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小学德育误区
2015-04-03苏素捷
苏素捷
德育是教育之根,但具体教育实施中还存在许多思想误区。德育从反思中跳出误区,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认识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和要求。
小学德育误区层次模式德育是教育之根,是学校一切工作之首。“加强德育工作”这句口号,自上到下,每年都在强调,可在不少学校,德育实效非常差,显得苍白无力。主要原因在于德育工作还存在诸多思想误区,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必须走出误区,对小学德育重新定位,才能创新思路和方法。
一、小学德育误区
(一)德育成为装点门面的软柿子
雨果说过,世界上高智商的人在两个地方最多,一个是大学,一个是监狱。此言旨在强调德育对于树人的重要性。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德育永远处于龙头老大的地位,这是育人的基本原则。但是在实际教育实践中,与教学工作“硬碰硬”相比,德育往往成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软柿子,成了装点门面的工程。这是对教育实质的认识误区。知识与品德是相辅相成、互为影响的。一个道德素养高的学生,能从自身找到努力学习的驱动力;同样,一个正在丰富自己知识的人,他的道德修养也会逐渐提高。反之,一个品德差的学生,他不仅不能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往往四处招惹是非。所以,抓好德育其实是从更本质的层面抓教学质量。
(二)德育在家、校中的受力点失衡
德育工作要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但三者在强调“一体”的同时,不能没有主次的区分。“三位一体”并不是“三者平分”。“养不教,父之过”,但是让家庭承担小学生的德育责任有许多先天不足。特别是独生子女居多的今天,四个祖辈、两个父辈共同守着一根独苗,不管是缘自于长辈的误导,还是客观环境所致,溺爱问题普遍存在,以致家庭德育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因此,学校是小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教师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责任人。在这一点上,广大教师别无选择,要承担起义不容辞责任。
(三)偏离学生年龄特点成为空洞教育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对大而不当的成人理论,缺乏认识基础。所以德育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所设置的内容、目标和要求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年龄和认识程度加以划分。但是,当前不少学校的德育工作往往偏离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晨会课上,老师或者学生代表,拿着一份现成的报纸或讲稿,毫无表情地照本宣科;在思品课上,师生一问一答,表面上热闹非凡,但教师犹如法官在审问学生,而学生却犹如犯人,对所问内容一团雾水而不知所云。
二、系统设置,分层教育
德育要取得实效,就应遵循德育自身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根据不同年龄段的认识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和要求。根据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培养总目标,在具体实施时要分层次设计。
第一层次,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提出“做一个诚实、守纪、热爱劳动的好孩子”,这是德育的第一个目标,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层次,对中年级学生,重点是学习目的性教育,要求他们努力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第三层次,对高年级学生,要侧重于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人生的志向,争取将来做一个“大有作为人”。
以上三个层次的目标设计,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分阶段实施,逐步提高,切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具体实施时,可根据不同的年级段,树立不同的学习“榜样”。“榜样”可以是古今中外的历史伟人,也可以是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更应该以本校本班的优秀学生为榜样。通过宣传“榜样”,学习“榜样”,使“榜样”成为学生做人的标准,行为的“尺子”。
三、围绕德育宗旨,构建德育模式
不同学校,因学校设施和学生类型各自不同,德育的具体实施可因条件不同而设计不同方案。笔者根据任教学校的实际条件,从七个不同纬度,构建出具体可行的德育模式,现分别简述如下:
(一)一个精神,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并以此为准绳,保证学校德育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实施。
(二)两个重点,即把爱国主义教育和学生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视为德育工作的重点。两个重点的教育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和认识程度划分不同的层次,各个年级都有不同的主题。
(三)三个转变,即由统一教育转变为分层教育,由空洞教育转变为实在教育,由封闭教育转变为开放教育。
(四)四个做起,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实施“四个做起”,即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当然具体实施时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不同年级可有不同内容。
(五)五条渠道,即“四线一面”,社会实践一条线,班主任一条线,少先队工作一条线,思想品德课、晨会课、班会课一条线,各学科的德育渗透一个面。特别是社会实践一条线,注重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在接受社会信息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目的“使儿童体会到在运用已有认知水平解决道德问题时产生的各种经验”
(六)“六好”常规,“六好”是指“扫好地、走好路、做好操、唱好歌、读好书、写好字”。各年级要根据学生自身水平,确定具体要求。总目标就是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促进养成教育。
(七)“七小”活动,要求学生做学习的“小能手”,做生活的“小主人”,做教师的“小助手”,做父母的“小帮手”,做文明的“小使者”,做宣传好人好事的“小记者”,做校园环境的“小卫士”。具体开展活动时,也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和认识程度划分不同的层次,分阶段进行。
德育实施中有误区并不可怕,意识到问题才有解决的可能。在教育德育面前,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不能缺位。德育要从年龄特征出发,让学生从小做起,从身边的人和事学起,学校德育工作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彭进清.妨碍学生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培养的德育误区与成因探析\[J\].长沙:湖南社会科学,2005,(6).
\[2\]刘彭芝.走出德育五误区.人民网\[EB/OL\].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