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的就地处理方法及在北京住区的应用研究
2015-04-07李帅姬凌云
李帅 姬凌云
摘要:传统将场地雨水快速外排、依靠城市排水管网的雨水处理方式,在浪费大量雨水资源的同时,容易导致城市在暴雨时期出现积水内涝问题。住区作为城市重要组成部分,将住区雨水在场地源头进行就地处理与利用,减少雨水外排,对解决城市雨水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针对根据北京雨水处理背景,结合实际案例的雨水处理能力分析,对场地雨水就地处理的方法及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北京住区;雨水就地处理;住区雨水
北京一直是缺水城市,近十年北京的年均水资源量为26亿m3,而用水总量为35亿m3,约有9亿m3的用水缺口。严重缺水的同时,北京在暴雨时期多次出现内涝问题,2012年的“7·21”特大暴雨,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失,雨水资源变成灾害,反映了城市在雨水资源利用和处理方面存在不足。
根据北京2001年以来年均降雨量统计(图1),北京多年年均降雨量为526mm,年内降雨主要集中于汛期6~9月,平均降雨量为382mm,占降雨总量的73% 。特征表现为全年降雨分布不均,汛期降雨量较多且降雨强度较大,是城市产生雨水问题的高发时段。
1.雨水就地处理方法及技术概况:
目前城市较普遍的雨水处理原则是快速外排,将场地雨水收集进入城市排水系统进行处理,这种处理方式在浪费场地雨水资源的同时,使大量雨水径流集中进入城市排水管网,大幅提高了排水系统的压力,容易引起城市内涝等问题。因此,将雨水在场地源头内进行消纳和利用,减少场地雨水径流产生和外排,对缓解城市雨水问题有重要意义。
1.1雨水就地处理主要概念及其原则
雨水就地处理针对城市发展中产生的雨水问题,核心是将雨水在场地源头进行削减和利用,利用分散、小规模的生态化措施,通过渗透、滞留和存储回用等方式,减少雨水径流的产生和外排,降低雨水径流对城市的负面影响。主要原则包括:
(1)在源头处理处理雨水:
在雨水径流的产生源头或者接近源头的传输过程中,通过多种措施提高场地的雨水处理和利用能力,使雨水在进入排水管网前得到削减。
(2)利用分散、小规模的雨水处理措施:
在城市用地紧缺的背景下,提倡采用分散、小规模的雨水处理措施,通过对雨水处理设施进行合理布局,优化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场地的雨水处理能力。
(3)采用生态化的雨水处理方式:
雨水的处理应以生态化措施为主,通过渗透、过滤和蒸发等方式将雨水资源利用于场地内,改善场地水文条件,降低城市建设活动对自然水循环的影响。
1.2雨水就地处理的意义
相比传统的雨水处理方式,雨水就地处理将雨水作为资源利用和处理,通过生态高效的技术方法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雨水问题,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通过提高雨水入渗量,促进雨水涵养土壤、回补地下水,改善场地水循环;同时土壤含水量和蒸发量的增加,可以调节地表温度,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2)提高场地水资源利用率:
通过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增加场地可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可以降低场地对市政供水的需求,减少城市对于自然水资源的开发。
(3)提高城市防洪能力:
通过渗透、滞留和存储回用等方式将雨水在场地内进行消纳和处理,可以有效降低场地雨水径流外排量,缓解暴雨时期的城市排水系统压力,减少城市内涝问题产生。
1.3雨水就地处理的技术体系
目前国外对于雨水就地处理的技术方法研究较为成熟,如美国的最佳管理实践(BMPs)、低影响开发模式(LID)以及英国的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等,提倡在雨水的产生源头通过多种技术措施对雨水进行管理,降低雨水在城市中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
(1)工程性措施:
通过在场地内进行雨水处理设施建设及改造,降低降雨时期的场地雨水径流产生,在场地雨水径流的产生源头进行处理。主要包括渗透铺装、下凹绿地、屋顶绿化等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2)非工程性措施:
通过改善场地规模和空间布局,在雨水径流的产生和传输过程进行优化,提升场地的雨水处理能力。主要包括增加可渗透地面的规模、改善建筑和道路布局形式等。
2.住区雨水就地处理的相关因素
住区内拥有大量的单体建筑,以及一定规模的绿地空间,是应用雨水就地处理措施的重要场地。同时,住区作为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优化住区雨水处理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城市水源利用效率,减少雨水问题的产生。住区雨水就地处理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三方面:
(1)场地下垫面形式
场地主要下垫面类型为建筑屋面、路面和绿地,通过采用更加生态化的下垫面形式,如绿色屋顶、渗透铺装、下凹绿地等,可以有效减少场地的雨水径流产生,提高场地对雨水的处理和利用能力。
(2)场地空间形式
在降雨时期,住区雨水径流主要来源于建筑屋面和路面等硬质铺面,而绿地能够消纳周边用地产生的部分雨水径流,在相同用地规模条件下,通过合理措施降低建筑屋面和道路面积,增加绿地规模,同时优化建筑、道路与绿地的空间关系,可以有效提高场地的雨水处理能力。
(3)雨水调蓄措施
雨水调蓄设施可以对场地产生的超渗雨水进行收集和利用,减少场地的雨水径流外排。结合场地条件制定相应的雨水利用目标,采用合理规模的雨水调蓄设施,可以有效提高场地对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削减暴雨时期的洪峰流量,降低场地雨水问题的产生。
3.北京典型住区的雨水就地处理应用分析
目前北京住区在雨水处理的主要特征为:
(1)硬质铺地规模较大:endprint
住区建筑屋面、道路占地面积较大,且径流系数较高,在降雨时期更容易形成雨水径流,增加积水内涝问题的产生。
(2)雨水处理方法单一:
住区对雨水径流的主要处理方法是外排至城市排水系统,在场地内的削减量较低,极大增加了暴雨时期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3)雨水利用程度低:
将住区雨水快速外排的处理方式,浪费了大量的场地雨水资源;同时,住区雨水渗透量较低,阻碍了雨水对地下水的补充以及对土壤的涵养作用。
3.1双紫小区基本概况
双紫小区是“北京城区雨洪控制与利用”项目之一,小区主要采用了渗透铺装、下凹绿地和雨水存储回用等措施,在北京住区中有一定代表性。作为典型的雨水利用示范小区,双紫小区在雨水处理方法上较为完善,在降低积水内涝等问题产生、增加雨水利用率等方面效果显著。
双紫小区用地面积2.3ha,其中建筑屋顶面积6000m2,绿地面积6000m2,道路面积11000m2。根据《城市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暴雨径流计算标准》,双紫小区所在地区不同重现期、降雨历时的降雨量如表2所示:
3.2下垫面雨水处理能力分析
在住区中,建筑屋面和道路雨水是场地雨水径流的主要来源,绿地在促进降雨入渗的同时,对周边场地的雨水径流有一定的处理能力。根据张新星在《住宅小区不同下垫面滞蓄雨水的效果评价》的研究数据,双紫小区内的建筑屋面在降雨量低于6.48mm时不产生雨水径流,大于6.48mm时有效径流系数为0.76;小区绿地土壤在降雨过程中的稳定入渗率约为5X10-6m/s;小区渗透铺装在雨水渗透的同时在渗透铺装层可以滞留约32.86mm的雨水。
(1)绿地雨水处理能力
下凹绿地通过对普通绿地进行下凹处理5~10cm,可以显著提升绿地对暴雨时期雨水的滞留能力,并逐步渗透和利用。以双紫小区为例,在不同重现期、降雨历时1h的降雨条件下,不同绿地形式的降雨量及雨水削减量如图2:
在不同重现期、降雨历时1h的降雨条件下,不同绿地形式对周边场地雨水径流的处理能力如表3:
(2)建筑屋面雨水处理能力
通过增加屋顶绿化,可以有效提升建筑屋面对雨水的削减能力,结合双紫小区屋顶雨水产流分析,在不同重现期、降雨历时1h的降雨条件下,不同建筑屋面形式的降雨量及雨水削减量如图3:
在不同重现期、降雨历时1h的降雨条件下,普通硬质屋顶和绿色屋顶的雨水径流产生量如表4:
(3)道路雨水处理能力
传统硬质路面的雨水渗透能力较低,通过采用渗透铺装,可以显著提升雨水渗透量,降低雨水径流的产生。以双紫小区为例,在不同重现期、降雨历时1h的降雨条件下,不同路面形式的降雨量及雨水削减量如图4:
3.3场地雨水就地理措施分析
城市排水管网一般按1~3年重现期设计,排水能力在30~50mm左右,与双紫小区规模相同的普通小区,缺少雨水就地处理措施,在重现期十年、降雨历时1h的降雨条件下,小时降雨量64.9mm中只有约21%被场地消纳(图5),约51mm的降雨进入城市管网,容易引起积水内涝问题。
同样降雨条件下,双紫小区通过渗透铺装、下凹绿地和存储设施等措施结合,可以保证场地雨水就地处理,即小时降雨量低于64.9mm时不产生雨水外排(图6)。
从两种住区雨水处理及效果对比可以看出,雨水就地处理措施在场地的应用方式,对场地的雨水处理能力有较大影响;同时,通过优化下垫面雨水径流处理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场地的雨水削减和处理能力。
4.结论
通过增加和改善雨水就地处理措施在住区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住区的雨水处理能力,降低雨水径流的产生和外排量,主要应用方法包括:
(1)完善住区雨水就地处理设施:
通过采用绿色屋顶或渗透铺装替代硬质铺面,可以显著提升建筑屋面、道路对雨水径流的削减能力,有效降低场地的雨水径流产生和外排,是住区雨水就地处理的重要基础。
对绿地形式进行改良,提升绿地对场地雨水的滞蓄能力,可以有效促进绿地对场地雨水的渗透和削减能力,降低场地雨水径流外排。
(2)优化场地布局形式:
通过合理布局减少建筑屋面、路面等硬质铺地,增加绿地面积,可以降低场地的雨水径流产生;同时对绿地与建筑、道路的布局关系进行优化,可以提高绿地的雨水处理效率,例如在重现期五年、降雨历时1h的降雨条件下,要达到雨水完全消纳,下凹5cm的绿地建筑屋顶面积比约为3.2:1,与渗透铺装面积比约为0.4:1。
参考文献:
[1]张书函. 北京雨水管理:现状·问题·建议[J]. 建设科技,2013
[2]赵宇,王光武,包美春,刘大伟,苏醒. 北京市房地产建设项目雨洪利用模式及评价研究[J]. 中国水利,2013
[3]邢薇,赵冬泉,陈吉宁,王浩正. 基于低影响开发(LID)的可持续城市雨水系统[J]. 中国给水排水,2011
[4]张善峰,宋绍杭,王剑云. 低影响开发——城市雨水问题解决的景观学方法[J]. 华中建筑,2012
[5]车伍,张伟,王建龙,李俊奇. 低影响开发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解决城市严重雨洪问题措施[J]. 建设科技,2010
[6]王新星. 住宅小区不同下垫面滞蓄雨水的效果评价[D]. 中国农业大学,2007
[7]潘安君 等. 城市雨水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M]. 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8]James L. Sipes著 张玉环译. 水资源的可持续解决方案[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9]Bruce K. Ferguson Thomas N. Debo,On-site Stormwater Management: Applications for Landscape Engineering(2nd ed)[M].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1990
作者简介:李帅(1989-),男,汉族,北京人,研究生在读,单位:北方工业大学,研究方向:城市规划学。
姬凌云(1975-),女,汉族,山西人,硕士,单位:北方工业大学,研究方向:城市发展战略与对策,可持续发展及生态规划。
基金项目:由北京市教委面上项目“基于水敏性空间建构的北京市中心城区雨水利用规划研究”支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