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大体一个贬义成语背后的战国传奇
2015-04-07匡济
□ 匡济
不识大体一个贬义成语背后的战国传奇
□ 匡济
不识大体这个成语是用来批判某些见识不足之人的贬义词,而事实上这也是其出处的意思——司马迁评价平原君:“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
似乎是嫌“未睹大体”还不够力度,意犹未尽的司马迁在后面进一步补充了对于这个乱世帅哥的鄙夷之辞:“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利令智昏一词最初也是用来批判平原君的,其大意是乱世帅哥听信一个名叫冯亭之人的邪说,害得赵国在长平损失了四十万大军,连都城邯郸都差点赔进去。
平原君果真如此吗?
上党之争
战国末期,人才市场高度发达,各国都出现了大量“收养”人才的大贵族,其中最出名的便是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和赵国平原君。这四位公子“收养”的人才有两三千名,而且由于身份特殊——都是皇亲国戚,因此对国运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其中尤以平原君为最。此君乃是赫赫威名的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赵孝成王的叔叔,长时间担任赵国相国,实际上总揽赵国军政大权。由于当时战国七雄之中,能和秦国抗衡的只有赵国,因此平原君的表现好坏,实际上就决定了赵国国运的好坏,进而决定了天下的大势——要是他乱来,那赵国很快就会被秦国所灭,天下就会被秦国提前统一。
而赵国灭亡于平原君死后三十一年,仅此一点便可推知,平原君没有乱来。那司马迁为什么说他 “未睹大体”、“利令智昏”呢?因为一个兵家要地——上党。
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上党,招架不住的韩国命令上党郡守冯亭向秦国投降。冯亭也确实投降了,但投降的对象却不是秦国,而是赵国,投降的城池则多达十七座。
这次投降非同小可,并非是投降城池数量多,而是因为这个上党,是关乎赵秦战争的战略要地。上党位于今天山西省的东南部,是由群山包围起来的一块高地,东为太行山,西南为王屋山、中条山,西为太岳山脉,北为五云山等。其位据中原要地,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天下之脊”。
具体到当时的战略态势,上党若归了秦国,那赵国不仅面临秦国南北两面夹击的危险,都城邯郸更是直接暴露于秦国的刀剑之下;反之,若上党归了赵国,则可以对秦国形成夹击之势,进可攻、退可守,为邯郸取得一有力屏障。
既然冯亭主动投降,那就赶紧收地啊;但若收了上党,必然会惹恼秦国,一场大战将不可避免。赵孝成王有心去收,却又差些胆量,便先找了平阳君商量。平阳君十分惧怕惹恼秦国,给出的建议是别理冯亭,将上党送给秦国,做个顺水人情。
这种有些屈膝称臣味道的策略,显然不合赵孝成王的心意,随后他又问了平原君。平原君则极力主张收了上党,称之为“大利”,并成为收地的负责人。
秦国果然大怒,派大军进攻赵军驻守的上党长平地区。由于赵国在这场规模惊人的长平之战中惨败,史书称有四十余万降卒被坑杀,导致国力一蹶不振,因此司马迁认为平原君是最大的罪人——不识大体,利令智昏。
按照司马迁的意思,应该听平阳君的,将上党这个“利”送给秦国,秦国不被激怒,长平之战自然不会发生,赵国国力未损,天下后来就未必归于嬴政了。
迂腐之见!秦国拼死拼活地攻打韩国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获取上党,以取得攻打最强对手赵国的制高点。可见不识大体的,根本就不是平原君,他也并非利令智昏。若上党真被直接送给了秦国,估计赵国很快就会被秦国给灭了。
再说,虽然赵国在长平一战中惨败,秦国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其高昂。据司马迁所撰《史记》记载,长平之战秦军战死过半,国内为之一空。若平原君不收上党,只怕秦国至多损失十分之一的兵力,就能从上党出发攻下邯郸了。
三公子联手御秦
秦国以惨重代价在长平击败赵国,占有上党全境,三年后又倾巢而出,发大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企图一举将这个最强对手拿下。平原君在邯郸保卫战中的表现,堪称伟大人物,完全可以留名青史。
作为一个在当时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人物,当都城邯郸被围之后,平原君便将其“收养”多时的人才拿出来,用于外交战——主要是向各国求援。其中就包括带着毛遂自荐的主角毛遂等人去楚国,让楚王答应出兵救援。在其努力下,楚魏总计出兵达二十万前来救援赵国。
而在楚魏援兵到达之前,为了抵御秦军攻势,平原君还听从门人的建议,让妻妾去军队干杂活。并散尽家财募得敢死之士三千名,将秦军一举击退三十里,虽然敢死之士无一生还,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楚魏救兵到达后,战国三大公子: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与赵国平原君,上演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联手御敌。久战已疲的秦军,被打得大败,就连有“战神”之称的白起,也不敢接任统帅以阻败局,竟然要装病逃避。
此后,三大公子率领军队,一路追杀,收复失地六百余里,上党等地又被夺了回来。此后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元气大伤的秦国再也没有能力发动对赵国的大规模侵入战。
遗憾的是,三大公子此次联手之后,便分道扬镳。而暂时没有强秦威胁的六国,又陷入了频繁混战的局面,今年燕国打赵国,明年齐国打燕国,打来打去,最后终于等来了卷土重来的秦国,然后被统统灭掉。
而识大体、也不智昏的平原君,则在邯郸之战七年后去世;他的后代,也在三十一年后赵国灭亡之时,全部殉国。
平原君,当是燕赵慷慨悲歌之士中的一个,而且是应该得到足够尊敬的一个。
(摘自《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