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作品《亨利四世》特征分析
2015-04-07孙浩
孙浩
【摘 要】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文学巨匠,《亨利四世》就是其在这一时期创作出来最杰出的历史剧作品。评论界将《亨利四世》比作20世纪的《哈姆雷特》,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在读完《亨利四世》之后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由此也可以看出,《亨利四世》这部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在《亨利四世》中,随处可见莎士比亚特有的创作特色及表现手法,使整部作品具有了鲜明的特征。本文阐述了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对其思想的影响,并在详细介绍《亨利四世》的基础上,分析了作品的特征。
【关键词】莎士比亚;《亨利四世》;特征
0 前言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剧作家,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37部剧本、2首长诗、154首十四行诗等,这些丰富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在莎士比亚创作的历史剧中,《亨利四世》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创作于莎士比亚的第一个创作时期,在他的历史剧创作中达到了顶峰的状态。莎士比亚的创作思想受到时代的影响,使《亨利四世》带有了更为鲜明的特征。
1 时代对莎士比亚思想的影响
在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思想出现了大变革,而且这一时期的英国还在实行宗教改革,时代的发展对莎士比亚的思想影响很大。对于思想变革之后形成的新思想,莎士比亚很快的接受并成为了一个人文主义者,他倡导要进行个性解放。但是莎士比亚从出生起就一直生活在英国,因而其思想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很深,通过对两种思想的融合协调,莎士比亚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最主要的社会思潮便是人文主义思想,当时,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萌芽阶段,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比较迅速,为了更好的促进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就需要将阻碍发展的封建制度废除,而这反映到思想上,就是提倡个性解放。莎士比亚就生活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之下,他迅速的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同时,他也是一个基督教徒,而且对圣经了解的十分透彻。这样一来,人文主义思想与基督教思想就发生了交汇及碰撞,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莎士比亚形成了自身所特有的思想:他既对人性的正当欲望进行肯定,歌颂人性,又积极地弘扬宗教精神。这种独特的思想在他的戏剧中也有很好的反映,在莎士比亚所创作的作品中,既反对封建的束缚,倡导个性解放,同时还能够体现出博爱的宗教精神。
2 《亨利四世》概述
《亨利四世》是莎士比亚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剧,该部作品主要描写了亨利四世与各个王子和反叛诸侯的斗争。莎士比亚打破了传统,在整部作品中只有两条主线:亨利四世的生活、福斯塔夫的生活,通过展现二者不同的生活来逐渐推动作品情节的发展,进而展示出文章的主题。在《亨利四世》中主要描写了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亨利王子平定叛乱的内容,将统一王权的胜利表现了出来;第二方面,描写亨利王子与福斯塔夫等人的交往,将英明君主的成长历程表现了出来。通过这两大方面的描写,作为一名英明的君主,所应具备的品德及基本的成长过程,莎士比亚都一一的展现在众人的面前。
在《亨利四世》中,描写了一个非常有代表的人物——福斯塔夫,这是一个喜剧人物形象,福斯塔夫出生于一个落败的封建贵族家庭,在他的身上,莎士比亚赋予了他浓厚的封建寄生色彩,将封建贵族的腐朽与虚荣表现的淋漓尽致。福斯塔夫是一名军人,但是他却没有那个时期军人应有的封建骑士精神,缺乏国家荣誉感及战场上的勇敢。福斯塔夫所处的社会正在发生转型,由封建王朝逐渐的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样的转变使他所处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福斯塔夫并没有积极的应对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反而一味的贪图享乐,过着寄生虫一般的生活。通过福斯塔夫这个角色,莎士比亚成功的塑造除了当时社会转型时期的人物典型形象。
3 《亨利四世》特征分析
3.1 福斯塔夫式背景特征分析
《亨利四世》中的人物既受到传统和现实矛盾的束缚,同时还具备符合时代发展的思想及特点。由于创作背景受时代的影响比较大,通过作品也很好地体现出了莎士比亚关注底层社会人们生活的思想,正是这种平等阶级关注的存在,使得福斯塔夫式背景有了强有力的支持。在《亨利四世》所具有的特征当中,福斯塔夫式背景是最具代表性的,通过对福斯塔夫形象的细致描写及塑造,很好地将其狂欢性表现了出来。在福斯塔夫身上,其狂欢性主要表现在活动时空的广场性、狂欢化的主题精神等,而这些因素使得福斯塔夫式背景更具代表性及深度性,将《亨利四世》所含有的社会内涵变得更为深刻。福斯塔夫出生时属于封建贵族,但随着社会转型的发展,他变为一个普通的市民,但是其与亨利王子、强盗等都有交际,使当时的社会背景被全面的展现出来,由此福斯塔夫式背景成为《亨利四世》的特征之一。
3.2 狂欢特征
狂欢理论来源于民间,是希望和新生的外在表现形式。在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发生了大变革,产生了人文主义思想,倡导个性解放,而这正适合于狂欢理论,因此,在这一时期的狂欢化生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传统的历史剧中,主要话语权者为封建贵族,而《亨利四世》对这一传统模式进行了改变,将话语权更多的给予了平民,这种改变将传统的等级制度予以打破,更多的体现出了自由平等。在《亨利四世》中,通过多个角度来将狂欢化呈现了出来,比如民间狂欢仪式特点的描写、狂欢节笑的描写等。莎士比亚在描写狂欢对象时,赋予了其双重性,哈尔王子及福斯塔夫的人物性格都非常的复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性,进而使狂欢化的双重性表现的淋漓尽致。狂欢属于全民的狂欢,不应该具有阶级性,《亨利四世》中,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都参与了狂欢,将社会的狂欢性很好地表现了出来。另外,狂欢化还表现出了平等性,对于不同的阶层,都能进行平等的交往,比如亨利王子和福斯塔夫的交往。
3.3 荣誉主题特征
在《亨利四世》中,莎士比亚塑造了一些典型的人物形象。霍茨波和福斯塔夫是封建贵族及骑士阶层的代表人物形象,他们最终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的而逐渐的走向灭亡,也正是因为这个,这两个人物的命运都以悲剧收场:一个战死,一个被放逐。而哈尔王子的形象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在分析其荣誉观时,莎士比亚运用了人文主义思想。西方社会一直非常关注荣誉观,在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荣誉能够很好的表现出一个人是否勇敢、忠诚,《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对于荣誉一直持否定的态度,而且这种否定荣誉的态度在作品中随处可见,比如与道格拉斯交战时,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福斯塔夫以装死来骗过对手。而霍茨波则相反,一生都致力于追求荣誉,通过对不同人物荣誉观额的描述,莎士比亚很好地将社会转型期人们荣誉观的转变表现了出来。
4 结论
莎士比亚的《亨利四世》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真实的表现出了当时社会发展的特点,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亨利四世》的创作背景具有明显的福斯塔夫式背景特征,同时,这部作品还具有狂欢化特征以及荣誉主题特征,通过这三大特征的烘托,使《亨利四世》具有了极高的文学价值,并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参考文献】
[1]罗益民.恶的天使 善的天使——《亨利四世》与莎士比亚的帝王观[J].科教文汇,2013(2):84-90.
[2]卢婧.试论莎士比亚《亨利四世》的反权力话语性质[J].南京社会科学,2014(2):4-9.
[3]赵巧芬.疯癫与假面的重合生命与社会的冲突——《亨利四世》戏剧的研究[J].语文学刊,2011(2):72-73.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