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法治文化环境建设的内容
2015-04-03王晓萌
王晓萌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将依法治国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彰显了法治尊严。但人的发展及社会进步离不开环境的熏陶和教化,当前法治文化理论的研究已相对成熟,但对于法治文化环境却鲜有成果。本文将法治文化环境的内容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进行浅析,法治文化环境的形成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软环境要以硬环境为基础,软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互为前提,形成合力构成法治文化环境,并且潜移默化的作用于主体。
关键词:法治;环境;法治文化环境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3-0045-02
一、法治文化环境的内涵
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人的活动在改变着环境,使环境更加适用于自身的发展。在人与环境的关系方面,马克思的观点是:“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事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1]张耀灿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一书中对文化环境给出的定义是“文化环境是指由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观念形态支配下所构成的客观要素的总和。”[2]从法治文化角度理解,法治文化环境是承载法治文化要素并使这些文化要素相互作用并对全体社会成员产生一定影响的范围和系统。简单概括,法治文化环境就是在法治文化支配下环绕并影响每个个体的一切客观要素的总和,是相关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笔者将法治文化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进行浅析。
二、法治文化环境的硬环境
(一)人工环境
人工环境是人为活动所形成的物质环境,城市设施环境、校园设施环境等都属于人工环境。例如城市是人们在自然原生态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我们居住在城市中,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会被城市生活所影响着,同样也会被城市的法治文化环境所感染,人们在城市生活中感受法治的气息,潜移默化被法治环境所教化。公交处、出租车、地铁、火车等出行工具都是法治文化环境建设的载体,用法治宣传来取代交通工具上的广告宣传,利用四通八达的交通工具传播法治故事和法治观念,还有随处可见的环保标语如“城市管理个个参与,美好环境人人受益”、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箱的设置等都是提醒公民规范自己的行为,建筑设施上的违法小广告的张贴却是破坏城市的法治化有序化。井然有序的出行环境是保证生命财产安全的前提,宽广的林荫大道,醒目的路灯指示牌,合理的车道安排等细节都会提高驾驶的安全系数,让出行者潜移默化的规范自身的行为,体会到交通安全的严肃性并提高遵守法律法规的社会效益。
(二)自然环境
天然环境指的是非加工过的天然环境,天然环境也是法治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大气环境、水环境等都受到了严重污染,北京因为雾霾被称为“雾都”,旅游景区的环境污染,“垃圾围城”等都说明,我国环境保护领域依旧存在环境保护法律不健全、执法不当和公民环保意识薄弱等现象,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会让广大人民群众心生厌恶,质疑政府执法能力以及法律的权威性,阻碍法治文化环境有序健康的发展,这样的环境氛围不利于广大公民遵法守法,因此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也是建设法治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
三、法治文化环境的软环境
(一)制度环境
本文中制度环境是指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所形成的法治氛围,制度环境通过强制力能够对人的行为起到规范和制约的作用,树立人人遵守法律法规的环境,立法制度和司法制度等都会产生影响人的观念和行为的环境。建设法治文化环境,制度环境必然需要具有相当的优势。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的要求,全国人大便拟以立法形式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宪法日”培养的是公民对宪法的认同和忠诚,塑造了对宪法的敬仰和敬畏的制度环境,保证宪法在公民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在1950年《婚姻法》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一夫一妻,有纳妾行为将会受到法律的处罚,运用法律手段明确废除这类封建习俗,在制度环境的影响下,文明的婚姻观树立了起来,积极的制度环境能够有效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消极的制度环境使群众的法治观念偏离轨道,严重阻碍法治社会的发展,最终消解法治文化环境建设的社会效益。
(二)精神环境
本文中精神环境主要指的是法治精神环境,它是法治文化环境建设的核心,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内在推动力,决定一个国家法治社会的发展程度。法治精神环境是社会共同崇尚的法治理念、法治价值观以及法治信仰等要素所构成的综合环境,是社会和人全面进步的保障。具体说,法治精神环境具体指的是一种否定人治,强调监督制衡,强调民主、人权、自由、平等等价值取向的法治观念以及社会成员对法治的认知程度。良好的法治精神环境能够感染社会成员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人人遵纪守法就会给法治精神环境注入活力因子,产生辐射效应,并作用整个社会。例如“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对法治精神环境的破坏,图片展示的情景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红灯亮起部分行人在马路中间,两旁是车来车往,这往往是几个人发起,再有几个人“跟风”也紧随其后,自认为毫无违和感,但这种行为却是对法治精神环境的“污染”,消极的环境感染力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危害性极大,同时破坏了法治文化环境的有序化规范化。
(三)政治环境
本文中政治环境主要指对法治文化环境建设产生影的响政治现实状况。人民当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反映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地位,从而决定了法治文化环境建设的方向是为人们服务。在为人们服务时,党政机关及公职人员对于法治的行为和态度所形成的政治氛围与法治文化环境紧密联系,良好的政治环境能够为法治文化环境建设保驾护航。因为法律要依靠国家机关及公职人员的执行和维护,才能保证法律的实施效率和制度的运行效率。法律制度的构建和运行若想体现公平正义,就不能被各种名义下的权力所干扰,因此法律也是阻挡权力过分滥用的有效工具。政治环境是法治文化环境建设的主要参与者,两者相互影响作用不可分割,政治环境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对于法治的态度,所以政治环境的建设也是法治文化环境建设的一部分。
(四)经济环境
有序化、制度化的经济环境是法治文化环境建设的基础,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健康发展的经济环境也会刷新人们对于法治的认知和渴望,更有利于法治文化环境的塑造。本文经济环境主要指法治经济形成的社会氛围,伴随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法治经济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入。法治经济不仅指适合市场发展的法制规范,最重要的维度在于有限政府的建设,更加强调的是限制行政权力的不当干预、保护市场主体的权利、强调市场经济的民主性质。把“有形之手”的行为方式,全部纳入法治的框架,给不同利益群体公正的地位,才能建成更加有活力的经济环境。
(五)媒介环境
积极的媒介环境是提高社会效益的重要推动力,是创造法治文化环境的重要途径。大众的传播媒介主要分为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印刷媒介指书籍、报刊和杂志等,电子媒介是网络、电影和电视。这些传播媒介所传递的信息会形成一种社会舆论环境,这种舆论环境会对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规制传播媒介是法治文化环境的重要任务,媒介要素的价值导向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评价其社会效益的重要指标。消极颓废的观念宣传过多,舆论环境的恶性发展会对法治文化环境建设造成冲击。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传播媒介的形式多种多样,网络以及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兴起也让不法分子有利可谋,因此要加快规范网络行为,净化媒介环境。
依法治国是国家强大、人民幸福的根本所在。法治文化环境建设以依法治国理念为核心,基于环境的对人潜默化的作用来谈法治文化环境的内容。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法治文化对于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意义,因此法治文化环境对于人的感染和渗透也同样引起了关注。法治文化环境的建设影响法治社会的进步,对人的法治观念和行为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因此法治文化环境的研究还需深入透彻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李林,冯军.依法治国与法治文化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