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山生态脆弱区造林树种选择及模式探讨
2015-04-05张慧娟
张慧娟
(山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山西太原 030012)
吕梁山生态脆弱区造林树种选择及模式探讨
张慧娟
(山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山西太原 030012)
通过对吕梁山生态脆弱区基本特征的分析,从林业生态建设的角度,分区施策,生态与民生互惠互赢,分别对山区、丘陵区、平川区提出了以不同造林目的为指导的造林树种及造林模式。
吕梁山;生态脆弱区;造林树种;造林模式
山西省位于我国中部的生态脆弱带上,从全省来看,西部、西北部和北部区域因土地受水蚀或者风蚀危害最严重,生态脆弱特征明显。其中吕梁山区域既是经济欠发达的国家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也是缺林少绿、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区域之一。现将吕梁山生态脆弱区造林树种选择及模式介绍如下,供有关部门参考。
1 吕梁山生态脆弱区基本特征
1.1 生态系统稳定性差
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植被分布单一,多数处于森林草原过渡带与农牧交错区,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差,对环境变化反映相对敏感,易受到外界干扰发生退化演替,而且系统自我修复能力较弱,自然恢复时间较长,表现为气候条件变化较大,边缘效应显著,农业产量不稳定,林木苗木成活率低等。
1.2 土地人口承载力低
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及不同投入水平所能产生的食物,可能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吕梁山生态脆弱区由于其综合自然生产能力低,表现为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等。
1.3 环境容量低
广义的环境容量一般由土地人口承载力和环境污染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两方面构成,此处特指环境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吕梁山脆弱区森林植被被多次破坏,且分布极不均匀,再加之一些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深度开采,造成地表塌陷,水体、大气严重污染,使得自然环境在短期内难以自行修复。表现为林木覆盖率低、生物多样性差、农业生产波动大等。
1.4 环境异质性高
吕梁山生态脆弱区的边缘效应使区内气候、植被、景观等相互渗透,并发生梯度突变,导致环境异质性增大。森林草原过渡带、农牧交错区、植被与矿区交错区等,使得吕梁山生态脆弱区表现为植被景观支离破碎、群落结构复杂多变、生态系统急剧退化、水土流失加重等。
2 吕梁山生态脆弱区造林存在的挑战
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生态退化后主要表现为植被减少,土地生产力下降,裸地大面积出现。生态脆弱区内的造林失败地、规划造林地,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较大。因此在树种选择及造林模式上,要充分考虑生态脆弱区立地条件、水、光、热等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分区施策,分别对山区、丘陵及平川地区采取不同目的的营造林方式。总体以山区建设防护林为主,丘陵区配置用材林、经济林,平川区以风景林为主,形成多林种、多功能的综合防护林体系。
3 造林树种及模式
3.1 造林树种
造林树种的选择,主要从造林的目的为出发点来考虑。吕梁山生态脆弱区造林既要以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为目的,更要以林业生态建设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提高林农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因此优先选择耐旱、耐寒、耐瘠薄、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遵循适地适树原则,按照针阔搭配、乔灌混交、灌草结合,力求形成稳定的林分结构。
3.2 造林模式
以人工造林为主,封山育林为辅。在植被恢复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造林立地条件,模拟生态系统演替规律,进行近自然的植被恢复,以缩短形成良好生态系统的过程。为使人工植被和地带性植被相一致,体现近自然林业的思想,确保人工植被符合森林演替进程,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营造林采用带状或者块状镶嵌的混交造林模式,混交类型采用针叶树和阔叶树混交、乔木与灌木混交等多种形式。整地一般采用鱼鳞坑或者穴状整地。
根据生产经营目的,以该区域的气候条件为依据,按各立地类型的基本条件(包括海拔、坡度、坡向和土层厚度等)和造林树种的培育目标及生物、生态学特性,坚持生态经济统筹兼顾、山丘川综合开发、增绿与增色相结合的原则,选择各立地类型适宜的造林模式。
3.2.1 山区造林模式
主要造林模式有:①樟子松+柠条防风固沙模式:适宜于风沙区、土石山区,两者混交既可以有效固沙,又可提供优良饲料,对牧业具有积极的作用。
②侧柏+黄栌混交水土保持模式:适宜于中低土石山区,两者混交既耐干旱、瘠薄,适应能力强,而且具有一定的景观性。
③侧柏+天然灌木水土保持模式:适宜于石质山、土石山区以及天然灌木盖度50%以上的区域,两者混交,人工侧柏成林后,与天然灌木形成稳定的近自然式乔灌混交林。
④侧柏+元宝枫混交水源涵养模式:适宜于土石山、丘陵,两者混交能充分利用土壤养分,枯落物分解快,对改良土壤、涵养水源有良好的作用。
⑤华北落叶松水源涵养模式:适宜于土石山区,华北落叶松是山西乡土树种,生长迅速、材质优良,既能起到水源涵养作用,又能培育用材林。
⑥油松+山桃(山杏)混交水源涵养模式:适宜于土石山区,两者混交既能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还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2.2 丘陵区造林模式
主要以发展民生林业为目的,垣面以种植干果经济林为主要模式,沟壑以种植灌木经济林为主,在凸显生态效益上更加注重经济效益。主要造林模式有:①红枣干果经济林:适宜在地势平坦、土层较厚的梯田、垣、缓坡丘陵,红枣对土壤适宜性强,抗风沙,果可以加工成多种食品,也是良好的蜜源树种;核桃梯田营造模式:适宜于丘陵垣地、坡地,核桃是木本油料树种,既可发挥生态功能,又可惠民增收。
②新疆杨+沙棘混交防风固沙模式:适宜河漫滩、荒漠区、低山沟谷、低山丘陵区,新疆杨与沙棘具有耐瘠薄、抗盐碱、抗风沙、适应性强等特性,两者混交既可以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又可以增加林农收入。
③柠条+山杏灌木饲料林建设模式:适宜于黄土丘陵区,两者混交不但可以有效改善自然环境,减少水土流失,而且还可以缓解农牧矛盾,增加林农收入,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④白皮松+连翘水土保持模式:适宜于中低山、丘陵区,白皮松树姿优美,树皮奇特,配以连翘金黄色花,既可形成一定的景观效应,还具有经济效益。
⑤文冠果+豆科牧草复合经营能源林模式:适宜撂荒地、沙荒地,既可使荒地得到利用,又有经济效益。
3.2.3 平川区造林模式
主要以营造生态景观、生态廊道为主要目的,通过对道路、河流、村庄、矿区等进行绿化美化,在凸显生态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景观效益。主要造林模式有:①垂柳+紫穗槐河流护岸林建设模式:适宜河岸、干渠、水库,两者混交易成活,能起到护岸、改良土壤功效,同时垂柳树姿优美,具有一定的景观效应。
②新疆杨+油松道路绿化模式:适宜道路两侧,油松抗瘠薄、抗风,树干挺拔苍劲,四季常春,不畏风雪严寒,观赏性强。
③河北杨+云杉道路绿化模式:适宜乡村道路两侧,两者针阔混交,生长互无不利影响,与荒山绿化、农田林网相结合,可以形成较好的防护体系。
[1]李沁,郭福则.山西生态脆弱区林业生态建设[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4.
[2]环境保护部.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Z].环发[2008]92号.
S728.1
C
1005-4707(2015)03-015-02
10.3969/j.issn.1005-4707.2015.06.006
张慧娟(1986-),女,2009年山西农业大学毕业,现任山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助理工程师。
2015-04-25;
2015-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