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103.9
2015-04-07余心言
余心言
广播是我的老朋友,年轻时我就经常听广播。
后来有了电视。再后来电视有了彩色图像。电视机越来越大,越来越高清,频道也越来越多。这些优越性就把广播比下去了。
这些年,网络兴起,有了视频。手机也能上网,还越来越智能化。年轻人还有边看手机边走路,不小心撞了人或者电线杆的笑话。
在这样的情况下,广播还“有饭吃”吗?
可是,听说有些城市广播电台的效益比电视台还要好,工作人员的收入也比电视台的高。
广播的成本比电视低,经济来源主要靠广告。做广告要有人听,没有听众就没人肯花广告费。
广播怎样抓住听众呢?广播有自己的优势。一是可以任意移动,随身听,做饭、洗衣服都不耽误。老年人晨练,几乎一人一台小收音机。二是只有声音,没有图像,所以只要用耳,不要用眼。这就把劣势变成了优势。如今有车族激增,开车肯定不能看视频,但是还有信息需求,广播就可以大显身手。
广播的突破就是从交通广播开始的。北京的交通广播FM103.9兆赫就是一个名牌频道。开车的人最怕堵车,北京交通台高峰时期播出的栏目就叫“一路畅通”。不停地告诉听众:哪条路口堵了,堵得多长;哪条路比较顺,可以绕行。
交通台怎么能及时知道那么多情况?一靠和交通指挥中心联系,请交通警官发布消息。但这只是大概的情况。那么多条路,那么多路口,各种复杂的细节,就得靠在路上开车的驾驶人员提供。电台有热线电话。一会儿哪儿有事故,一会儿哪儿事故车被挪走了,一会儿提醒什么地方有个坑,什么地方路边水管漏水。实际上这一档节目就是成千上万司机自己在办,遇到什么情况打个电话,发个短信。现在发个微信更方便了,也不费力。大家努力,大家受益,成本极低。这才是人民群众自己动手、共同建设自己幸福生活的典型案例。
扩展到其他节目:买车、修车、聊天、保健等,也都是这个办法,听众大家一起聊,再加上专家点评,一天一个话题:睡不着,孩子耍赖,随份子,口头语……都是大家关心也都说不完的,还是大家办大家听。
其他媒体也有用这个办法的,《北京晨报》每天有一个版:《读者拍客》,全是读者上传的照片。我们过去办报,总觉得图片太少不好看,如今好了,数码相机大普及,手机也能拍照,拍了马上传过来。报纸琳琅满目,什么地方什么花开了,什么地方看见小松鼠、黑天鹅、喜鹊搭的新巢,什么地方出现好人好事,什么地方有不文明现象,等等。读者看了高兴,摄影记者都在担心被抢了饭碗。
群众的要求无限,群众的创造力也无限。重要的是善于发现群众的创造力,并且找到适当的形式让这种创造力便于发挥,加以组织,使创造力和需求能够对接。让大家的事大家来办。这当然并不容易,但一定会出现得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