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盘针手法古今考

2015-04-04徐媛王超康婧青陈波郭义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手法腹部针灸

徐媛,王超,康婧青,陈波,郭义


·针法灸法·

盘针手法古今考

徐媛1,王超1,康婧青2,陈波1,郭义1

(1.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193;2.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天津 300162)

通过对历代针灸医籍及名家针刺手法论述中有关盘针手法的文献进行整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及著作,对盘针手法的定义及操作、作用、应用等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探究其精华,以期能促进盘针手法这种古老而卓有疗效的疗法传承,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针灸学;刺法;盘针手法;定义及操作

针刺手法自古以来就受到重视,是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针灸大成》中更有“夫用针之士,先要明其针法,次知形气所在,经络左右所起,血气所行,逆顺所会,补虚泻实之法,去邪安正之道,方能除疼痛于目前,疗疾病于指下也”的论述[1]。盘针手法作为针刺手法之一,也随着历史的沿革,在历代医家的实践中日臻完善[2],考察盘针手法历史,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其发展脉络,还可帮助我们正确分析盘针手法运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思路[3]。本文所论及著作年代先后顺序参考《中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清之后针灸医家排名顺序按其出生日期先后,如有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

1 清以前盘针手法考

1.1 定义及操作

“盘”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盘旋之意[4]。盘针手法首见于元代窦汉卿《针经指南·针言补泻手法》[5]:“补泻非必呼吸出内,而在乎手指何谓也。故动、摇、进、退、搓、盘、弹、捻、循、扪、摄、按、爪、切是也。”说明手指补泻的重要性,后人称“针刺手法十四法”渊源流传,其“盘者,如针腹部,于穴内轻盘摇而已”初论盘针手法的定义及操作。宋代《琼瑶神书》是一本以记录针灸手法为主的古籍,阐述各种针刺手法操作及其具体应用,其通篇对盘针手法较为重视,相关记载有29条[6],不但论述了盘法的操作,还将盘法分为大盘和小盘,各自介绍。在进行盘针手法操作时,先行伸提的方法使针刺得气,然后用盘法:“顺摇三者,加提三,将针向左右盘,加七摄,用气流行,搓搓再加三提七摄,此气行数度毕有准”[7]。大盘法是两穴合用,促使病邪外出的方法,小盘法则是在一个穴位上守气。明代徐凤《针灸大全·金针赋》[8]则明确提出:“肚腹盘旋,扣为穴闭。”进一步明确了盘法应用于肚腹部,但并未论及具体操作。明代董宿的《奇效良方》对盘针法有一个较为详细的操作论述,规定了盘法为刺腹部腧穴时用,先刺入穴二寸五分,退出一寸,只留一寸五分在内,然后对针进行盘旋。如果治疗脐部以上的病证,调整针尖向上,再刺入二分,行针刺补法,使气上行,如果治疗脐部以下的病证,将针退出二分。之后《针灸问对》[9]规定了盘针手法盘旋的次数及补泻方法:“如针腹部软肉去处。只用盘法。兼子午捣臼提按之诀。其盘法如循环之状。每次盘时。各须运转五次。左盘按针为补。右盘提针为写。”行盘法需先行子午捣臼之法,使针刺部位得气,盘时需运转5次,按针左盘为补,提针右盘为泻。

在清之前文献中,诸家由于师承不同,经验各异,虽然对盘针手法的定义及操作论述的内容较少,但各有特点,肯定了盘针手法用于针刺腹部腧穴,在针刺得气时操作,其要领是将针进行盘转运动。

1.2 盘针手法作用

《针经指南·针言补泻手法》:“补泻非必呼吸出内,而在乎手指何谓也。”将盘法归为手指补泻法,用于针刺补泻。《琼瑶神书》将其补泻定性为平补平泻法[6],如“又不知腹部盘盘针法,专行补泻,令人气血不散[2]。”说明琼瑶真人认为其不能归为补泻的任何一种,而应属于手法较轻,刺激量较小的平补平泻法,用于使气调顺。《奇效良方》[10]指法十四条、行针法、补泻法中并无有关盘法的论述,而是单独列为盘针法一篇:“且如要取上焦胞中之病,用针头迎向上,刺入二分,补之,使气攻上,若脐下有病,退出二分。”推测后面省略了“补之,使气攻下”。即如果治疗脐部以上的病证,调整针尖向上,再刺入二分,行补法,使气上行,如果治疗脐部以下的病证,将针退出二分,行补法,使气向下行,将盘针手法作为一种补法应用,用于补气。《针灸问对》:“左盘按针为补。右盘提针为写。故曰盘以和气。”认为盘法是一种补泻手法,用来和气,通过盘法补泻使人体阴阳气息达到平衡,即《内经》所说:“阴平阳秘”状态。明代高武《针灸聚英》收录了《针经指南》中对盘法的论述,认为盘法为手指补泻法。清代李守先《针灸易学·伤寒门》[11]中将盘法的泻法应用于伤寒中的下法:“针三阴交,入三分。男左女右,以针盘旋右转,六阴数毕……”用于治疗伤寒。可见历代医家对于盘针手法的作用没有一个统一的论断,认为其可补泻,可调顺气机,可单补,可和气,可下,根据不同的需要具有不同的作用。

1.3 应用

《针经指南》虽首载盘法,说明其应用在腹部腧穴,但是对于具体应用病症并未进一步记载。《琼瑶神书》中将盘针手法用于组成复式针刺手法的“苍龙摆尾法”、“赤凤摇头法”,并进一步说明其可用于治疗妇人带下病和月经不调、积聚、吐血、心痛、背痛、哮喘等病[7]。《针灸问对》将盘针手法应用于“苍龟探穴”、“赤凤迎源”、“龙虎交战”和“龙虎升腾”4种复式操作手法。由此看来盘法作为一种单式补泻手法,可以用于复式补泻手法的组成,亦是腹部病证及需用腹部腧穴调治的相关病证的方法。

2 清代以后盘针手法考

民国时期的针灸书籍主要以总结前人的经验及将针灸知识课本化为主,因此出现了一批针灸学方面的论著,如温主卿的《中国简明针灸治疗学》等;随着西方医学在中国的传播,以中西医汇通的澄江学派在针灸学著作方面进行了很大的突破,将针灸和解剖学、生理学等联系起来,并开始探索针灸原理的认识,如承淡安的《中国针灸治疗学》、曾天治的《科学针灸治疗学》等。遗憾的是很多书到现在只有仅存的几本,而且残破不全,使盘针手法的考证遇到了困难;并且鲜有涉及盘针手法的内容。当代针刺手法专家,老一代的有郑毓琳、陆瘦燕等,其后有郑魁山、张缙、陆寿康等,现将其针刺手法中盘针手法的相关内容考证如下。

2.1 盘针手法定义及操作

陆瘦燕先生[12]将针刺辅助手法概括为16法,其中对于盘法的定义和操作为:“盘法专在腹部使用,施术时待针入得气后将针身倾斜15°~45°,补法时向左顺时针盘转,泻法时向右逆时针盘转,如与提插动作结合,则左盘与插针相结合为补,右盘与提针相结合为泻,也可与捻转动作相结合,即左盘时左转,右盘时右转。”郑毓林、郑魁山先生[13]在参考前人盘针手法的基础上,通过自己长期临床实践,将“盘拨”二法发展为老驴拉磨法,由于操作时拇食二指握住针柄,围绕穴位缓慢的转圈,有似老驴拉磨的形象,故名。用于中脘、建里等腹部穴位,左手食指紧按针穴,右手持针将针进至地部(深处),将针提至天部(浅处),将针扳倒,使针倾斜约与皮肤成15°~45°,用拇食二指握固针柄,似拉(推)磨式的围绕穴位转圈,最多不超过6圈,使针孔开大,针下空虚,出针后不扪闭针孔,留针与否适病情而定。张缙先生在总结前人手法研究的基础上将针刺单式手法归为24式[14],认为:“盘法是将针刺入腹部腧穴得气后,按倒针柄,手持针尾,将针向一个方向盘转(每盘360°)的刺法。本法适用于腹部柔软处的腧穴。盘时用拇、示、中3指捏住针尾,以腕为轴进行左右盘针,盘时要扳倒针身,针体须弯,然后才能盘。向左或右盘,每盘3~5次,有时左右交替,进针的深度必须达25 mm以上,否则不能盘,盘针时必须掌握好分寸。并认为盘法是在腹部行针时唯一可以加强得气的手段。”陆寿康先生[15]系统总结了盘法的定义和操作,认为:“盘法是针刺得气后,在腹部穴位将针盘旋如环形状的手法。将针刺入腹部穴位得气后,先提至浅部,搬倒针体,医者用拇、食两指持针,向一个方向‘如循环之状’地盘旋针体,盘转一次为360°,反复施行,可行九阳数或者六阴数。”其著作中还论述了盘法配合提插补泻时的操作以及轻盘和重盘的操作。

2.2 盘针手法作用

陆瘦燕先生[16]将针刺手法系统分为毫针基本手法、辅助手法及补泻手法,其中盘法属于毫针辅助手法;针刺手法可分为候(催)气、行气、补泻3个方面。其中《灵枢·邪客》:“持针之道……左手执骨,右手循之……辅针导气,邪得淫泆,真气得居。”盘法作为针刺辅助手法既可行气又可补泻[17]。郑毓林、郑魁山先生的家传手法“老驴拉磨法”快进针,慢出针,开大针孔,出针后不按针孔,应属于泻法范畴。张缙先生亦认为盘针手法有调气补泻及加强针感的作用。陆寿康[15]认为其具有调气、诱导寒热感应、配合补泻的作用。

2.3 应用

陆瘦燕先生[16]将盘针手法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在其医案中有一例经前气郁痛经中,在曲骨穴施用盘法以和少腹之气;郑魁山先生[13]将由盘拨手法演变来的老驴拉磨法用于治疗食滞胃脘、腹部结块、症瘕积聚、脘腹胀痛等一切气滞血瘀的病症。张缙先生[18]将轻盘用于久病、虚证、体弱患者,重盘可用于初病、实证、体强以及针刺不易得气的患者。陆寿康先生认为盘针手法作为一种行针手法,具有多种作用,不应拘泥,应视病情需要配合使用。

3 讨论

盘针手法作为一种有效的针刺方法,由古到今不断地传承和改进,盘针手法用于腹部穴位,在针刺得气情况下实施操作,将针刺入穴位的适宜深度后,医者用右手拇食二指向一个方向“如循环之状”360°环形盘转针尾。每次盘针之时,各须运转九阳、六阴或少阳、少阴之数,左盘插针为补法,右盘提针为泻法。轻盘者,环形缓缓盘转,以患者感到针下出现柔和痠胀为度;重盘者,环形快速盘转或医者用拇中二指持针柄、食指置于针尾,轻轻加压缓缓盘转至患者有痠重而胀的针感,医者指下有紧滞感出现,提示手法成也。在操作过程中,右手持针要自然,弯曲度不宜太大,盘转针体速度均匀不可太急,一般也不可边盘边搓,以免表皮缠转针体,患者局部发生疼痛。如果皮肤缠针,针体当逆旋,医者可用其左手而辅之,将针刺穴位周围之皮肤撑展。出针之时,可将针体微微回转,待针下不再有紧滞的阻力感方可起针。一般留针30 min,每5 min施法一次[19]。因其应用于腹部腧穴,用于治疗需用腹部腧穴而调理的相关疾病,其作用及临床应用应视病情需要而定,不可泥古。

虽然盘针手法的研究获得历代针灸学者的重视,扩大了其作用及应用范围,但是目前尚存在不足之处,第一,对于针刺手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针刺基本手法的研究,如提插、捻转等,研究内容较狭窄,深入度不足,只涉及临床常用的简单手法,缺乏对盘针手法等特殊手法的关注;第二,研究内容主要为对盘针手法基础内容的探讨,基本都集中在模仿古代医家的盘针手法的操作层面,缺乏在此内容上的深入及改良,创新不足;第三,对针刺手法的理论探讨已经开始从实验研究到临床应用的转换,但是对于盘针手法缺乏现代研究支持,使盘针手法的临床应用极大受限。

了解盘针手法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将这种古老的针刺手法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因此笔者对其进行初步考证,以期和同道探讨,从而促进盘针手法的传承和应用。启示我们在进行古代盘针手法的研究中,应该进行全面的整理和分析,完整地保留古代医家学术思想的原貌,深入挖掘和体会古代盘针手法的精髓,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寻求创新点,发扬古代针法的优点和精华,并紧密结合现代针灸临床实际,对盘针手法进行定义及操作的规范化,增加其可操作性,这样才能更加广泛地为针灸工作者掌握和使用,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推广针灸技术[20]。

[1] 张缙.针灸大成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246.

[2] 李秀琼,沈祥峰.传统针灸补泻手法及其实质的研究近况[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3,10(9):14-20.

[3] 李晓.传统针刺手法的操作规律浅谈[J].针灸临床杂志,1995, 12(9):8-10.

[4] 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第3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216.

[5] 康锁彬.诠新针经指南[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23

[6] 黄子泰.针灸神书针刺手法规律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 8.

[7] 琼瑶真人撰,陆寿康点校.针灸神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9.

[8] 徐凤.针灸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2.

[9] 汪机.针灸问对[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9.

[10] 董宿.奇效良方[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947.

[11] 李守先.绘图针灸易学[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16.

[12] 陆瘦燕,朱汝功.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带教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86.

[13] 郑魁山.郑氏针灸全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95.

[14] 尚艳杰.张缙教授针刺单式手法精要[J].中国针灸,2010,30(10): 853-855.

[15] 陆寿康.中国针灸技术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08.

[16] 梁繁荣,杨洁.略论陆瘦燕针灸学术思想[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9):559-561.

[17] 吴绍德.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66.

[18] 邵水金.针刺手法图解手册[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87.

[19] 王健.盘针手法初探[J].北京中医,1988,7(6):37-38.

[20] 武玉和,李铁,洪杰,等.明代医家苍龟探穴针法对比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0):61-63.

Verification of Ancient and Modern Circling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s

XU Yuan1, WANG Chao1, KANG Jing-qing2, CHEN Bo1, GUO Yi1. 1.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perimental Acupuncture Research Center, Tianjin 300193,China; 2. Armed Police Logistics Institute Hospital, Tianjin 300162,China

By sorting out the literature on circling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in past dynasties’ acupuncture books and famous doctors’ treatises and selecting representative doctors and work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sorts out and analyzes the definition, performance, a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ircling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and explores its essenc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of circling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as old and very effective therapy and better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Acupuncture; Needling method; Circling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Definition and performance

R245.3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5.02.0173

2014-07-20

1005-0957(2015)02-0173-03

徐媛(1987 - ),女,2012级硕士生,Email: xuyuan_87@sina. com

郭义(1965 - ),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针刺手法研究,经穴的科学基础、刺络放血、针灸标准化,Email:guoyi_168@ 163.com

猜你喜欢

手法腹部针灸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Gardner综合征的腹部CT表现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