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悔的责任
2015-04-07刘宏超张佳威
刘宏超 张佳威
背景导读:《责任》是由辽宁省北票市委组织部拍摄的党建微纪实,讲述了辽宁省北票市日伪时期死难矿工纪念馆馆长刘鹏远三十多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奉献在本岗位,只为让今天的人们能够永远铭记日军侵华时期中国民众所遭受的磨难与不幸……
一座并不算巍峨的纪念碑,几间有了些年头的看护房,再加上3000平方米的展示馆……在这看似简陋的地方,刘鹏远却坚守了三十多年,从青春年少一直守到了白发满头。人的一生,能有几个三十年呢?在我看来,应该很少有人能忍受长达三十年的寂寞与孤单,而只是在认真地做一件事情。然而,刘鹏远却做到了。这使我们摄制组不由得为之惊讶,是什么在支撑着他如此付出呢?带着不解,我们走近了他——
车刚刚停在纪念馆不大的院子里,身穿迷彩服的刘鹏远就紧忙迎了上来。人到中年的他,清瘦、木讷,简单几句寒暄后,立马显得有点为难地说:“你们大老远地来了,按理说我应该好好陪陪你们,可手里有个急活……”“没关系!我们跟着你走!”我一边敬佩他对工作的这种痴迷劲儿,一边又暗自高兴能够拍到生动的现场镜头。就这样,我们一行来到了挖掘现场。
到了现场,刘鹏远一反刚才的木讷,带头跳下了坑道,抛离表层浮土、捋清刺线的走向、捡起生锈的铁钉……我们的镜头记录着他的一举一动。不大一会儿,防腐剂刺鼻的味道便使我们的鼻腔如同火燎一样,但他却仿佛毫无感觉,依旧专注地工作着。镜头里,汗水不断从他的额头滴落,然而他却顾不上去擦一擦。我们不禁为他的这种敬业精神而感动。
几个小时过去了,终于,一具泛黄的骨骼从土里露出来了,他抬头看向我们,笑了笑:“又是一个日本侵略者迫害中国矿工的铁证。”听到这句饱含意味的话,我们不禁沉默了,眼前似乎浮现出那段难忘的历史。此情此景亦使我们对老刘的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一直努力让那段历史永远被世人铭记。
这时,我忽然又发现一个细节:刘鹏远在为矿工遗骨清理眼窝内的泥土时,并没有使用毛刷,而是用自己的手指来完成的,整个过程眼神专注、小心翼翼。带着好奇问他为什么,他认真地回答:“一定不能用硬物,这是对死者的尊重,更是怕弄疼他!”平凡的一句话,却一下让我们感受到他的伟大,并被这伟大所感动。我们期待着,随后的拍摄能带来更多的感动。
接触刘鹏远久了,总感觉他的日子很单调甚至是枯燥。一天,我终于忍不住问道:“你每天守在这山上,不觉得孤单吗?”他沉思良久,缓缓地讲述起过去的经历。
刚来到纪念馆时,面对着光秃秃的山和渺无人烟的环境,他也曾迷茫、动摇:正是风华正茂的自己,难道要把青春浪费在这个荒山上吗?有朋友劝他:“你爸爸是检察长,赶紧让他帮你换个工作。”走在上班路上遇见熟人,问他干啥去,他也总是回答“上山溜达溜达”,根本不敢提自己其实就在那荒山上上班。一时间,他陷入了低谷。
回想起那段日子,刘鹏远的脸色很凝重,而随着回忆的深入,摄像机取景器里他的脸上逐渐有了神采,语调也高昂起来:“就在那时,老馆长李占文找到了我,也没说什么话动员,就是带着我下到了坑道,指着那些尸骨说:‘鹏远啊,你看这些都是啥?我回答:‘尸骨啊。他摇了摇头:‘也对也不对。是尸骨不假,但更是历史啊。他使劲拍着我的肩膀,‘咋让后人们记住这历史?就靠咱们!简单的几句话,却让我想了半个月。再次看到那些尸骨的时候,就感觉他们正活灵活现地讲述着自己悲惨的命运;而每当看到参观的市民那庄严和肃穆的神情,就真正了解了自己工作的价值。与寂寞为伴的日子,我早已经心甘情愿!”
“与寂寞为伴”,这句话真切地形容出了他工作的状态。也许,没有任何人会喜欢这种状态,然而,为了责任,刘鹏远却做到了“心甘情愿”!
我们的镜头努力追寻着刘鹏远,希望能记录下他更多的点点滴滴。在我们的画面里,他或是在给前来参观的群众耐心讲解,或是在坑道里细心地清理尸骨,或是给各个学校打电话邀请学生来参观……哦,对了,他还有个工作常态,被我们记录下来了,那就是运水。由于纪念馆地势高,自来水过不来,因此,刘鹏远自力更生,修了个储水池,而运水也就成了他每隔一段日子都要去干的活儿。
我们决定把他运水的过程拍摄下来。这一天,他开着自己借钱买来的农用三轮车,拉上几个馆员,向山下驶去。一路上,他一边开着车,一边讲起了运水的历史:当年,他用自家的摩托车往山上运去了沙子、水泥,大家一起动手,打混凝土、铺瓷砖。活干完了,他也累倒了,手上满是磨出来的血泡。为了运水,他先是用自己的摩托,后来干脆自己花钱买了辆农用三轮……听着他的讲述,我们沉默了一路,而他却始终带着微笑,仿佛在讲别人的故事。
水最终运回来了。看见水窖满了,他长舒了一口气,认真地告诉我们:“接下来半个月,我们就指着这窖水了。”当时我的心一下就酸了,为他的这种艰难、更为他在艰难条件下的坚守而感到震撼。
后来,我才逐渐知道,其实缺水,只是刘鹏远所经历的磨难中微不足道的,他的付出远不止于此——纪念馆一直没电话,他就把自家的电话当成了办公电话,却从未要求报销话费;由于他忙于工作,家里的日子很清苦甚至是糟糕,然而家人也未抱怨什么,一直在支持他;已经记不清多少年了,周六周日他都是在纪念馆独守空房……而他之所以甘于付出,是因为他心里始终承载着那份责任。
接触得越久,我就越能感受到刘鹏远视责任重于泰山。而在接下来的拍摄中,我也逐渐认识到了这责任的可贵。
有一天,当地几所小学校的学生们来到纪念馆参观,刘鹏远照例亲自讲解。在我们的镜头下,只见他时而慷慨激昂,时而语气低沉。能看得出来,任何一个细节,他都努力做到精益求精。在不断拍下一个又一个他认真讲解的画面的同时,我忽然产生了一个疑问:刘鹏远,是不是把这责任看得太重了?
讲解结束了,看到他可以稍微休息一会儿了,我便吞吞吐吐把这个疑问道了出来。而他的声音一下低沉起来:“就在三年前,当时,有所小学校的学生来参观,我担任现场讲解。当我说到工人在日寇的凌辱下,连饭都吃不饱时,有个小学生忽然喊了一嗓子:让他吃方便面!一下就把我的解说打断了,更是让我惊呆了。当时心里那滋味……”听到这儿,我也有些惊住了,一声没吱,听他继续讲述。
“回到寝室,我就睡不着了。孩子是单纯的,没有理由去责怪他。那么对历史的遗忘,究竟应该由谁来负责呢?家长?学校?社会?我不知道谁应该来负责,但那一夜,我想清楚了,作为纪念馆的一员,我至少是有责任的。”说到这儿,他嗓音一下就高扬起来,“咱纪念馆是干什么的?就是保存证据、警示后人的啊。如果我们的孩子都不了解那段苦难的历史,咋让他勿忘国耻?咋让他振兴中华?”他总结性地笑了笑,“我自感我的责任,比天还沉,比地还重!”
听着这朴实的话语,看着镜头里认真的他,我一下就明白了,刘鹏远,其实只是一个为责任而活着的人;别的言语,实在无法确切描述他,只有这句话,看似贬低了他的生活状态,然而却道明了他的人生价值。
在拍摄即将结束的时候,面对着镜头,刘鹏远说出了一个自己思虑已久的想法:“如果哪一天我走了,我会让儿子把我的骨灰也放在这里,继续守着这一切。”听完,我不禁落泪了,泪眼蒙眬中所看到的,依然是他那张认真的脸。
《责任》杀青了,然而我的思考却未终止。在我的脑海里,依然会浮现出刘鹏远的一幕幕:在剧毒防腐剂充斥的坑道里,他一个人穿着简陋的防护服一干就是大半天;外出购买药品,连续五天五夜吃馒头就咸菜,只为能省下点经费;接待过无数的日本到访者,每次接访,他都坚守一个底线——要求对方必须在纪念碑前默哀三分钟以示真诚道歉……所有这一切在我眼前定格,并最终凝聚成两个字——责任。刘鹏远,为了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为了那铭心刻骨的国恨家仇,用三十多年的青春和热血,浇灌出这两个沉甸甸的大字。他的人生,用“责任”这两个字,便可道尽!
(作者单位:辽宁省北票市远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