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苯酞氯化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对血清MDA水平和SOD活力的影响

2015-04-04刘运平曹妍王慧娟赵现刘冰阚敏辰李军涛

河北医药 2015年23期
关键词:丁苯达拉线粒体

刘运平 曹妍 王慧娟 赵现 刘冰 阚敏辰 李军涛

研究表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产生脑细胞损伤甚至死亡,是由于能量代谢障碍刺激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产生自由基反应,导致钙过量内流等一系列损伤级联反应引起的[1]。丙二醛(MDA)是脂质氧化的最终产物,可以影响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及线粒体内关键酶的活性[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以减少体内氧化自由基对细胞组织的损伤[3]。何建明等[4]研究发现,急性期脑梗死患者MDA水平逐渐升高,SOD水平明显降低,说明二者参与了急性期脑梗死血管损伤过程。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区域因ATP生成不足导致脑细胞功能障碍甚至死亡,同时线粒体具有调节钙浓度和该信号、自由基产生和清除、细胞凋亡的作用,因此维持线粒体功能及能量代谢是减少神经功能损伤的重要治疗途径[5]。本研究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应用丁苯酞氯化钠联合依达拉奉进行治疗,采用比色法观察患者血清中MDA水平和SOD活力,探讨上述药物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72 h内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160例,均符合“2010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6]相关标准,其中男104例,女56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2±13)岁;体重52~84 kg,平均体重(66±15)kg;病程1 ~74 h,平均病程(2.6 ±1.3)h;合并高血压54例,2型糖尿病30例,高脂血症28例;不良生活习惯:吸烟24例,饮酒16例;既往脑梗死病史22例;临床表现:肢体瘫痪46例,发作性头晕32例,发作性肢体无力26例,肢体麻木24例,语言障碍20例,共济失调12例;梗死部位:基底核40例、额叶35例、颞叶31例、枕叶28例、顶叶26例;梗死灶大小:中梗死57例,小梗死52例,腔隙性梗死51例。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丁苯酞组、依达拉奉组和联合组,每组40例。本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临床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4组性别比、平均年龄、体重、病程、合并疾病、既往脑梗死病史、临床表现、梗死部位和梗死灶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4组一般资料比较 n=40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检查确诊;②患者发病72 h以内;③患者意识清楚,能够配合检查和(或)治疗;④患者年龄<80岁;⑤符合“2010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相关诊断标准;⑥患者和(或)家属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②有出血倾向疾病患者;③颅内出血、感染、肿瘤患者;④昏迷患者;⑤精神疾患,如精神分裂症、痴呆等认知功能障碍者;⑥病窦综合征、冠脉综合征、严重心律失常患者;⑦对治疗药物过敏者;⑧存在沟通障碍的疾病,如先天性耳聋、失明等;⑨孕产妇。

1.3 方法 (1)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100 mg/d,口服;胞二磷胆碱1.0 g和奥扎格雷钠注射液80 mg,分别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溶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14 d。(2)丁苯酞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100 ml静脉滴注,2次/d,14 d为1个疗程。(3)依达拉奉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30 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连用14 d。(4)联合组:在丁苯酞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 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连用14 d。4组患者均常规应用调血脂药及神经营养药物,根据实际病情应用脱水剂、降压药。每天进行45 min的康复训练,均14 d为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入院1、7、14 d时MDA水平和SOD活性。4组患者均抽取静息状态下,清晨空腹周静脉血5 ml。仪器:15 ml锥形离心管,1.5 ml离心管,细胞刮脱棒,超声仪,台式离心机,恒温水槽,酶标板,酶标仪。

1.4.1 MDA水平检测:采用血清MDA浓度比色法定量检测试剂盒(上海杰美基因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血液室温静置30 min,至血液凝结,放入4℃微型台式离心机离心5 000 r/min,15 min,取上层黄色液体至1.5 ml离心管,即刻置于冰槽备用或放于-70℃冰箱保存。取10 μl进行蛋白定量测定,10个15 ml离心管,做好标记,移取缓冲液,加入抗干扰液、补充液,用枪头混匀,分别加入反应工作液,盖上盖子,上下倾倒数次混匀,放入60℃恒温水槽,孵育60 min,放入冰槽冷却 2 min,放入 4℃微型台式离心机离心,13 000 r/min,离心5 min,分别取 250 μl上清液至 96孔酶标板,放入酶标仪检测,根据说明书计算样品浓度。

1.4.2 SDO活力检测:采用GENMED SOD活性检测试剂盒(上海杰美基因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比色测定高度可溶性四唑盐在超氧化物阴离子还原作用下产生的水溶性加臜染料,定量分析黄嘌呤氧化物酶的还原效率,从而检测SOD水平。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组血清MDA水平比较 4组患者入院1 d时MD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7、14 d时丁苯酞组、依达拉奉组和联合组MD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入院7、14 d MDA水平明显低于丁苯酞组和依达拉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丁苯酞组入院7、14 d时MDA水平与依达拉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入院14 d时MDA水平与入院1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丁苯酞组、依达拉奉组和联合组治疗7、14 d时MDA水平明显低于入院1 d,入院14 d时明显低于入院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4组血清MDA水平比较n=40,nmol/ml,±s

表2 4组血清MDA水平比较n=40,nmol/ml,±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5;与丁苯酞组比较,#P <0.05;与依达拉奉组比较,△P <0.05;与入院1 d比较,☆P <0.05;与入院7 d比较,▲P <0.05

时间 对照组 丁苯酞组 依达拉奉组 联合组入院1 d 6.4 ±0.8 6.5 ±0.7 6.4 ±1.0 6.5 ±0.9入院7 d 6.0 ±0.5 5.3 ±0.4*☆ 5.2 ±0.5*☆ 4.5 ±0.4*#△☆入院 14 d 5.6 ±0.6☆ 4.6 ±0.5*☆▲ 4.5 ±0.4*☆▲ 3.8 ±0.7*#△☆▲

2.2 4组血清SOD活性比较 4组入院1 d时SOD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7、14 d时MOD活性丁苯酞组、依达拉奉组和联合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入院7、14 d时MOD活性显著高于丁苯酞组和依达拉奉组(P<0.05),而丁苯酞组和依达拉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入院7 d时MOD水平与入院1 d时比较显著降低(P<0.05),而入院14 d时恢复到入院1 d时的水平。丁苯酞组、依达拉奉组入院7 d时SOD活性与入院1 d相当(P>0.05),而联合组呈升高趋势(P<0.05)。入院14 d时丁苯酞组、依达拉奉组、联合组SOD水平显著高于入院1、7 d(P<0.05)。见表3。

表3 4组血清MDA水平比较n=40,U/ml,±s

表3 4组血清MDA水平比较n=40,U/ml,±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5;与丁苯酞组比较,#P <0.05;与依达拉奉组比较,△P <0.05;与入院1 d比较,☆P <0.05;与入院7 d比较,▲P <0.05

时间 对照组 丁苯酞组 依达拉奉组 联合组入院1 d 85±1284±13 82±14 84±11入院7 d 76±10☆ 84±11* 83±12* 95±14*#△☆入院 14 d 83±11▲ 90±11*☆▲ 91±13*☆▲ 102±13*#△☆▲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病情与能量障碍、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梗死周围去极化及炎症和程序性细胞凋亡有关,上述病理机制,相互重叠,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后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因此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应尽早保护缺血区域微血管的完整性、减少缺血性再灌注损伤,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微血管的新生,同时进行脑保护,应挽救缺血半暗带,保护神经元,尽可能的减小梗死面积[6]。保护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维持能量供应,增强半暗带区域细胞对缺氧条件的耐受力,可以保证脑细胞的存活。

研究表明,MDA和SOD参与了急性期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且二者呈负相关,同时发现MDA水平和SOD活性与梗死灶的面积有关[7]。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由于缺血缺氧,导致线粒体损伤,ATP产生减少,造成细胞功能障碍(神经信号传导障碍、营养神经功能障碍和修复、吞噬功能障碍),自由基产生增多,细胞膜发生损伤,同时细胞色素C释放导致Cospose激活,从而导致神经细胞凋亡。丁苯酞为消旋-3-正丁基苯酞,结构与天然的1-3-正丁基苯酞相同。研究表明:丁苯酞具有重构微循环和保护线粒体的双重作用,可以保护血管结构完整,恢复血管管径、增加缺血半暗带区域血流量,促进侧支循环开放,同时还能够提高线粒体酶的活性,维持线粒体膜的稳定性,保护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增加缺血半暗带和梗死区域血流灌注,维持能量代谢减少神经细胞凋亡[8,9]。Li等[10]研究发现,丁苯酞具有减少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活性氧的生成、细胞损伤和减轻细胞形态改变的作用。依达拉奉在体内以依达拉奉阴离子(多带有1个电子的负电荷)的形态存在,与脑缺血再灌注时缺血灶内产生的羟自由基等自由基发生反应。此间,依达拉奉将带有的1个电子提供给自由基一侧而达到清除自由基并使其无害的目的[11]。郑慧芬等[12]通过对3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发现,其可以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MDA水平,提高SOD活性,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缺损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发现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应用丁苯酞氯化钠联合依达拉奉进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血清SOD活性,降低MDA水平。

综上所述,丁苯酞氯化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显著降低血清MDA水平,提高SOD活性,对减少脑细胞损伤,维持脑细胞活性和正常功能,清除氧化自由基和有害物质有重要作用。

1 刘艳,罗祖名.脑缺血与内源性神经保护.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12:589-592.

2 傅敏,张陆弟,张锦程.高压氧对脑缺血再灌注致线粒体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12,19:292-296.

3 邵海荣.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检测的临床应用.中国乡村医药,2015,22:69.

4 何建明,李玉蓉,韦英秀,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自由基SOD、MDA的临床研究.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2295-2298.

5 徐仁伵,陶玉慧,吴裕臣.线粒体解偶联蛋白与脑梗死.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6,14:465-468.

6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146-153.

7 王侯喜,温林海.急性脑梗死中ET、CGRP、MDA和SOD测定及临床意义.陕西医学杂志,2009,38:848-849.

8 袁晓勇.丁苯酞的药理作用于药动学研究及临床评价.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5:6.

9 董高翔,冯亦璞.丁基苯酞对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线粒体ATPase,抗氧化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2,24:93-97.

10 Li L,Zhang B,Tao YQ,et al.DL-3-n-butylphthalide protects endothelial cells against oxidative/nitrosative stress,mitochondrial damage and subsequent cell death after 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 in vitro.Brain Research,2009,1290:91-101.

11 曾建.依达拉奉/环湖精超分子体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1.

12 郑慧芬,宗惠花,俞燕,等.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SOD、MDA水平的影响.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8-21.

猜你喜欢

丁苯达拉线粒体
线粒体自噬在纤维化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棘皮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线粒体自噬与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十天记录达拉维佳能EOS 5DS印度行摄
PCI 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给予依达拉奉的效果评价
一种过氧化物交联天然-丁苯绝缘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达沙替尼联合氟达拉滨对慢粒K562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
丁苯酞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线粒体靶向递药系统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