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视角下的大学思政教育探究
2015-04-03于翔
于翔
摘要:全球化与经济化的迅速传播促使着社会进行深入转变,推动着社会德育理念与实施手段的有效改革,其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问题,为此立足于德育视角下如何有效地加强当代大学思政教育项目,已成为目前我国各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本文从思想政治理念出发,分析与探索出几点有效推动思想教育工作落实的措施。
关键词:德育视角;大学思政教育;加强措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2-0059-02
社会进一步的进步与发展意味着思想道德的深入完善、文明水平的再次提升,而在人们日益关注与重视德育理念的同时,如何有效地加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现阶段国内各高校着重落实的教学任务之一,其也是影响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要素。因此我国高校应当积极建设大学思政教育的落实基地,努力联系每一思想政治教育环节,权衡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提高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的时效性、目的性与针对性。
一、创建健康和谐的思想政治教学课堂
首先,师生加强彼此联系,提倡德育融入生活。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应当有效地将现实生活融入到教学课堂当中,让全体师生能够了解、掌握、领略生活规律、真实道理,让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都能够体现统一、标准、规范化的道德要求,除此以外鼓励学生参加健康的校园项目或者活动,从而使他们在参加活动项目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养成较好的道德生活习惯。其次,师生相互沟通交流,加强德育对话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话语权以及主观能动性,从而让全体师生在学习交流与生活交谈的过程中能够对谈话对象敞开心扉,共同分享学习经历、生活经验。再者,师生进行角色对换,领略角色道德感受。国内各高校应当积极地鼓励全体师生进行角色对换的体会项目,感受对方在实际生活场景当中的体会、意见,从而促使师生能够在时代角度的约束下进行道德思想的适当转变、道德精神的正确树立。
二、加强多元化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思想应当是结合文化融合、文化选择、文化推广三方面工作,着重强调中华民族文化、先进企业文化、优秀道德文化的多元化融合方向,从而让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更加适应社会变化、顺应时代潮流。因此国内高校在加强多元化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时,不仅要始终坚持着传统的中华民族文化,而且还要积极提倡各具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与优秀道德文化,不仅要始终坚持三种文化的融合氛围与特质,而且还要着重关注先进企业文化与优秀道德文化在实际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当中能被理解、接受的可能性。从而使以上三种文化在互相结合、联系、碰触、选择的条件上把更多的先进企业文化与优秀道德文化融入至当代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把中华民族文化继承地更为完善。除此以外,高校还能够灵活运用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制度建设项目,使用行之有效的落实工具与手段,比如教学课堂、实践项目、学习过程、活动过程等,对学生进行持续性的道德理念熏陶工作,从而有效地为当代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认识、实现健康、和谐成长目标提供合适的校园环境,为改善与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质量与开展效果提供可循依据。
三、加大学生心理辅导的落实力度
根据现阶段国内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状况,国内各高校开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制定心理危机“三预”制度,换而言之其是关于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预示以及干预项目。首先,各高校应当在各界新生进校之后,对全校学生开展心理普查工作,制定学生心理档案库,尤其对心理存在问题或者思想观念出现偏差的学生进行适当地心理与思想辅导,必要时可以对其进行长期性的个别辅导项目。其次,高校还能够充分利用多姿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生活活动来激发学生参与各项目的积极性与热情,使学生能够更快、更有效地融入到大学新环境,逐渐调整自身的生活、学习心态,树立真确的思想观念与自信心,始终坚持积极向上、乐观健康、发愤图强的学习观念,从而有效为后续的大学生活打好坚实的心理基础。与此同时,大学思想政治教师还应当充分理解与掌握因材施教的精髓所在,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特质、接受能力以及实际心理状况,采用科学恰当的个别辅导方式,而且各班级的班主任以及辅导员应当积极地了解与掌握学生心理变化情况,认识每位学生的具体背景、学习情况、个体特点,尤其是心理变化现状,并且立足该了解实情的前提下有效地进行“对症下药”,给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给予实时、合理、有效的思想疏导与问题解决提议,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地寻找心理辅导教师的帮助与意见,从而进一步地加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效果。
四、提高学生实践的认识性
国内高校所开展的一系列社会实践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代学生提供了一条认识社会、了解民生、感受生活、领略人生的道路,通过一系列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项目,当代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与认识到自身与社会实际需求所存在的差距,能够更有效地认识到自身实际所存在的问题与劣势,从而有利于他们更正确、更客观地了解、认识、评价自身综合能力。而且学生能够通过社会实践项目深入地了解民生问题来明白自身的权责义务,了解国家发展形势来增强自身心理素质,了解生活热点来斟酌、解决自身实际的生活问题,从而有效地提升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实力与自信。除此以外,高校学生还能通过对国家稳定、社会发展、自身进步来把握自身思想观念、行为举止的不足,确定各社会项目人际交往的联系,唯有深入地认识自身,方能有效地衡量自身与别人之间的差距,方能有效地在了解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方能有效地寻找专属于自身的发展道路。
五、构建全面性的学生资助机制
国内各高校应当积极地构建全面覆盖的学生资助机制,始终遵循“增加财政投入、费用合理使用、政策制度清晰、全社会共参与、责任清晰明了”的根本落实原则,从而推动学生资助机制的贯切落实。首先,高校应当通过助学贷款的途径来有效地处理上学困难和学生的家庭经济问题,为学生上学解除后顾之忧。其次,高校能够利用减免学费、设立励志奖学金、贫困助学等项目来有效地制定与完善现代化学生资助机制,为学生提供可行性、有效性高的经济补助途径。再者,学校可以依据国家教育部门所制定的要求,在具体的事业费用当中提取一定数额经费作为校内奖学金、贫困补助费用、学费贷款风险规避费用等一系列校内学生资助项目的重要资金来源,给学校贯切落实学生资助工作作出重要的制度依据。最后,国内高校能够通过勤工助学的途径来处理经济条件比较困难的学生的基本生活问题,比如在校内开设适当的勤工俭学兼职岗位,让生活贫困的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通过自身的辛勤劳动来获得一定的生活报酬,如此一来既能够维护贫困学生的尊严与自信,又能够使他们通过自食其力而获取自身必要的经济费用。
六、促进校内社团的社会化发展
面对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局面,当代校园社团发展趋向必定会朝着社会化的方向转变。一方面,高校应当积极地拓宽当代大学生独立自主的发展渠道,为构建与成立健康积极性的社团提供有效的机会,并且还要主动地开拓校内各社团与社会加强联系的视野,不断推动社团融入社会、深入社会、联系社会,在最大限度上加强社团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交流,充分运用社会的物质信息资源,共同开展跨校际联谊活动,从而科学有效地促进当代高校社团的可持续性发展,充分打开社团的表现舞台,充实利用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校内各社团应当主动地和社会接洽,与时俱进,依据社会需求与发展情况适当地调整自身特点与发展方向,始终坚持“走出校园、走入社会”的发展原则,并且科学恰当地把自身的“力量”贡献给社会所需群体、所需项目,从而共同实现社团与社会双赢的发展目标。除此以外,国内大学生还应当积极地投身至社会实践项目上,通过实实在在地体验、真真切切地感悟来更好地认识与把握社会道德规范、社会法制制度、思想价值观念等,从而在树立自身正确“三观”的同时全面提升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素质素养能力、组织策划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领导管理能力等综合性能力。
七、制定学生成长长效机制
立足于德育视角下,当代高校要全面地落实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教学与时俱进的时代目标,就务必要牢牢坚持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多元结合、全面提升、服务学生、促进成长”的教学原则,始终使得学生成长状态与发展方向与社会未来发展需求相统一,始终坚持着学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项目的主体,始终坚持着融合当代先进教学手段与技术的现代化教学模式,从而让整个大学思政教育工作更为现代化、先进化、合适化。与此同时,高校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在最大限度上考虑学生的实际年龄、个性特点、心理状态、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务必要为当代大学生提供科学合适的自我评价、自我调整的时间与空间,此外还着重强调教育管理项目中的自律自强、互相监督、共同进步的准则,必要时还能够给予学生适当地身心辅导,从而为全面落实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实施环境、开展氛围。除此以外,国内各高校还应当重视学生成长变化倾向,能够通过先进的交流平台来了解与把握学生近期的心理变化与行为举动,在适当时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意见指导,为困惑的大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方向指导,从而让当代大学生能够在充满人文关怀的学习、生活氛围下健康和谐地成长,在组织参与一系列校内活动项目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的全面性发展。
总而言之,当代高校要全面加强大学思政教育力度,就务必要立足于德育视角下,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与学生实际情况,始终坚持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多元结合、全面提升、服务学生、促进成长”的教学原则,加强全校师生的沟通交流,创建健康和谐的教学课堂,适当地落实个别辅导项目,提高当代学生对实践的认识力度,促进校内社团的社会化发展,从而为全面落实德育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提高当代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提供有效地条件与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明富.对高校思政教育人本理念的探讨[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15).
[2]赵亮,赵妍.加强唯物史观教育,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目的[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10).
[3]赵金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四有”新人[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S1).
[4]何飞龙.需要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探索,2011,(10).
[5]林仁琅.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对辅导员工作创新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9).
[6]路长胜.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世纪桥, 2011,(15).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