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示范区生态景观优化体系构建方法及其策略研究
2015-04-04宋党辉
宋党辉,弓 弼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风景园林艺术学院;2.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规划建设局,陕西 杨凌 712100)
杨凌示范区生态景观优化体系构建方法及其策略研究
宋党辉1,2,弓 弼1*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风景园林艺术学院;2.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规划建设局,陕西 杨凌 712100)
对国内外生态景观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在充分考虑杨凌示范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情况下,指出当前杨凌示范区生态景观规划和建设的不足。以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理论为基石,从绿地生态系统、生态绿色廊道和生态斑块优化体系三方面展开论述,涵盖绿地系统、河流水渠、交通路网、公园绿地、城市森林、城乡结合部和新农村建设等内容,探讨了杨凌示范区生态景观优化体系的构建方法,并提出了构建杨凌示范区生态景观优化体系的策略。
杨凌示范区;生态景观;优化体系构建
景观生态规划采用景观生态学方法进行生态景观规划与优化,自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生态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为基础的生态运动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城市绿地也由曾经的单个公园、绿道、装饰绿化等逐渐向着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生态性、全面性、多学科交叉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其中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和工业组织从1972年开始对国内长期存在的土地利用问题进行景观生态规划并使问题得到了解决[1]。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研究起步较晚,直到建国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之时才提出建设完整绿地系统的概念,理论则沿用苏联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方法。1958年12月,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大地园林化”的号召,这对我国今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的提出具有借鉴作用[2]。钱学森先生建议我国在绿地系统规划时,大中城市绿化面积应占城市面积的一半以上,绿地与建筑镶嵌融合,而不是在大量城区中点缀公园绿地等“山水城市”的思想[3]。进入21世纪,随着景观生态学、地理学、3S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普及,我国绿地系统规划进入了一个多元发展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从定性则逐渐向定量转变,由理论模仿逐渐转变为理论创新,由小区域庭院景观和公园人居景观逐渐向区域、市域或更大范围的大地景观生态规划转变。
杨凌示范区是关中经济产业体系连接东西部的重要节点和交通枢纽,目前示范区正经历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城区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建设中的一些弊端开始逐步显现,在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提倡的今天,生态先行、建设园林杨凌是科技杨凌、人才杨凌和富裕杨凌最终实现的环境保障,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可持续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1 杨凌示范区生态景观规划现状
1.1 杨凌示范区概况
杨凌示范区地处关中平原中西部,总面积135.08 km2,目前全区常住人口为20.12万人,东隔漆水河与武功县相望,西北与扶风县毗邻,南以渭河为界与周至县相邻,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具有春暖多风、夏热多雨、秋热凉爽而多连阴雨、冬寒干燥等明显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太阳辐射总量为114.3 kCal/cm2,年平均气温摄氏12.9℃,年平均降水660 mm左右,湿润指数0.64,空气质量优良等级天数多于320 d。土地资源以第四纪黄土为主,土壤深厚肥沃、耕性良好,属于优质宝贵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十分丰富,平均储量达到28.7亿m3,其中地表水占98.26%,约28.2亿m3,地下水资源占1.18%,约0.34亿m3;另外植物和生物资源种类也比较丰富。
1.2 生态景观规划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和政府的关注下,杨凌城区建设和城区绿化得到了长足发展,截止2012年,杨凌城区园林绿地总面积达到142.02 hm2,绿化率为27.73﹪,人均绿地面积21.1 m2,城区园林绿化现状以街道绿化最多,其次是高校、机关单位等单位附属绿地,公园、居住区绿地位列其后[4],从整体上看取得了较明显成效,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2.1 绿地生态系统规划体系未形成 杨凌示范区自建区以来,进行了多次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如《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总体规划(1997-2010)》、《杨凌示范区城乡规划(2009-2020)》等,但能彻底贯彻下来的规划方案较少,多数规划方案形成了“规划规划,随便画画”的恶性循环,规划多以传统的静态规划为主,较少考虑到动态和可持续的规划方法,形成了“理想丰满而现实骨感”的尴尬局面,同时也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
1.2.2 城区公园绿地斑块分布不均衡 城区公园总体数量较少,以渭惠路和陇海铁路线为界,南部目前有杨凌树木园、杨凌水运公园两个大型公园,分布比较合理,而北部老城区仅有面积较小的杨凌公园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五台山东西侧绿地,老城区人口密度大,交通拥堵,公园绿地面积小于平均每人10 m2。因此,杨凌示范区的公园绿地斑块分布极其不均衡,人口密度小的地区公园数量多且面积大,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却相反,随之造成了公园利用率分布不均,养护滞后等问题。
1.2.3 城郊生态景观规划重视仍不足 杨凌示范区相比于我国大、中城市来说,城市化水平较低,但是仍有许多城市郊区问题逐渐显现。如市区内部绿地系统缺少与郊区外的自然环境的有效渗透,城郊生态防护林与结合生产的林木综合利用水平较低,城区(包括城市建成区、城市郊区和农业用地)各类绿地之间在总体布局和内容上缺乏有效联系,无法最大程度上发挥其生态效应[5]。
1.2.4 流域城乡生态水系网络不完善 杨凌示范区的生态水系网络属于中、小尺度层次的流域水系景观。被称为“三河”的渭河、小湋河和漆水河由于近些年环境的恶化和工业污水的排放,河水污浊难闻,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周边植被多为人工绿化护坡和绿化带,植物群落缺乏。示范区的两条农业灌溉渠--渭惠渠和高干渠,市区内已进行渠顶封盖绿化。尽管目前杨凌示范区“三河两渠”生态环境在逐渐好转,但并没有形成覆盖全杨凌的水系生态网络,各个河道之间缺乏生态和景观联系。
1.2.5 村容村貌需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由于政府加大新农村建设工作,农村地区发展较快,崔西沟村等村庄发展了以农家乐为主的观光旅游产业,部分村庄主街道栽植柿树为行道树,秋季硕果累累十分喜人。但是仍有许多突出的问题,首先,道路在设计时缺乏考虑雨水和生活污水排水问题,易造成农村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其次,固体垃圾没有集中堆放点,随意填埋也造成许多污染;第三,村庄街道绿化树种较单调,村子院落多用混凝土铺面,浪费了宝贵的绿化空间。
1.2.6 乡土植物资源利用程度远不够 建成绿地对乡土植物资源利用不够,没有完全发挥出杨凌作为农业示范区的科技优势和植物资源优势,部分街道绿化的实践上出现了“追大求洋”现象,渭惠路原本种植着已经成型、遮阴效果极好的栾树,但令人惋惜的是两年前全部将其换成了缓苗期长、遮阴效果差的银杏大树。示范区除杨凌树木园的植物品种较多之外,其他公园的树种应用少,未发挥出应有的生态效益和美学效果,需要进一步加大乡土植物资源的利用程度。
2 杨凌生态景观优化体系的构建
2.1 绿地生态系统优化体系的构建
杨凌示范区绿地生态系统优化体系的构建,应根据当地市域空间布局特点和现有绿地分布的情况,合理规划布局各类绿地。在景观结构布局中,优先考虑保护和建设的格局应该是市域范围内较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块,并且能够作为物种生存和水源涵养所必须的自然栖息环境,这些斑块应有足够宽度和一定数目的廊道,用以保护水系和满足物种空间运动的需要,而在开发区或建成区里建设一些小的人工干扰少的斑块和廊道,可以保证景观的异质性。
重点进行杨凌示范区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建设,通过实施生物多样性战略,利用就地保护、异地保护和人工恢复等手段,使示范区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得到彻底保护,以丰富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环境,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利用,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循环发展。在具体的保护措施和对策方面,示范区政府应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完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展开相关科学研究并加强决策基础,适当建立具有代表新生态系统的保护区和动植物物种基因库、种子库,通过广泛的宣传作用,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社会关注度,促进生物文化保护,构建完整的杨凌示范区生态系统优化体系。
2.2 生态绿色廊道优化体系的构建
2.2.1 “三河两渠”生态绿廊体系 构建杨凌示范区“三河两渠”生态绿廊体系总体上应采取全局整体化、网络系统化、丰富多样化和综合生态设计的策略,根据城市发展和布局的特色,合理保护和开发水资源,构建资源分配合理和生态效益突出的水系空间,与道路、防护林等线性空间共同构建生态绿色廊道生态优化体系。
渭惠渠和高干渠在改造时应与城区雨洪排放系统相联系,加速雨水排放速度,缓解夏季暴雨对城区造成的内涝现象,应坚持河道水系的全局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使城区与乡村干渠形成统一整体,改进排涝和灌溉技术,消除干渠周边污染源,避免二次污染。
小湋河、漆水河和渭河在保证防洪安全度达到标准的情况下,恢复自然河流形态,选用粗放野生植被和低维护景观树种,增加生物多样性以恢复自然生态群落。对具有小型湿地景观特征的区域进行生态保护,以湿地生境为主体现生态原则,体现植物群落的自然演变特征与地带性特征,减少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6],发挥“城市之肺”的生态效益。
2.2.2 交通“绿网”生态绿廊体系 杨凌城区道路重点打造“四横四纵”生态绿廊干道,四横包括孟杨路、北干渠路、神农路和河堤路,四纵包括杨青路、杨凌大道、西农路和新桥路,主干道绿廊宽度不应小于10 m,并以速生和抗逆性强的阔叶树为主。城区其他次干道绿廊宽度不少于7 m,树种可适当兼顾观赏效果。为保证高速公路、陇海线铁路和京西高铁等封闭式交通干线的生态作用,其绿廊宽度应达到20 m以上,有条件的区域可以结合经济林木生产,宽度可增加至50 m以上,营造交通绿廊大动脉,形成“绿网”生态绿廊体系。
2.2.3 农田防护林生态绿廊体系 以大寨乡和五泉乡为主,在示范区的西北方结合小湋河和沟壑台地进行农田林网建设,形成揉谷-五泉-大寨-小湋河为一线的景观生态防护林带,既可降低常年风向西北风的风速,有利于当地粮食在正常年份增产和灾害年份保产,又可发展当地特有的经济林木和农业观光旅游等副业。一般来说,农田林网主林带间距大小为林网高度的20~30倍,副林带的间距是主林带间距的1.5~2.0倍,乡土树种是建设的首选。
2.3 生态斑块优化体系的构建
2.3.1 公园生态优化体系 尽快建立完善公园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如单位面积年养护成本、公园内绿地单位面积的景观用水量、单位面积上的物种数量、乡土植物所占比例、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相对周围的噪音水平、空气中负离子含量、空气中粉尘浓度等可以作为参考指标。
在公园水体的建设过程中,如果没有活水来源,应尽可能缩小水体面积,保持水体与周围土壤的接触和水的自然循环。公园水体较大时,水岸边多种植耐水湿的乡土树种;公园的水体较小时,应种植具有净化水体的水生植物,兼具观赏特性,必要时可以通过涌泉、跌水、假山等人为措施使水体流动,使水富有生气的同时改善水质,增加游人与水亲近的机会。
北方地区应尽量少用草坪,将一年生的装饰性草本花卉改用为多年生能自播繁衍的花卉。乔灌木的种植注重层次搭配,增强植物的群体生态效应,造成植物多层次对空间的充分利用。灌木和地被花卉进行搭配也是常见的绿化优化形式,如玉簪+爬行卫茅、美人蕉+葱兰、连翘+紫叶矮樱、红瑞木+锦带花、金叶过路黄+鸡爪槭等。
2.3.2 城市森林生态优化体系 杨凌示范区的森林资源较少,主要分布在丘陵沟壑地区,并且分布不均匀,森林斑块与城区廊道和斑块联系不紧密,斑块的形状简单,破碎化严重,不能发挥城市森林的整体效应。根据杨凌示范区的地域特色和发展情况,增加城市周边森林群落斑块的有效途径是建设杨凌示范区森林公园,森林公园从功能上既不同于风景名胜区,又与城市公园相区别,通常是选择风景较优美、面积较大的郊区林地改造而成,杨凌示范区大面积郊区林地较少,也可在合理规划后再建立森林公园,增加示范区周边森林群落斑块。
城市森林景观规划根据示范区形成的森林、河川、丘陵、沟壑、泉眼等自然地形地貌,依山造景、依景造势、尊重自然、高于自然,当植被景观不够丰富时,则采用造林更新手段进行改造,适当增加人工景观以弥补自然景观的不足,通过道路和水系廊道将杨凌示范区城市森林系统连成有机整体,提高森林稳定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发挥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
2.3.3 城乡结合部生态优化体系 斑块、廊道和基质异质空间的镶嵌性是城乡结合部最大的结构特征,亦是城乡生态系统一体化规划建设的重点。杨凌示范区相关部门应通过广泛调查、深入研究,做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规划和优化,将城乡结合部濒临消失的独特地域文化、民俗民风、建筑环境等要素进行整合、提炼、更新和保护。
树种规划是城乡生态系统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应注重景观树与抗污染树相结合、速生树与慢生树相结合、常绿树与落叶树相结合的原则。其中基调树种有:雪松(Cedrusdeodara)、油松(Pinustabulaeformis)、国槐(Sophorajaponica);骨干树种有:圆柏(Sabinachinensis)、云杉(Piceaasperata)、白皮松(Pinusbungeana)、柿树(Diospyroskaki)、楸树(Catalpabungei)、苦楝(Meliaazedarach)、栾树(Koelreuteriapaniculata)、垂柳(Salixbabylonica)、山茱萸(Macrocarpiumofficinale)、石榴(Punicagranatum)、木槿(Hibiscussyriacus);防护林树种有: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白榆(Ulmuspumila)、臭椿(Ailanthusaltissima)、构树(Broussonetiapapyrifera);立体绿化树种有:中国地锦(Parthenocissustricuspidata)、凌霄(Campsisgrandiflora)、紫藤(Wisteriasinensis)。
2.3.4 新农村环境生态优化体系 构建杨凌示范区新农村环境生态优化体系需要体现山水生态、循环经济和生态建筑的思想和理念。在不占用农村有限耕地的原则上,大力发展公共绿地、街道绿地和农家庭院绿化美化,将新农村地区绿地景观与村庄周边街道、河流廊道、防护林带和城区绿地斑块等相结合,构成有机统一、突出特色、节约土地、创造效益的园林绿地系统和环境优化体系。
公共绿地常布置在村庄中心或主要道路一侧,山坡和河滨结合防洪和水土保持需要进行大面积的绿化,其面积可根据村庄规模、人口、经济和用地条件及实际需求灵活布置。街道绿地应展现村庄风貌的区域,必须与村庄的街道环境、地域特色、人文气息相协调相适应,结合村庄景观及人文特点,形成“一村一树”、“一村一花”的特色。农家庭院根据实际情况适量增大绿化面积,植物设计需要考虑当地民俗和种植风水。此外,村委会、学校绿化也要做到适地适树,生态兼顾景观。
3 杨凌生态景观优化体系的构建策略
3.1 重视生态系统性,贯通周边大生态圈
杨凌示范区位于关中腹地,南望秦岭北有乔山,其生态效益的好坏从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关中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连通性,因此在示范区的景观优化体系构建方面,必须注重生态的系统性,将示范区生态系统体系发展纳入到关中乃至陕西地区的大地景观规划中,增强南北多样性生物向关中盆地的辐射与迁移[7],并借助“三河两渠”绿廊使生态大动脉得以贯通,使整个关中地区形成充满活力、生态稳定和景观丰富的关中大生态圈。
3.2 服务于城区发展,发挥整体生态功能
景观生态优化体系的建设与杨凌城区的发展相辅相成,其目的是更好服务于城区发展,而城区的合理发展也离不开景观生态优化体系的前瞻性和指导性规划,在进行示范区城市景观的布局优化时要把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放在首位,为实现预期的生态城市目标服务。每一个城市都处在一个完整的生态区域内并与区域生态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城市规划和发展必须遵循大地生态格局和生态网络规律,将城市有机规划镶嵌在大地生态格局和生态网络中,发挥整体生态功能。
3.3 既遵循因地制宜,又要突出区域特征
杨凌示范区植被建设要以地带性植被为主,重视乡土植物的推广和应用,发挥乡土树种的主导地位,营造陕西关中地域特色鲜明的稳定植物群落结构,植物应用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提高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廊道-斑块-基质的整体生态作用。对于当地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观尽可能保留,自然地貌通过景观设计优化以突显其地域特色,而人文景观则要对其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进行优化,保留传承性强、文化性丰富、当地居民认可度高的人文风土景观,使之在城市扩张的洪流中得以保留和传承。
3.4 结构功能人本化,安全与可达性并重
结构功能的人本化,就是在安排城市空间结构时注重其合理性,并合理规划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及绿化网点的布局,组织和谐一致的土地利用,取消功能混杂、相互干扰的布局,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使城市景观符合人体工程学和心理学基本要求,促进城市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安全性和可达性并重的景观优化体系,建造舒适性好的城市绿地,诱发人的创造精神和生产力,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达到预期的社会目标和生态目标。
[1] 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 赵纪军.对“大地园林化”的历史考察[J].中国园林,2010,26(10):56-60.
[3] 钱学森.园林艺术是我国创立的独特艺术部门[J].城市规划,1984,(1):23-25.
[4] 杨乐.杨凌生态园林城市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思想的探索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5] 牛萌.县城绿地系统规划相关问题的探讨[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6] 成玉宁,张祎,张亚伟,等.湿地公园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7] 魏松龄,弓弼,何红云.陕西关中平原林业生态体系构建方法及其策略探讨[J].陕西林业科技,2013(6):52-56,62.
Ecological Landscape Optim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Strategy and Methods
SONG Dang-hui1,2,GONG Bi1
(1.LandscapeArchitectureandArtCollege,NorthwestA&F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712100;2.PlanningandConstructionBureauofYanglingHi-techDemonstrationZoneofAgriculturalIndustry,Yangling,Shaanxi712100)
Based on the ecosystem landscape research review and the local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the problems with the ecosystem landscap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were pointed out.Greenland ecosystem,ecological corridor and ecological patch were elaborated under the umbrella of landscape ecology patch-corridor-matrix theory,covering green land system,river system,transportation system,parks,urban forest and rural construction.Ecological landscape system optim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strategy within Yangling demonstration zone were developed.
Yangling demonstration zone;ecological landscape;optimized system construction
2014-10-10 作者简介:宋党辉(1977-),男,陕西武功县人,在职硕士生,主要从事保障房管理、重大项目建设等工作。
S731.2
A 文章编号:1001-2117(2015)02-0081-05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