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先行者与领跑者
——中国科学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2015-04-06

中国科技产业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中科院中关村科技成果

我国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先行者与领跑者
——中国科学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中国科学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简称“北京中心”)成立于2003年,是经原国家经贸委、教育部和中科院批准成立,由中科院北京分院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共建,专门从事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高科技服务机构,是科技部认定的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也是中科院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工作的重要平台。

北京中心秉承“创新技术转移模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理念,致力于整合院内外科技资源,并不断加强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形成了以重大项目推进平台、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科技金融平台、国际技术转移平台、京外科技合作平台、知识产权平台及技术转移联盟为主体的“6+1”技术转移平台体系。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北京中心加大市场化探索,逐步形成了以“科技智库、科技金融、科技培训、科技孵化”四轮驱动的市场化业务架构。

摸清地区发展需求推动重大项目落地

对资源供给方与转化接受方各自的目标诉求缺乏准确把握,是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发展的瓶颈之一。自成立之初,北京中心就将挖掘北京地区发展需求与摸清中科院的科技资源作为提高技术转移效率的突破口,围绕中关村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需求,深入中科院京区和京外研究所,加大优秀科技成果挖掘力度,推进中科院重大产业化项目在京落地。

2011年,随着院市合作的深入,北京中心成为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海淀区政府和中科院北京分院四方共建单位。自2011年至今,北京中心深入调研京内外科技成果项目,建成重大科技成果库,完成近百份商业计划书,累计促成量子通信、新一代移动通信芯片及协议栈软件、压缩空气储能等数十个项目在京成立公司并开展市场运作。液态金属电子打印、分子影像成像技术及设备、高浓度污水处理等一批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前沿颠覆项目正在组织推进中。

在北京中心的推动下,中科院计算所的“龙芯”、化学所的“纳米绿色印刷产业化”、理化所“纳米纤维锂离子电池隔膜”及自动化所“虹膜识别”等10余个项目获得北京市政府股权资金支持,物理所的“碳化硅”等10余个项目获得政府科研经费拨款,上述项目累计获得北京市政府股权投资及科研资助近5亿元。

“虹膜识别”项目是基于中科院自动化所十余年的虹膜识别算法研究,并集成指纹、人脸等其他生物识别技术研制成的新一代网络化虹膜识别产品。该项目可发展成新一代多模态生物特征身份识别系统,可为政府、企业、个人提供安全、可靠的身份识别产品和解决方案,能够在维护国家和公共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同时,该技术和产品能够突破国际封锁,提升中国生物特征识别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自“虹膜识别”项目启动以来,北京中心一直在积极推进该项目的产业化进程。依托该项目所成立的北京中科虹霸科技有限公司以煤矿行业为市场目标和突破点,承担了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产品获得2011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2012年12月,该项目通过北京市重大项目联席会,确定由中关村发展集团代表北京市政府对其进行股权投资1000万元,有力地推动了该项目在北京的进一步发展。2013年,该项目入选海淀区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专项资金项目。未来中科虹霸将丰富产品线,建设生物特征识别平台,完善行业解决方案,力争在金融、军事、公共安全、门禁等领域推广应用,同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利用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ICF)是国际科学界公认的实现可控核聚变最有前景的技术手段。自20世纪90年代起,美、俄、法、日、英以及印度等国家都在不惜代价地发展自己的相关装置。自2007 年开始,中科院光电研究院和中科院控股公司北京国科世纪激光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科激光”)在科技部“863”目标导向项目“大型复杂激光放大器及其关键技术”及重点项目“大型全固态激光放大器工程化关键技术研究”的大力支持下,对其中六大部分之一——大型复杂激光放大器的关键技术和工程化关键技术联合进行攻关。经过几年努力,光电院和国科激光联合攻克了大型复杂激光放大器工程化关键技术,同时完成了产业化生产线的建立,2009年开始共同承接国家大科学装置需求的全部48台/套大型复杂激光放大器工程任务,总价值为1.5亿元。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中科院北京分院、北京中心积极协调解决产业化用地等实际问题,并帮助国科激光通过中关村、北京市等渠道争取政策及资金的支持,有力地保障了成果的顺利转化和产业化工作的成功实施。

通过3年的工程项目实施,国科激光建成了专业的具有年产20台/套生产能力的生产线,已经固化了大型复杂激光放大器的生产、装调工艺,完善了从原材料检验到系统装调的一系列工装仪器的开发,建成了较为专业的高性能为一体的检测实验室,获得了大型复杂激光放大器的批量生产能力和持续发展的总体集成能力。目前已经交付全部48套大型复杂激光放大器,运行时间超过半年,系统近场调制度指标国内领先,系统各项关键指标输出一致。

完善新型合作机制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自主创新的策源地,在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历程中,始终承担着领军者的角色。北京中心一直积极参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工作,在中关村管委会和中科院北京分院的指导下,北京中心承办并组织了关于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作动员会,“1+6”先行先试政策、中关村科学城、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中关村现代服务业项目、股权激励试点等一系列政策宣讲交流活动;积极组织参与怀柔科教产业园规划建设;积极组织中科院系统科技资源与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园区开展专业领域对接交流;建立了与中技所、中关村发展集团、中关村协会联席会、中关村核心区战略新兴产业联盟联席会和北京软交所等机构的战略合作关系。

2007年,中关村管委会启动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北京中心先后多次组织中科院系统开放实验室政策宣讲、交流会,深入实验室与专家交流,引导科研团队参与实验室设备、智力资源对外开放。与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各园区基地联合组织科技合作对接,推进了高能所网络安全实验室与北京启明星辰、计算所集成电路研究与设计开放实验室与思比科微、微生物所分子病毒及生物制药开放实验室与大北农等一批产学研典型合作。

截至2014年,中科院的挂牌开放实验室已有27家,挂牌的开放实验室与示范区2000多家企业联合承担的国家项目达200余项。

2011年,中关村管委会和中科院北京分院联合制定了《关于推动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在京转化的奖励办法(试行)》及实施细则(科京发院字[2011]34号),在中科院京区系统首次建立了主要面向技术转移工作的奖励、激励政策,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奖”“技术转移工作组织奖”“技术转移工作鼓励奖”,奖励在京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卓有成效的科研团队和技术转移工作团队。为鼓励和引导更多科研人员参与创新创业,于2014年增设了“科技成果创业奖”。4年来,累计发放奖金1133万元,累计有40个科研团队和33个技术转移团队获奖。曙光服务器、龙芯芯片、氨氮废水资源化处理、视频侦查系统等获奖项目进展良好,经济社会效益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为北京中心题词

建设中科院研发服务基地创新“创新券”使用办法

由中科院北京分院与北京市科委共建,北京中心作为专业服务机构的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中科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以下简称“中科院基地”),作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中规模最大、综合性最强的服务基地于2009年6月首批挂牌运营。目前,基地已整合中科院京区23个研究所、99个重点实验室的1964台套仪器设备,价值36亿元;拥有200多项科研成果;其科技人才库的专家数量达809人;为京内外3000多家企业提供服务达15000余次。

中科院基地制定了一系列以激励为导向的管理制度:直接激励一线测试人员的“测试基金”,促进产学研联合的“研发实验基金”,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和研究所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

基地还设立研发实验基金并制定《研发实验基金管理办法》,鼓励成员单位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推进研究所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研发实验基金采用无偿资助的方式,对于符合要求的项目予以立项,每个项目给予5万元资助。目前中科院基地已受理基金申报项目150项,支持项目46项,直接促进了所企的产学研合作。

中科院北京中心业务体系

为了解决所企合作中对技术价格的争议,中科院基地引入需求诊断和价值评估机制,邀请与合作不相关的专家介入,事先与专家约定保密条款,由专家帮助企业将需求目标进一步明确,提出可量化的技术指标,然后由中科院基地对此进行价值评估,并帮助双方洽谈,最终促成合作。

2010年6月17日,北京中心作为基地的实施单位与北京市科委下属的七大领域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科技资源与需求的有效对接,实现多方共赢。特别在2013年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开展“百家重点实验室进千家企业”活动以来,中科院基地与各领域中心密切合作,联合组织专场对接活动20多场次,征集并发布北京市及地方企业需求2000余项,已促成科技合作20余项,合作意向30余项。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北京市推出“首都科技创新券”政策。创新券主要用于鼓励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充分利用国家级、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北京市设计创新中心的资源开展研发活动和科技创新,由政府发放。小微企业及创业团队向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购买科研活动时使用。收取创新券的单位持创新券到指定部门兑现。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负责“创新券”的全面推进工作。

北京中心出台了推进“创新券”在中科院实验室使用的配套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即由专业服务机构收取创新券,专业服务机构对成员单位进行现金结算,规避研究所实验室收取创新券的风险;同时,基地增设“创新券工作补贴”,激励实验室为小微企业提供科技服务的团队和个人。这种“风险补偿”的工作机制获得研究所的一致好评,目前申请加入“创新券”工作的实验室已达到99家,促成合作47项,共为40余家企业提供了服务。

探索科技成果转化3.0模式打造开源服务众创空间

在新的发展时期,北京中心深化机制改革,摒弃以传统的产学研对接会为主的1.0模式和推动研究所自办孵化器,鼓励科学家自己创业的2.0模式,逐步探索出分工更加明晰和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3.0模式。

3.0时代,科学家只需要针对需求做好产品研发,企业家只需关注好产品制造和市场营销,风险投资的使命是将最好的技术与最适合的企业进行嫁接,推动企业发展,从而实现丰厚的退出回报。

为了践行科技成果转化3.0模式,北京中心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造出集创新创业、成果转化、风险投资、孵化加速、大众创业、展览展示、物业管理和科技服务于一体的科技创新综合体,为地方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一揽子科技服务。目前已建立天津、潍坊、常州3个科技创新综合体,在深化机制改革的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潍坊中心由北京中心与潍坊市高新区共建。潍坊中心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创新能力服务平台、行业创新中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金和国际技术转移平台。

在未来3到5年,潍坊中心将紧密聚集一批潍坊市优质企业资源,依靠中科院的科技、人才优势,承接企业的研发职能,将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及人才与企业对接,将最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灌输给企业;通过风险投资基金及其他社会资本,深度参与到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帮助一批企业尽快实现转型升级,上市发展。

为了破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常态下二三线城市创业门槛高、融资难,人才缺乏等难题,北京中心独创了一种全新的众创空间模式——CAS LAB。CAS LAB致力于整合中科院等高校院所的最高端创新资源,为中小型企业和创业者提供技术分享、开源研发、开放社区、协同创新等服务,共建开源智慧实验工厂,CAS LAB以社会化企业模式运作,将科学技术、专业实验室、院所人才、产业链、众创空间以及商业机遇等面向创业团队共享,激发创业者的创意落地和科技成果转化。

目前CAS LAB已经在北京中关村鼎好大厦开工建设,将陆续在多个城市进行推广,建立“北京总部+重点城市创新枢纽+实训基地”的集团化创新生态系统,实现北京与地方、技术与产业、创客与资本三者的无缝对接,力争成为中国顶尖科技体系下的创业开源社区和专业的创客开源服务提供商。

促进科技与资本深度融合推进第三方科技评价

为了解决产业化过程中资金链条不畅的问题,北京中心积极探索,不断开拓投融资工作新渠道。北京中心联合中关村发展集团和富汇资本等,组建中科富汇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于2015年5月正式启动。该基金是对中科院京区系统技术转移模式的大胆创新,将依托北京中心广泛的社会资金渠道,搭建科技金融平台,切实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管理等问题,促进科技与资本深度融合,为中科院系统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开辟一条新的融资渠道,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进程。

2014年,北京中心投资成立北京中科国睿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共同致力于开发具有知识产权评价、科技立项评价、科技成果产业化评价和科技项目投资评价等为一体的第三方科技评价与服务软件平台。作为第三方科技评价平台的开创者,中科国睿先后开发了“创新类科技计划项目评价平台”“创业类科技计划项目评价平台”“科技企业信用评估与预警平台”和“科技项目准入评估平台”等,已与重庆、青岛、潍坊等地方政府达成合作协议,逐步开展第三方科技评价工作。

站在新的时代起点,北京中心将继续以服务研究所、服务企业为宗旨,以推动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为己任,立足于中国科学院的科技与人才优势,整合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发挥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引领带动作用,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且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

中科院北京中心京外分中心布局图

猜你喜欢

中科院中关村科技成果
加大授权力度中科院先行一步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技术
中科院位列自然指数全球首位
中关村离硅谷还有多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