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拍的艺术表现力
2015-04-07金强
金强
“抓拍”第一次与世人见面,是在1842年5月5日摄影师比欧乌和史特尔茨纳所拍摄的德国汉堡大火的场景,这被公认为“抓拍的问世”;自此,抓拍便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开始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到摄影、制片等领域中。在党教片制片领域,也越来越频繁地运用到“抓拍”这一手法。那么究竟何为“抓拍”呢?就是指在被拍摄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快速地抓取对方的工作或生活状态,以捕捉到其自然、生动、最有表现力的瞬间形象。它在制片实践中,往往是与“摆拍”相对立的。摆拍中,被拍摄人物按照编导的意图主动配合摄像机,因此就存在着很大的表演成分;而抓拍中,被拍摄人物是完全“不知情”的,只是在真实地表现着自己的状态——这种“不知情”是“抓拍”的艺术魅力之所在,并形成了其在专题片中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原生态:原汁原味绘世态
抓拍的原生态,是说抓拍能相对原始地对所发生的一切加以记录,丝毫没有表演元素的参与,从而可以喷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一般来说,在“原生态”抓拍中应把握住以下几个原则:一是隐蔽式。在拍摄时被摄人物是不应该知道摄像机的存在的,这样才能“不进行表演”,而只是重复日常的生活表现。二是融入式。长时间的拍摄下,摄像机对拍摄对象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习以为常,没有“局外人”的感觉,因此被拍摄对象能够表现得很自然。三是突发式。去捕捉那些突然跳跃出来的细节,这才是最活灵活现、充满生活气息的拍摄。只有把握住这些原则,才能使抓拍下来的画面原汁原味,没有丝毫的艺术加工痕迹。而这种与现实生活完全一致的原汁原味,很容易便会受到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党教专题片《深山瞭望》反映的是护林员、优秀党员朱彩芹的动人事迹,里面有很多抓拍片段,其中有一段画面就是运用了隐蔽式的拍摄手法:当片中讲述到由于工作环境艰苦,久守瞭望塔的朱彩芹患上了红斑狼疮时,摄像机在不为朱彩芹所注意的前提下隐蔽拍摄。朱彩芹坐在瞭望塔的窗口,一边望着远方,一边手里择着菜,摄像机此时在她的身后,拍摄着塔内简陋的一切:脏兮兮的塑料水桶,磕满了印痕的脸盆,带着窟窿的床单,镜头最终停留在她犹如农村妇女般晃动的双脚上……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如果事先告知朱彩芹,她会觉得“不雅”而难以配合拍摄。运用“抓拍”来个先斩后奏,就很好地将她工作和生活的原生态不加粉饰地展示了出来,从而更加真实地刻画出了她不畏病痛、乐于奉献、甘于清贫的高尚情怀。
真实性:修辞立诚塑面目
抓拍的真实性,指的是它能真实地对人物或事件进行全面准确的记录,完全消除了被摄人物的表演机会,只是让对方真实地去展示自己。
专题片《村支书肩上的路》讲的是村支书黄欣泉带领村民克服千辛万难修筑村公路的经历,片中有很多镜头都属于抓拍。其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引人注意:黄欣泉来到村民家,谈起修路的事儿,并表达了一定要把路修好的决心。此时,编导就采用了抓拍的方法,让摄像机远远地对着他。只见镜头前方,他和村民聊着天,手拄着桌子,显得十分熟络。听完村民的想法后,他挥着手,用沙哑的嗓音说:“我讲得不大好听,就是卖了家产,也要把路修好……”如果不是抓拍,他是很难表现得如此自然而随意的,那也就无从展现出这个人物的真实性格。
在把握抓拍的真实性方面,有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客观,不加粉饰。拍摄人物时,哪怕是人物身上的缺点和不足,也要客观地去反映。二是要精确。就是要准确地去记录被摄人物的生活面貌,做到“一览无余”;三是要自然,力争所有的现场拍摄画面做到不摆拍。只有把握好这些原则,才能使拍摄完全摒弃镜头感,人物也就不需要“弄虚作假”,完全根据自己的个性和习惯去展现一言一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样拍出来的素材,如同写真,是“赤裸裸”的真实。因为只有真实,才会产生感动和共鸣。
戏剧化:异峰突起多峥嵘
抓拍的戏剧化,指的是它能产生丰富的戏剧元素。由于是对事件进行随机性的拍摄,因此下一幕场景是无法预料的,是“意外”的。这种意外,往往就营造出很强的戏剧性元素,从而使全片故事性更强。
在突出抓拍的戏剧化时,要注意抓好冲突点,并迅速切入。专题片《英雄无悔》讲述的是人民警察王志睿的英勇事迹,其中就有一个切入式抓拍的经典范例:当片子进行到王志睿追悼会这一场景时,编导将摄像机隐藏起来,进行抓拍。大家依次向王志睿的遗体告别时,一个意外的场景发生了,有位老人忽然哭倒在遗体面前,旁人连忙来搀扶,可老人就是跪地不起,一一细数着王志睿对自己的种种帮助。这事件是突发的,并没有任何人来刻意安排,但就是这一个抓拍出来的意外却成为情节的一个高潮,使王志睿为民真心奉献的故事显得更加立体和丰富,深化了全片主题。
总而言之,“抓拍”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即使是编导也不知道下一秒钟镜头里会发生些什么。这种未知感会导致拍摄过程充满偶然和意外,使拍摄素材充满了戏剧化元素,矛盾、意外、悬疑层出不穷,从而极大地丰富全片剧情。
感染力:于无声处诉衷情
抓拍的感染力,指的是由于是在被摄人物不知情的前提下进行拍摄,往往可以“偷窥”到人物平时难以表达出来的情感,因此这一手法对增强情感表达具有很大作用,能最大化地感染人。
如何强化抓拍的感染力?有以下一些方法可以参考:一是注重积累,要在日常拍摄中注重积累那些富于情感表现的画面;二是适当放大,就是将某些突发事件放大,从而突出强调这一事件的内在张力;三是增强表现力,要学会利用抓拍勾勒出被摄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说到底,想让抓拍具有感染力,关键还是在于让被摄人物在不知情的拍摄条件下,自然地去释放内心的情绪和情感,从而使片子情味十足。
专题片《银昌纪事》中就有一个充分放大了的抓拍桥段。此片反映的是优秀共产党员刘银昌的动人事迹,其中编导意外地拍摄到了刘银昌“骂”干部这一段。当时,有一个村干部与农民打架,刘银昌知道后,马上去找那名干部。得到消息的摄制组随后赶到时,正赶上他在批评村干部。于是摄制组来到镇委小会议室外,在窗口外适时抓拍。刘银昌平时在镜头前总是很注重自己的形象,如果事先和他沟通,那他就又会表现得中规中矩。而这次抓拍就把他大发脾气的场面捕捉到了,而且编导还刻意地将这段画面“放大”了。导演告诉观众,刘银昌为什么会大发脾气?因为他始终把农民放在心上。
抓拍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但在制片实践中也要适度采用。应把握以下原则:首先,抓拍所获取的素材,必须在播放之前取得被摄人物的许可,并在采用素材时注意保护对方的隐私,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其次,内容必须密切符合主题需要,不要因偏爱而生硬地采用;再次,应着重表现正常拍摄所难以获取的素材;最后,应事先多考虑现场综合因素,并做好预案,以免变成“瞎拍”。总而言之,要合理、适度、有效地运用抓拍,为专题片增色。
(作者系哈尔滨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