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链合学业规划的创业教育模式

2015-04-08周晓东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学业规划大学生

周晓东,阴 祥,黄 凯

(1.常州大学学生工作处,江苏常州213164;2.常州大学怀德学院,江苏靖江21450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应该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核心是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现实中,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比较薄弱的一环。改革现行的人才教育模式和内容,将学业规划理念链接到创业教育过程之中,并将学业规划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十分必要。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集合起来,实现从“重知识”到“重能力”的转变是高校关注的问题之一。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建设,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高校的创业教育与学业规划

创业教育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第一次提出,其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聚焦于创业生涯设计、创业实践活动的教育;另一方面聚焦于对事业心、进取心、探索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培养。王晓旭等[1]认为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创业教育,不仅包括创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而且还应有与之相关的品质、素养教育等,并指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创业素质培养,其宗旨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增强大学生自我创业的意识,促使其形成创业的初步能力和掌握创业的基本技能。学业规划 (Academic Planning)既指人们为了事业更好的发展而针对学业方面进行的筹划和安排,也指人生规划,或者职业规划。这里的学业规划是指高校大学生为达到自身的职业目标而对大学学业所进行的规划与设计。

梳理现有研究成果不难发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数停留在思维和观念层面,功利化趋势明显,误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企业家”的速成班。创新创业教育应该贯穿于大学生学业规划始终,创业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行动化实践[2]。如何将学业规划理念链接到创业教育过程之中,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体系中,把学业规划教育和创业教育结合起来,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学业规划脱离的窘境,是高校当前面临的一个迫切性任务。

二、链合学业规划与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业规划是实施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

目前我国高校举办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很少纳入正常的教育课程体系里面。创新创业教育都是简单地通过选修课、创业沙龙、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存在“走过场式”现象。然而高校却很热衷这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式,这里有高校的无奈和困惑。这种教育形式学生参与度小,示范效应差,成功率低,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让人沮丧,且这些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多比较分散,缺乏一个有效的整合平台,而学业规划恰恰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3]。高校通过学业规划这一重要平台,有效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创业教育基于学业规划这一平台,进一步拓展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可以吸引更多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学生,从中获取一些基本的创业理念与知识。大学生通过学业规划、研究社会需求,在充分了解自身优劣势的基础上,确定未来人生的职业发展目标,制定符合自身未来发展的创业计划。简而言之,就是引导大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进度等问题,最后指导实践创业,以确保经济高效地实现职业目标。

(二)创业教育是实施学业规划的重要内容

早在20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指出了提升高校创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性,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等著名论断。高校最大的优势就是课堂教育。要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学生,需要发挥课堂主战场的作用,把创业教育内容融进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4]。虽然现在很多高校开展了一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是创业教育和专业课程格格不入,基本上属于两套独立的体系,没有很好地相互渗透。面对传统的教育体制,具有实践、实战能力的老师更是凤毛麟角。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学生具有实践、实战能力,因此要提前做好学业规划设计,柔性引进校外成功企业家、增加实习实践基地现场教学,加强学生个性化指导服务。学业规划的目标是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效率,并对大学学业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这里的规划,不仅仅是对课程、学业方面的计划和安排,还包括对每一个个体独特个性培养的指导,大学创业环境的营造,创业能力的培育与成长。这些方面的教育恰恰是当前学业规划关注较少的部分,因此创业教育是学业规划实施过程中值得高度重视的组成部分。

(三)链合学业规划有利于实施创业教育

所谓链合学业规划就是学业规划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学业规划教育与创业教育不论在目标上,还是内容上都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和相关性。高校的学业规划教育内容顺应了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使创业教育在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5]。教育部早在2010年就颁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此外,教育部还颁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要求高等学校要把创业教育教学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纳入学校改革发展规划。而如何将这些要求落到实处,如何更好地实现创业教育的最大价值,是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问题。目前部分高校实行学业规划教育活动能更好地解决这一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近些年的一些实践经验表明,将学业规划与创业教育有机链合起来有利于更好地实施创业教育[6]。

三、链合学业规划的创业教育模式

链合学业规划的创业教育模式就是将学业规划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学业规划为抓手,开展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创业教育。通过组织大量校内外创业精品活动,重点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开设大学生感兴趣的创业课程,使得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创业理论知识;运用见习等实践手段,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借助孵化平台等形式帮大学生们成功实现他们的创业梦想[7]。根据各阶段、各年级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其实施主要分为创业意识激发、创业培育、创业孵化和创业实现四个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意识激发阶段

通常来讲,创业意识 (Conscientious)主要包含大学生对创业机会的敏感度、创业成就感和企业家精神四个方面的内容,这是创业教育的初始阶段,指向的是新入校的大学新生、还有部分二年级的学生。放到学业规划中,则对应着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初步阶段。这一阶段通过创业计划大赛、企业家论坛、创业者座谈会等形式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兴趣,在校园内营造“创业光荣”的良好氛围。组织大学生撰写详细、规范的创业计划,增强对创业活动的了解,提高他们成功创业的信心;推荐学生阅读创业类、管理类书籍,组织学生到感兴趣的企业考察学习,深入了解企业运作的具体细节;开办“企业家论坛”,邀请企业家们讲述其艰辛的心路历程,鼓励他们从创业亲历者的角度,讲授创业经验,引导学生向他们看齐,主动学习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召开包括创业成功者、有志于创业大学生在内的创业者座谈会,或采取研讨的方式,或采用辩论的形式,不仅使学生们能够学习到丰富的创业知识,而且可以交流创业路上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教训。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大学生对创业的信心。

(二)第二阶段——培育阶段

创业培育阶段 (Cultivate)的实施对象主要是二年级、三年级的学生,与之相对应的是学业规划的职业能力提升阶段。为了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创业的有关知识,高校可以将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模拟演练两者有机相结合,不仅注重传授基本的创业基础知识,更要重视大学生经营、管理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的培养,使得他们基本具备创业能力中所要求的社会活动能力。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通过聘请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优秀教师担任理论教学工作,以创业选修课与培训班两种教学形式为主,传授实用的创业知识。如可以跟当地社会保障部门合作,引进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产生你的企业想法 (GYB)”“创办你的企业 (SYB)”等创业培训项目,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班,聘请专业培训讲师开展更加规范的集中创业培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创业实践模拟,是理论教学的进一步深化和延伸。创业实践模拟着眼于课外科技活动平台,通过“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等实践竞赛活动,将实践环节贯穿于从申报准备到项目评审答辩全过程;举办青年创业者论坛,不定期开展创业方面的研讨,邀请来自于社会各界的专家给予具体指导;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广泛开展调研活动,拓展创业教育实践模拟途径;参加创业实践情景的模拟性实践,进行有关创业活动的情景模拟,如“企业沙盘模拟大赛”等活动。通过对创业进行模拟实验,并依托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培养一批创业者。

(三)第三阶段——孵化阶段

创业的孵化阶段 (Incubation)主要对象是三年级、四年级学生,与之相对应的是学业规划教育中的素质提升阶段。其目标在于提升各方面的素质能力,为正式创业做一些准备工作。在创业孵化阶段中,主要聚焦于创业方式方法的培养。此阶段可以成立“创业者互助小组”,该小组本质上是一种创业实践平台,最终可以发展成为待创业者和已创业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借助于这一创业实践平台,创业者既可以获得有关创业的“技术”支持,又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发布创业信息,及时传达给政府等社会组织以便于寻求帮助;结合高校产学研需求,邀请有关专家指导大学生经常性地面向社会提供专业相关的技术服务;充分利用学校科技竞赛的良好氛围,开展发明创造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申报发明专利,并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的手段实现科技创业。

(四)第四阶段——实现阶段

创业实现阶段 (Realization)是四阶段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成果实现的阶段。其主要关注对象是毕业班学生,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学业规划的毕业求职阶段。高校适当给予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大学生创业项目一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指导,引导他们尽可能多的开展创业实践,开创自己的企业;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科技园资源,搭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努力使得学校的有关科技成果得以转化,从而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的重要作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可以聘用“企业创业导师”,以弥补创业实践课程“理论过多,实践不足”的缺陷。引进企业“外资”,可以有效缓解当前大学生创业经费不足、创业教育师资缺乏等种种突出问题。高校成立自有公司,广泛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以获得更充足的资金支持,努力解决高校普遍存在的创业资金筹措难等突出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创业启动率。同时把创业成功的案例作为“教学资源”,将成功学生作为典型人物进行推介,继续为学校创业教育服务,更可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循环持续使用,从而提高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8-10]。作为创业教育的主体,高校不仅仅要培养学生使之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需要培训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而且更好的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去,用自己所学专业去创新、创业,培养具有专业特长的创新创业人才。这种培养方案需要转变学校教师教育方式、取得社会的支持并且坚持自身努力。

近些年的探索与实践表明,我国创业教育已取得一些成绩,但与国外高校先进的创业教育实践相比,我国创业教育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亟需从创业教育理念入手,厘清工作思路并付诸行动,才能构建适合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新模式。从长期来看,链合学业规划的创业教育新模式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始终,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创业教育不是孤立的存在,需要融合到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整个过程中去。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分阶段、分层次地参加创业实践活动,更有利于他们开拓未知的创新创业领域,把握创业机会。

[1]王晓旭,高琼,路军.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1(3):1-7.

[2]陈奎庆,毛伟.大学生创业研究在中国:回顾与展望——基于2004-2013年CSSCI期刊文献的分析 [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09-11.

[3]魏青.关于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思考 [J].教育与职业,2006(18):25.

[4]于建业.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嵌入创业教育的四个关键点[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3(5):78-79.

[5]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2):93.

[6]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81-82.

[7]时全丽.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意义分析——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探索为例[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71-73.

[8]何独明,滕发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理念及实践通道[J].教育探索,2007(7):128.

[9]许进.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基于案例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8(4):100.

[10]房国忠,刘宏妍.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43-44.

猜你喜欢

学业规划大学生
艰苦的学业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大学生之歌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