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饲草产业发展概况及饲草料质量安全现状

2015-04-04陈玲玲毛培胜孙洪仁

饲料工业 2015年5期
关键词:饲草料饲草牧草

■ 陈玲玲 玉 柱 毛培胜 孙洪仁

(1.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系草业科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2.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赤峰024031)

饲草是饲料中最具发展潜力和关键的部分。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和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饲草饲料作为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产业和保障,对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养殖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战略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正在成为未来我国最终全面实现农产品总量供求平衡的一项关键内容。但饲草产品在生产、经营和使用等环节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饲草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主要就饲草的产业化发展进行探究,通过对其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我国现在对于饲草的种植以及饲草料质量安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1 我国饲草产业发展概况

1.1 我国饲草资源发展概况

我国饲草资源主要来源于天然草场、人工草地、林间草场、饲用作物、农作物秸秆以及农林副产品。天然草地是我国最重要的饲草资源,占地面积约3.94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2%,占世界草地面积的6%~8%,是我国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1],其中可利用草地3.31亿公顷。我国草地牧草资源种类繁多,其中禾本科牧草和豆科牧草最多,但目前我国草地资源未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与开发,其生产力很低。长期以来由于粗放经营,超载、过牧等不合理利用,草地普遍退化,有的严重沙化,生产力明显下降。我国人工草地面积约为1 600万公顷,仅占全国天然草地面积的4%左右[1],种植的牧草主要有苜蓿、沙打旺、老芒麦、披碱草、草木樨、羊草、黑麦草、象草、无芒雀麦、白三叶、红三叶等。在粮草轮作中种植的饲草作物有玉米、高粱、燕麦、大麦、蚕豆及饲用甜菜等。由于人工草地的牧草品质较好,产草量比天然草地高3~5倍或更高,因而在保障家畜饲草供给和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改善,对乳畜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长,传统的“秸秆+精料”的粗放型饲喂模式已难以为继,近年来频发的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更为草食畜牧业的传统饲养方式敲响了警钟。养殖业者和决策部门已经认识到牧草对于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自国内发生“三聚氰胺”事件以来,许多大型养殖企业,特别是奶牛养殖场开始注重用苜蓿饲喂奶牛,以提高奶产品产量和质量,从而拉动了苜蓿等主要草产品价格的快速回升,使我国人工草地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牧草产业逐步趋向回升的势头[2]。伴随着人工草场的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日益丰富的饲草资源也为农牧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饲料资源,从而为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

1.2 我国饲草生产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牧草产业逐渐兴起,己经初步形成了集种子繁育、牧草种植、产品加工、贮运和销售等各环节联接的产业链条。但牧草产业总体规模很小,远远满足不了草食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全国草产品加工企业300余家,其中年加工5万吨以上的有33家,实际生产加工量只有180多万吨,占设计生产能力的36%[2]。据国家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进口苜蓿总计75.56万吨,首次突破75万吨大关,同比增长70.89%。进口燕麦草总计4.28万吨,同比增长144.29%。随着进口燕麦草关税下调4%,2014年燕麦草进口量将大幅度增加[3-4]。2014年国内牧草市场总体形势不容乐观,苜蓿和燕麦草等优质牧草进口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国内苜蓿和燕麦草生产量虽然也逐年增加,但与目前大规模建设的牧场对牧草需求还是有很大差距。从这些数据可看出,目前,我国饲草需求旺盛,然而,作为畜牧养殖业、奶业的上游产业,饲草产业在我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3 我国商品草生产状况

目前,我国商品草企业已有233家,生产能力达213万吨。我国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草大约为400万吨,产品类型包括草捆、草颗粒、草块、草粉及裹包青贮;商品草生产的重要省份为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四川和甘肃;商品草种类包括羊草、紫花苜蓿、青贮玉米、黑麦草及燕麦、高丹草等。其中以天然草原植被进行直接收获加工的羊草占1/3,人工种植的优质苜蓿草产品占1/3,其余为青贮玉米及黑麦草。目前我国集约化饲养的高产优质奶牛约250万头,而市场流通的草产品仅100万吨左右,平均一头牛的牧草供应量每年仅400 kg,这个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并且这其中还不包括约500万头小规模饲养的奶牛用量;据估计,市场上流通的商品草应在500万吨以上,这样来看,我国目前的商品草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5]。

1.4 我国饲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4.1 天然草场退化严重,生产能力下降

天然草场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也是草原畜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畜牧业向舍饲、半舍饲方向发展的今天,人们开始追求绿色食品,草原畜牧业独具的绿色性和原始性,在人们需求中更表现出了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随着人口数量的猛增以及长期受干旱、风沙、盐碱、鼠虫害等自然灾害和超载过牧、滥挖乱建等气候和人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天然草场生态环境退化沙化,抗灾能力大大减弱,草地牧草生物产量降低,品质下降,优良牧草种类减少,草地利用性能和草原生产力不断下降,对草原生态造成极大危害,影响畜牧业的发展。目前全国90%的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原区沙漠化土地约占国土面积的3.86%[6],而且正以极高的速率迅速增长。

1.4.2 人工草场建植技术单调,产草量不高

近年来,虽然人工草场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人工草场面积不断增加,但在种植上技术单调、草种单一,中短寿命牧草占相当大的比例,利用年限短,牧草收获时期不适宜,收获方式不先进,收获机械缺乏,收割后不能及时加工转化贮藏,形成大面积草地得不到有效利用,大量饲草被浪费。另外,在人工草地建设上,基础建设不配套、后期管理不善,缺少必要的灌溉、施肥、疏耙等后期管理措施,导致草地生产力降低,综合生产能力不高,不能适应产业化发展需要[7]。

1.4.3 优质牧草品种短缺,草种和饲草产品缺口巨大

我国地域辽阔、饲草种源丰富。截止2013年,已审定登记饲草及草坪草品种462个,其中育成品种172个,地方品种52个,引进品种142个,野生栽培品种96个,涉及禾本科、豆科等14个科,89个属,168个种,其中禾本科和豆科两科420个品种,占90.9%。但是,从品种数量、品种性能方面看,与国际水平尚有较大距离。目前生产中推广应用的饲草品种大部分是直接从国外引进的,我国不少品种在审定登记后,在生产中并没有发挥作用[8]。我国牧草育种方法较为落后,优异牧草种质资源匮乏,良繁体系不健全,培育出的新品种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丰产性、饲用品质及抗胁迫能力方面,饲草育种工作还有待加强。

1.4.4 饲草产业化程度低

一个国家的畜产品人均消费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从长远的观点看,畜产品人均消费量的多少将会影响到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而影响畜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饲草、饲料资源的生产和供给[9]。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我国的饲草产业已取得了很大发展,饲草作为主要的、传统的能量饲料,其生产和供给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农牧民种植的苜蓿、青贮玉米等饲草绝大多数是自产自用,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的格局,加工转化率和商品率较低,饲草饲料种植与企业加工所需脱节,没有形成企业和农牧户之间的利益联接机制,农牧民对饲草饲料产品的使用积极性不高,种植牧草的范围较小,规模有限,所种的牧草大多用来饲养牲畜,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牧草产品加工产业,没有有效利用牧草的经济价值和商品化优势[10]。

1.4.5 饲草加工技术不高,商品化程度很低

发达国家的饲草商品化、规模化生产是由发达的机械化支撑的。我国在饲草加工技术方面,通过引进消化及自行研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而言,存在产量低、能耗高、质量标准低等问题[11,12]。目前使用比较普遍的收获、打捆等机械设备仍主要依赖进口。饲草深加工机械,例如叶蛋白加工设备、茎叶分离设备、颗粒饲料加工设备等国产化工作尚在起步阶段。总之,我国的饲草加工技术还十分落后,对饲草商品化、产业化发展形成制约。

1.5 我国饲草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5.1 加强饲草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新品种的培育

为了解决我国优质牧草较少,难以促进饲草产业化发展进程的问题,通过进行科学研究和经验总结,积极开展优质饲草料的开发和研发,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优质饲草种质资源,根据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培育出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生产优质牧草种子,在适合牧草生长的地区扩建牧草生产基地,满足各地对优质牧草种子的需求,保证饲草产业化发展的进程[13-14]。这方面的工作不能仅停留在收集保存种质材料上,而是应该制定长期的育种计划和发展规划,采用常规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将种质资源研究与新品种培育结合起来,并进一步结合良种繁殖和种子产业发展,建立良种基地,形成从育种到制种、供种的完整技术体系,加快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推广。

1.5.2 努力提高饲草加工技术,提高饲草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一方面要加快国内饲草产品生产加工设备的研制,另一方面要鼓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做好技术消化、吸收,逐步向国产化发展。通过引进和开发饲草加工设备和工艺技术,开发系列化的饲草产品,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同时也要尽快建立各类饲草产品及相关产业的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加强饲草产品的质量监管力度,使饲草生产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1.5.3 加强饲草产品规模化生产,实现产业化经营

在不断发展畜产品的过程中,要大力发展饲草料的产业化进程,提高饲草的规模化生产。首先要结合饲草产区的实际情况,研发发展饲草的新技术,同时鼓励部分饲草料加工企业扩大饲草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把饲草料的生产和畜产品的发展相结合,发展产业化的经营方式。其次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迅速发展产业化和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基地和大型牧草产品生产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加速企业集群集聚,培育壮大区域主导产业,研发出含有较高技术含量的饲草产品,提升质量和数量,为饲草料的产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15]。

2 我国饲草料质量安全现状

2.1 我国饲草料质量安全现状

饲草料的质量安全是保障畜禽产品安全的第一道关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畜产品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目前对饲草料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的关注度提高,近年来,工业饲料出现瘦肉精、苏丹红,奶类产品出现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添加物事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16]。由于饲草料产品中兽药残留、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标,造成中国畜禽产品出口受阻,使我国蒙受了巨大经济损失,饲草料质量安全问题成为最为突出的问题,制约了中国饲草饲料工业持续健康发展。虽然我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为提高饲草料产品质量、保证饲草料质量安全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做了很多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目前来看,饲草料产品在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上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这一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饲料质量安全仍然受到各种人为因素以及非人为因素的严重威胁。

2.2 我国饲草料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来全国饲草料和饲草料添加剂质量监督抽查以及各地在饲草料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发现的情况看,我国现阶段饲草料质量安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在饲料中添加不可用的违禁药品,不在规定范围内使用饲料添加剂和药物添加剂,在反刍动物饲料中添加和使用肉骨粉等动物性饲料,饲料卫生指标超标等[17]。

2.3 影响饲草料质量安全的因素

2.3.1 饲草原料中的风险

饲草原料是动物产品卫生质量安全的保证和前提。饲料原料按来源分类,主要有植物性原料、动物性原料和矿物性原料等。很多饲草原料本身含有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如钙、磷微量元素原料以及以矿物质为载体的原料。这部分原料含有砷、铅、氟、汞、镉等有毒有害物质[18]。植物性原料中含有生物碱、棉酚、有毒蛋白、皂苷、硝基化合物、氰化物等,或者有些转基因植物原料也存在着安全风险;动物性饲料中含有组氨、抗硫氨素、抗生素、肌胃糜烂素等,饲料中含有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将影响畜禽的生长与健康。根据近年来欧洲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发生的疯牛病和羊痒病,发现某些动物源饲料的不当使用也是造成饲料不安全的因素之一;矿物性饲料产品的重金属含量超标,会导致饲料产品的重金属含量超标,或遭二噁英和二噁英类多氯联苯污染,动物长期采食这些受污染的饲草料后,不仅诱发各种疾病,而且严重影响动物产品的卫生质量安全[19]。因此,应对原料严格把关,合理利用或适当处理有毒、有害物质,防止超标。

2.3.2 饲草产品中添加违禁物质

农业部于1998年公布了《关于严禁非法使用兽药的通知》,随后又发布了一些更具体的禁用药品品种的通知,强调严禁在饲料及饲料产品中添加未经农业部批准使用的兽药品种。2001年我国农业部公布了《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的第168号公告。该公告明确规定了在我国只有57种饲料药物添加剂的适用动物、最低用量、最高用量及停药期、注意事项和配伍禁忌等[20]。然而,一些饲料加工或畜禽养殖厂商受利益驱动不按规定执行,为牟取经济利益,人为在饲草产品生产过程中加入一些禁止添加的物质,如三聚氰胺、苏丹红、激素或类激素类药品、安眠镇定类药品、抗生素等,导致该类药物在畜禽产品中残留超标,这些物质残留在产品内,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会引起人类疾病的发生,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2.3.3 污染及霉变造成饲草安全问题

受饲料原料产地的地质化学条件或人类活动造成的“三废”污染以及农药、化肥大量使用的影响,饲草原料有时含有对生物有害的过量无机污染物,如铅、镉、汞等重金属元素及氟、砷和硒等非金属元素;有时也含有一些有机污染物,如N-亚硝基化合物、多环芳烃类化合物、二噁英、多氯联苯等化合物[21],这些污染物都具有富集、难分解、毒性强等特点,对饲料安全性和食品安全性威胁极大。此外,在饲草料及其原料在运输、贮存、加工及销售过程中,由于保管不善或贮存时间过长而引起饲草料变质,从而影响动物健康。

2.3.4 超量使用抗生素和微量元素

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和微量元素对预防动物的疾病、促进动物生长、增加畜产品质量和提高养殖业的效益等都能起到积极作用[22]。但长期超量使用,加大了饲料成本,而且使人畜致病菌的耐药性增强,同时由于大量使用药物导致药物残留,进而导致动物中毒,最后转移到人类食物链中,危害人类健康。

2.4 应对饲草料安全战略措施

2.4.1 加强草产品监管,加大执法力度

饲草料产业已成为国家新兴的产业,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饲草料产业的发展,加强指导和服务工作,严厉打击各种饲料违法造假案件,建立政府、企业和养殖环节互相监督的长效机制[23,24]。围绕饲料安全因素的监测,从生产、养殖、运输、营销到市场的各个环节,要加强监管,依法对饲料厂家、企业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样监督检测,不准生产有害产品,不准有害产品在市场上流通,对违法者要严厉处罚。

2.4.2 加强饲料安全法规建设,完善饲料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现行的饲料标准是参照国际标准加以制定的,而由于中外情况有差别,国外的一些标准并不一定完全适应我国[25]。因此,根据我国国情,尽快制定与之适应的法律、法规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应组织专家,并委托有关部门,对当前我国饲料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调研,也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吸取国外的经验教训,本着与国际接轨的准则,对我国现有的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和补充,建立我国的法律法规,作为我国提高饲草料品质生产的依据,为我国饲料工业走出国门提供法律和技术保障。

2.4.3 饲料厂加强法律意识、饲料安全意识,严格控制饲草料质量

饲草饲料加工厂是饲料生产的主体,各企业在生产饲草料时,要严格按饲草料卫生标准执行,严格控制有害药物和添加剂的使用,加强质量监督检测,绝对不能使用任何违禁药物,严把原料入库关,不符合安全饲料生产的原料禁止入厂;企业每批次产品必须检验,不合格产品严禁出厂;对违规产品加强处理力度;已查处的违规产品,必须完全处理,不得在市场上流通。对于含有天然有毒有害物质的原料,必须培育并推广相应的无毒或低毒品种,不断改进饲草原料的加工工艺以降低有害成分残留[26]。

2.4.4 推广和应用HACCP系统管理

为确保安全饲料的生产,国际上已采用HACCP管理系统,HACCP是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的简称,是国际上通行的食品和饲料生产加工安全管理体系。它是从原料到成品的质量保证系统,是从成品检验和大量抽样调查中走出来专为控制生产环节中潜在的危害。是一种控制危害的预防体系,而不是反应体系,具有预防性、系统性、事前性和强制性。HACCP是企业建立在良好操作规范和卫生标准基础上的食品安全自我控制的最有效手段之一[27-28]。通过实行HACCP管理体系,预防不合格的产品,有效解决我国饲草料卫生指标超标、滥用违禁药物和药物残留问题等。

3 小结

目前,我国的饲草产业已经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新时期发展饲草产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发展饲草产业,是促进现代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手段,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生物能源产业升级发展的有效选择。而饲草料的安全问题关系到畜产品与环境的安全,与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科研投入,组织有关部门协同攻关,生产出安全环保的优质饲草饲料,为我国饲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饲草料饲草牧草
饲草料供给对小型奶牛养殖户经济效益的影响
考虑饲草料质量的家庭牧场水土草畜平衡计算方法与应用
养兔牧草品种咋选择
三法喂牛可省粗饲料
藏北牧区圈窝饲草种植及应用前景
关于西藏饲草种植模式探讨——以拉萨市为例
国审牧草品种
——黔南扁穗雀麦
浅谈发展饲草料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奶牛饲喂青贮饲草的比较试验
牧草总在雨季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