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再现方寸天地微缩百科全书

2015-04-07陆扬

时尚北京 2015年3期
关键词:中国邮政邮政邮票

陆扬

从晚清的大清邮政到民国的中华邮政再到新中国的中国邮政,百年历程,见证着中国的自强之路,也见证了邮政事业的进步与发展。而有这样一个地方,将中国的百年邮政发展历程浓缩在了一处。

在长安街上有一座特色鲜明的长安大戏院,在它的东侧是贡院西街,往里走大概5分钟,一幅巨大的贡院6号标牌像浮雕一样镶嵌在墙体里,抬头看,“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几个金色大字便映入眼帘。

浓缩于一处的历史

“邮驿马啸古道西风惠达万民,鸿雁翔空通令传信情播四海”的巨幅对联悬挂在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一楼大厅两侧。博物馆展览部吕主任介绍道,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是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主持建设,于2007年8月22日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拥有4层共7500平方米的展览大厅、6000平方米的文物库房和近万件邮政文物、数亿枚中国邮票,以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有特色、观赏性强的邮品等藏品。

刚上二楼,迎面红色幕墙上是国画大师吴作人题写的“中国邮票博物馆”几个镏金大字。吕主任介绍说,博物馆主要分为邮票展厅和邮政展厅。二层是邮票主展厅,里面分为5个部分,以104框邮票的阵容,系列展出了各个历史时期邮政主管部门发行的邮票和部分外国邮票。

第一部分展出的是清代邮票。从海关大龙邮票、慈禧寿辰票,到大清邮政成立后发行的红印花加盖票、蟠龙邮票等,以邮票独特的视角讲述了近代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一段屈辱历史。

第二部分是民国时期邮票。展现了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等民国3个阶段发行的部分邮票。从蟠龙加盖票到以孙中山、袁世凯头像为主图的邮票,从第一套伦敦版帆船图普通邮票到加盖“中华帝国”字样的邮票等等,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动荡混乱的政局,也反映出这一时期的邮票种类开始逐步多样化。

第三部分是革命战争时期邮票。主要展现的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各革命根据地发行的邮票。抗日战争邮票的设计以宣传、鼓励抗日为主题;解放战争时期邮票以发行邮票的六大行政区为框架,反映出人民邮政与人民军队相伴相随的历史。

第四和第五部分分别展出的是新中国纪特邮票大全(截至2006年)以及外国邮票。

主展厅旁是特展厅,特展厅一共展出了9位著名画家的34幅作品。新中国成立后,许多重要邮票题材的创作都有国内一流画家参与,邮票博物馆也因此得以收藏许多邮票的原画。邮票正是由这些艺术大师们的神来之笔绘就的一张张富有民族风格的“国家名片”。

三层是邮政展厅,展出的是从原始通信到新中国成立前的邮政部分展品。

四层珍宝馆展出的,都是自清代以来出现的中国珍邮,包括镇馆之宝——红印花小字当壹元旧票、蟠龙加盖“临时中立”票、宫门倒印变体票、湘赣边省赤色邮票、未发行的《毛泽东给日本工人的重要题词》四连票、撤消发行的《全国山河一片红》九连票等等。这些邮票很多都是在集邮界最具知名度却难得一见的珍品。

四层大厅展示的是从1949年新中国邮电部邮政总局成立到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组建的“当代邮政”。展厅以传统绿色为基调,采用“回”型展览的方式,反映中国邮政近60年奋发图强、自强不息、勇于改革和不断发展的光辉历程。

中国近代邮政的开端

邮票是近代邮政的产物,而邮政的历史要比邮票长得多,从有文字记载的商朝算起,已有3600多年历史。两千多年前的周朝已有邮政机构,那时称为邮或驿,合称邮驿。古代邮驿是官办官用,只传递政府的公文和军报,是不收邮费的,用不着发行邮票。老百姓要寄信,主要靠熟人捎带。

明永乐年间开始出现了民信局,为民间传递信件。民信局是民办的商业组织。资本大的,在各地设立分局、联号或代理店,形成一定地区的通信网;资本小的,则与其他民信局建立联系,互相接递信件。民信局除捎运信件外,还办理包裹、汇兑等业务。民信局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收费方式也不完全一样,有预收的,也有信件收到时由收件人付费的。

清代,由于驿站制度废弛,公文传递迟缓,各省陆续自设文报局。文报局的工作是将寄往出使外国钦差的文报,递至上海,交该地外国轮船寄送;进口文报也由上海传送。

1878年7月,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由天津海关邮局发行。1896年,光绪皇帝正式批准开办大清邮政,由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创办,一切建制仿照英国成规。大清邮政的开办标志着中国近代邮政的诞生。

海关兼办邮政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产物。鸦片战争后,侵华列强疯狂在中国攫取权利,海关更是被外国人把持。1861年,原由各国使馆自派专差传送文件的办法,因其感到不便,故要求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代收代寄邮件。清政府承担不久,由于北方捻军和南方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总理衙门怕负责任,便想推给海关办理,而当时海关的总务司(相当于今天海关总署署长)英国人赫德,对中国邮政大权觊觎已久,此举正中下怀,便于当年(1866年)移交海关兼办邮政。1878年发行了第一套大龙邮票,并于次年将所办邮局命名为殖民地色彩的“海关拨驷达”(拨驷达是英文邮政POST的译音)。

1896年3月20日,光绪皇帝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议办邮政的奏折上朱批“依议”,它宣告了大清邮政官局的诞生。虽将海关拨驷达改称为大清邮政官局,但邮政大权仍然操纵在英法等外国人手中。1905年清政府成立邮传部(相当于交通部,主管铁路邮电),直至1911年海关才将邮政移交给邮传部。移交时,海关当局还向清政府索取了所谓办理邮政垫款——白银184万余两,由清政府逐年计息归还。同时,依旧允许外国人担任各级领导职务,实际上邮权并未全部收回。

邮票的故事

在我国正式公文中,最初称邮票为“图记纸”。1896年,光绪皇帝批准正式开办国家邮政,公布的邮政章程中规定“邮政局须制造信票,以便粘贴信面”。以后在邮局的公文、公告中,也都称为“信票”。因为“信”字不能包括全部邮政业务的内容,所以 1899年正式用“邮票”这一名称。

清代红印花小字“当壹圆”邮票

如今一枚清代红印花小字“当壹圆”邮票价值480多万港币,其实它当初并不是以邮票的名义而生的,而是作为清末海关缴税后的凭证。1896年,大清邮政从外国人手中接管了邮政大权,当年年底,大清邮政局开业在即,适逢清代国家邮政资的邮费计费单位由银两制改成银圆制,但是新邮票来不及出版,只好借用海关用于缴税凭证的红印花税票,加盖“大清邮政”的公章以及面值,应急当作邮票来使用,它也是中国第一套用其它票券改作的邮票。

据说如今小壹圆存世仅33枚,其中一枚旧票、一张四方连和一张横双连均为孤品。博物馆内现藏有两枚红印花小字当壹圆,一新一旧,是两位中国的集邮家捐赠的。这里的新票是指没有使用过的邮票,品相好、升值潜力高;旧票指的是使用过的邮票,有可能盖了戳,品相上要差一些。

蟠龙加盖“临时中立”票

1911年10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成功,由于中华民国的正式邮票来不及印制,主持中国邮政的法国人帛黎下令在清蟠龙票和欠资票上加盖“临时中立”字样,共加盖了15种,只发行了8种,还有6种蓝欠资和2种棕欠资加盖的未发行。这种加盖邮票一经出售,遭到社会各界强烈反对,随后,法国人帛黎借口省费,在已印就“临时中立”的邮票上直接加上“中华民国”字样,形成十字加盖。这两种不伦不类的加盖票,连同未发行的在内,各为23枚,通常把两种加盖作为一大套收集,共46枚,存世罕见。是民国初年著名的珍邮。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邮政邮政邮票
独一无二的邮票
邮票上的“三月三”
Китайский рынок почтовых услуг стал самым быстро растущим в мире
中国邮政的2015
邮政进化史
阳高京杏 邮政极速鲜专供
找寻通往童年的那张“邮票”
浅议邮政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