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减压结合易罐治疗颈背肌筋膜炎临床观察
2015-04-04龙海萍
龙海萍,杨 丹
(1.贵阳中医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贵州 贵阳 550001;2.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针灸科,贵州 贵阳 550003)
笔者用针刺减压结合易罐治疗颈背肌筋膜炎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20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男26例,女34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30岁,平均46岁。治疗组男28例,女32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28岁,平均47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6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可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②多发于中年人,好发于两肩胛之间,尤以体力劳动者为多见;③颈背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④颈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背部肌肉僵硬,沿竖脊肌行走方向常可触到条索状的改变,背部功能活动大多正常。X线检查无阳性体征。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①针刺:患者俯卧位,在颈背部浅表链上凡是紧张、周围有扳机点及压痛的部位用拇指、食指捏紧,再用一次性牙科注射针(0.5mm×38mm)迅速浅刺3~5下。②易罐:患者俯卧位,医者站在床头,用双手的拇指、食指分别捏着易罐,同时从双侧的风池穴开始,沿着颈椎、胸椎棘突两旁拉罐。沿着颈、肩井穴、肩峰,由上至下拉罐4~8次。分别从1~7胸椎棘突开始,由中间向肩部拉罐4~8次。
对照组:①针刺:患者取俯卧位,针刺部位常规消毒。用30mm×40mm毫针自上而下沿膀胱经第1侧线、第2侧线及督脉透刺直至不痛处。②拔罐:沿膈俞以上之督脉及两侧膀胱经拔罐,留罐10min后取罐。
两组针刺、拔罐治疗均每日1次,1个月为一疗程。
3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痊愈:症状消失,活动自如,恢复正常工作,患处检查肌痉挛及条索状物明显减轻或消失,6个月内未复发。有效:主要症状及体征大部分缓,不影响日常生活,能进行一般工作,遇劳累或受凉后仍有不适。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无缓解或加重。
4 治疗结果
治疗组痊愈49例,有效11例,无效0例,痊愈率81.7%。对照组痊愈34例,有效26例,无效0例,痊愈率56.7%。两组愈显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5 讨 论
颈背肌筋膜炎属中医“痹证”范畴。《灵枢.经筋》谓:“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指出治疗经筋病应以疼痛部位、痛性结节或条索状物处作为针刺的部位。针刺减压治疗是根据经筋病理性改变和软组织张力改变而设计,主要针对局部压痛点、痛性结节或条索状物及肌紧张部位,牙科注射针的直径比常用的针灸针稍粗,锋利容易进针,疼痛轻,容易出现“抽搐”反应,使筋膜腔内压力减低,筋膜表面张力降低,从而达到松解粘连、减压减张的双重目的,同时可促进局部组织水肿的消退及无菌性炎症的吸收。易罐可随意吸附在颈项、四肢关节或皮肤皱褶处,通过牵拉、运动松解患部皮肤下的肌筋膜或经筋病灶,使肌筋膜产生生物学效应,使神经受到牵拉刺激,以降低末梢神经对致痛物质刺激的反应性,降低痛阈,缓解不同末梢神经张力过高或皮神经卡压,对肌筋膜激痛点所产生的疼痛有效[3]。
[1]刘冬梅.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腰肌筋膜炎临床对照研究[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9,8(5):344-345.
[2]析元培,何天骐,林道贤.血一神经屏障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88,6(4):242-245.
[3]钟士元,脊柱相关性疾病治疗学[M].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457-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