅与声呐装备的性能和使用人员素质水平有关,还与声呐装备的保障能力有着密切关系。声呐装备的保障能力是其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声呐装备充分发挥、保持、恢复与提高战术技术性能的重要因素。换句话说,声呐装备的使用寿命能否有效保证和延长是由声呐装备的前期保障性设计与后期的使用与维修保障工作来决定的,依赖于声呐装备的综合保障。

目前我国声呐装备也存在与其它装备同样的系统综合保障工程薄弱的情况,新的声呐装备通过近十年广泛地使用,逐渐暴露出维修保障工作的许多困难和问题,有的影响到声呐新装备技术保障工作。

3.2 改进发展建议

3.2.1 完善声呐装备保障机制,提前规划新装备的综合保障工程

重视综合保障体系顶层规划,各级维修保障在满足部队作战与训练任务的前提下,应充分考虑维修保障的时效性、可行性及费效比等因素,更科学合理地完善现有保障机制,逐步推进综合保障向信息化、全面化、智能化发展,并探索远程故障诊断手段,开发能够在基地或者设备厂家便能对设备故障进行定位和排除的技术和设备。

在声呐新装备批量生产前,应着手规划维修保障所需的人员数量、专业技术要求,明确保障形式和保障所需设备和工具类型、备件数量等保障资源要求,使之与装备使用与维修工作的技术复杂程度相适应。

声呐装备生产厂家与用户保障部门应有良好的交流渠道,定期沟通装备备件使用状况,及时修订备件订货清单。同时,在新研装备的设计和试制过程中,多借鉴前期发现的问题和经验,更科学合理规划保障资源和保障体系的建立。

声呐装备的技术状态管理应从项目立项抓起。声呐装备的标准化、模块化及互换性设计要有前瞻性、承接性及全局性高度。声呐装备技术状态应是装备系列化的体现,为提高批量生产声呐装备的综合保障能力提供方便。

3.2.2 重视声呐装备保障性系统性设计,维修性、测试性设计工作落到实处

(1)在声呐新装备方案论证阶段应根据老装备的维修保障工程情况,结合在研声呐装备保障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针对薄弱环节,开展保障性分析工作,在工程研制设计工作中更好地保证在研新型声呐装备具有便于保障的性能和特点。

(2)声呐新装备在研制设计阶段应广泛听取使用部门和保障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利用老装备的维修保障工作经验和数据,让维修保障性设计不再停留于理论层面。

(3)合理划分功能物理单元,加强在线自检和离线自检能力。对故障的测试手段要多样化,故障提示信息要形象具体,故障的隔离可更换单元尽可能最小化。

(4)在装备研制过程中应考虑设备本身的使用和保障问题。维修性、测试性设计应结合维修保障所需相应设备的配套生产,提高声呐装备维修保障效率和水平。

(5)重视结构设计,提高生产工艺水平,让声呐装备的使用质量与性能设计水平相协调。

(6)维修性、测试性设计应充分考虑降功能使用,提高声呐装备的使用效率。

3.2.3 不断提高声呐装备随机文件和培训教材等技术资料的编写质量

(1)可建立专业随机文件和培训教材的编写体系。随机文件(特别是使用说明书和维修说明书)必须由历经产品设计及生产全过程的设计师进行编写,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技术,逐步建立交互式技术培训、保障方式,提高声呐装备综合保障工作效能。

(2)邀请声呐装备用户和参与后期装备保障的相关工作人员参与“使用维护说明书”等技术资料的评审,并形成定期修订机制,以确保用户所用技术资料的实时有效。

(3)参考借鉴国外技术资料的编制经验,细化完善声呐装备相关文件的编制条目,使得编制者能更准确地说明用户需知的内容,让用户能清楚正确地使用。

(4)使用说明书的编制应结合用户使用状况,充分体现如何更好地使用声呐装备,而不仅仅是操作装备,最好能说明声呐装备降功能使用条件及其使用效果。

(5)随着声呐装备集成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系统使用的优势应在相关资料中进行说明,让用户能充分利用水声系统的最大效能。

[1]单志伟.装备综合保障工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后勤保障声呐研制
航空声呐浮标的水下减振系统研究
探索大洋的“千里眼”——声呐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后勤保障装备走向智能化
一种便携式侧扫声呐舷侧支架的设计及实现
声呐
一种新型固定翼无人机的研制
一种轻型手摇绞磨的研制及应用
接地线通用接地端的研制
137Cs稳谱源的研制
金门岛登陆作战后勤保障的主要教训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