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州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成效及管理
2015-04-05杨长林
杨长林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水务局,宁夏 固原 756000)
1 项目概况
固原市原州区位于宁夏南部山区黄土高原西部的黄河上中游,是典型的水资源缺乏地区。由于水资源紧缺、降水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等问题突出,2009年原州区被列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的实施可以改变建设区内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损坏严重、效益衰减,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滞后等问题,为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奠定基础。原州区区委、政府高度重视这一惠民项目,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和“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的原则要求,强化组织领导,整合各方资金,多元统筹投入,创新建管机制,为项目建设提供保障。截至2012年底,原州区完成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有:沈家河水库灌区节水改造配套工程(总干渠、东干渠、西干渠田间配套工程)、上店子水库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二营设施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冬至河水库灌区、冬至河机井灌区、南城拐子扬黄区等工程。2010~2012年累计完成总投资4258.08万元,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2.91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37万亩,新增节水能力555.6万m3,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63.4万kg,新增经济作物产值870.49万元,项目区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260.3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原州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成为全区水利工作亮点,其做法和经验总结如下。
2 主要做法和成效
2.1 主要做法
2.1.1 健全组织机构,责任落实到位
为了把原州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实施好、落实好,原州区区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分管区长任组长,水务局局长,相关乡镇镇长任副组长,政府办、财政局、水务局、相关乡镇的分管领导为成员的重点县建设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对工程建设的领导与协调,跟踪检查年度任务落实情况等,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2.1.2 科学规划,整体推进
原州区水务局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重点县建设为目标,坚持“科学规划、技术可行、注重实效”的原则,编制了《原州区县级农田水利规划》,经原州区政府批准后作为相关部门申报农田水利项目遵守的依据,积极争取项目。入选重点县建设区后,根据原州区水务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协作编制了《原州区重点县三年建设方案》,2009至2011年度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原州区)建设方案,各年度各工程可研报告和设计报告,通过上级有关部门逐一审定后,按照规划及项目的批复计划分年度实施,并积极整合项目资金,连片治理,整体推进,3年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达到了既定的目标。
2.1.3 整合各类资金,确保项目建设投入
在使用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专项资金同时,整合各方资金,并充分利用农户投工投劳,逐步探索建立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按照“统筹项目,捆绑资金,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积极投入项目建设。2010年整合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279.24万元,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资金1608万元,2011年整合退耕还林成果水浇地建设项目资金180.26万元,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中河高坡村项目资金1722万元,2012年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三营鸦儿沟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资金955万元。
2.1.4 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工程建设管理
该项目实施以来,严格投资计划管理及项目建设程序管理,实行“四制”管理。原州区各相关部门、乡镇积极参与,齐抓共管。在每完成一道工序后,必须由监理、设计、施工单位联合验收,签字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并由建设单位召集设计、监理、质量监督、安全、施工等单位,每月召开一次工程例会,听取各单位的履职情况汇报,对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将会议内容以简报的形式向相关单位报送,定期或不定期对工程建设进行检查,确保了工程质量和进度。
每一项工程建成后,项目建设单位自验合格后由财政局、水务局、审计局、监察局及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组成的县级工程验收组对工程进行验收。验收组听取实施部门对项目执行情况、资金拨付使用及自验情况汇报,内业组对项目管理、资金使用、工程资料及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查看,外业组实地按工程项目建设地点、质量、数量、效益等进行验收。县级验收合格后申请自治区进行竣工验收。
2.1.5 完善建后管护机制,实现建管并重
原州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工作在近三年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通过重点县建设这个平台,逐步实现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由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转变、由面上建设向重点建设转变、由单项突破向整体推进转变、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创造了许多亮点,探索了许多建设管理新模式。工程建成并经过验收合格后,及时办理移交手续,将建成的重点县项目灌区配套工程移交给项目区所在的水管所,采用水管所+农民用水协会的管理模式,对建成的日光温棚采用水管单位+公司的管理模式,机井采用私营机井户+农民用水者协会的管理模式,明确管理体制,落实管理责任,确保了工程维护到位、运行正常,使其长久发挥效益。同时积极推广“参与式”管理模式,让管理单位参与建设的全过程,以便建后更好的管理。
2.1.6 严格财务管理,确保资金安全
在加强工程建设管理的同时,严格资金管理,按照《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设立项目资金专户,做到专款专用。根据工程进度由水务局申请财政局审核拨付,实行国库集中报账支付制度,为了确保财务管理规范化,财政、审计部门对工程资金进行跟踪督查和审计,坚决杜绝资金挪用,项目竣工后,由审计局对竣工项目进行全面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三年来做到了资金拔付与工程进度相一致,确保资金安全运行。
2.1.7 典型示范,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通过重点县建设项目中冬至河井灌区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实施带动,原州区2010年水利项目建设中,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把一家一户分散的土地加以整合,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建成中河、头营、三营等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枸杞示范园区和冷凉蔬菜基地,总面积达到9万亩,采用喷灌、微灌等现代节水新技术,节约了有限的水资源,减少了种植户灌溉成本,实现了水资源高效利用。同时马铃薯种薯播种、起垄、除草、打药和收获等全程采用机械化作业,节约了不少劳动力资源,部分农民可外出打工,部分农户可在公司地里打工挣钱,管家挣钱两不误。广大群众都感受到了现代高效节水生态农业的诸多好处,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发展现代高效节水农业的积极性。
2.2 主要成效
2.2.1 建设目标分析
原州区共有可发展的水浇地面积48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25.79万亩,实际灌溉面积20.07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19.05万亩,节水面积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9.0万亩。
2010~2012年重点县建设完成灌溉面积5.285万亩,其中:渠道灌溉4.405万亩包括恢复灌溉面积2.91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49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88万亩包括管灌0.5万亩,滴灌0.38万亩。2010~2012年重点县建设完成灌溉面积占全区有效灌溉面积的20.5%,占实际灌溉面积的26.33%,完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全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的10.4%。
另外,本区着力推进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以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为重点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主要实行了水管单位+农民用水协会、水管单位+公司、机井灌区单井私营的管理机制,使原州区水利工程管理更上新台阶,凸显新成效。
2.2.2 工程效益
设施后的重点县建设项目区的井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原来平均0.6提高到约0.8,渠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原来平均0.5提高到0.7左右,新增节水能力约555.6万m3。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2.91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37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63.4万公斤,新增经济作物产值870.49万元,项目区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260.3元。
3 存在问题及建议
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方财力困难,县级配套资金不能全部到位,群众自筹资金不能全部落实,影响工程的实施及进度。
(2)群众参与工程管理的意识差,重使用,轻管理,造成工程管理和维护困难。
(3)部分群众对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掌握不到位,违规操作,造成节灌设施损坏,水资源浪费等。
(4)当地农民种植粮食积极性不高,灌区改造过程不能积极配合进行作物种植结构调整,造成当地水土资源不能充分利用。
(5)滴管、喷灌等设施相对农民来说投资成本高,尤其是滴灌设施需要每年更新换代,农民自己不愿投资建设,单靠政府出资建设,造成当地政府负担较重。
3.2 建议
(1)积极申报与节水灌溉相关项目,整合各方资金,争取国家投资,推动原州区节水灌溉发展。
(2)转变传统灌溉模式,走高效节水新路子,实现精准节灌。
(3)围绕马铃薯、设施农业、枸杞等优势特色产业,以园区为单位,先行典型示范滴灌、喷灌项目,然后科学规划,逐步推广。
(4)加强技术培训与服务。组织设备厂家和基层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设备运行管理、维护等技能培训,为农民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使农民熟练掌握滴灌、喷灌的灌溉方式。
(5)继续推进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以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为重点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加强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同时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实现工程良性运行,持久发挥效益。
(6)继续推进土地流转,按照“公司+农户”集约化经营管理模式,由公司统一机械化耕作、种植、销售,农民在公司打工挣钱,实现公司和农民双赢目标。
(7)建议在固原本市成立一个节灌设施配置或生产厂家,方便农户和公司订购使用,同时可回收利用废弃滴管设施,以降低滴灌投资成本。
4 结语
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是一项强基础、惠民众、管长远的民生工程,在连续多年干旱的原州区,“小农水”工程派上了“大用场”,为项目区减少农业灾害损失呈现了突出作用。第一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经过三年实施,由于目标明确、措施到位、管理规范,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不但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赢目标。积极总结、不断探索和提高第一批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经验和办法,为今后的小农水建设全方位提供新的突破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