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树君:农机走出去要发挥比较优势

2015-04-03

山东农机化 2015年3期
关键词:农机农业

(本刊记者)

李树君:农机走出去要发挥比较优势

摘要:“中国农业走出去”在我国粮食经历了“十一连增”的背景下显得愈加迫切,而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全国农业工作会议透露出的信息,也将这一问题提升到了更重要的地位。中国农业走出去,农机也应走出去,而在中国农机走出去的同时,农机工业是否将迎来新的商机?中国农机工业走出国门后将又通过什么方式在国外站住脚跟?中国农机走出去能否改变世界农机工业的格局?近日,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学会(简称“CIGR”)继任主席、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树君针对上述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关键词:农机走出去比较优势

记者:中国农机走出去说了好多年了,但到目前为止,许多人觉得还仅仅是个口号,随着国家倡导“中国农业走出去”,对我国农机来说,是不是一个机遇?中国农机应该怎么走出去?

李树君:当然是机遇。我认为现代农业不仅仅指农产品种植,而是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全过程的解决方案,这才是真正的现代农业。就像国外的农场,几千亩的农场既种植玉米,也有养殖场,还有牛奶加工厂,玉米青贮用于养殖奶牛,奶牛的废弃物可以作为有机肥料,奶牛加工厂处理鲜奶,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是一个有机、环保的生态链。中国农机走出去已经喊了很多年了,从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的进出口数据看,农机出口每年都在上升。当然,从我国作为农机生产大国的地位来看,出口规模和质量还有很大的差距。今年国家提出从战略的高度,从全球一体化的高度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国内国外两种资源,这将对我国农机走出去带来很大的商机。因为我国农业走出去的地区大多是落后贫穷的国家,要取得效益,必然需要农机跟进,没有农机就谈不上规模种植,但那些国家大多没有农机生产企业。理想的模式是在国外有农业示范园,示范园里配备咱们的农机。

记者:这种方式可以理解为将示范农场作为农机走出去的一个桥头堡,但实际上中德在黑龙江也进行了示范农场的合作试验,从项目运行的5年来看,尽管从种植模式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并没有对他们在中国销售农机产品起到特别大的作用,最终克拉斯还是选择在中国建厂。是不是农机要真正走出去,必须在国外建厂?

李树君:我觉得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肯定还是要先从贸易和示范开始,但对农机产品来说,纯粹做贸易有个弊端,就是如何做好售后服务问题。农机产品不像一般消费品,卖完了就没事了,农机产品是个生产资料,由于使用环境不同及操作人的素质问题,会出现各种问题,如果没有售后服务,就会造成很多的负面影响。所以作为农机企业,首先还是要在出口国建立销售公司,把备件和服务搞上去。第二步是在当地建厂,但像非洲那些国家,由于经济比较落后,也很少农机生产厂家,当地的协作和配套能力较差,如果在当地建厂,就要以组装销售服务为主。当然,最好能够结合农业开发,有一个农场,可以把备件放在农场里,除了进行自身的农机维修服务外,还可以把农机销售做起来。

记者:就农机的科技含量而言,我国的农机与世界农机巨头像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等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种情况下农机走出去有什么优势?对我国的农机产业来说,有什么意义?

李树君:从整体来看,我们与国外农机巨头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这种情况下,出口欧美发达国家不太现实。但像非洲、东南亚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农机化水平很低,我们的农机产品在这些国家就具有了物美价廉的比较优势。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中低端产品严重过剩,高端产能严重不足的状况,转型升级成为必然,但转型升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这种情况下,将物美价廉的中低端产能产品输送到有需求的发展中国家,既可以满足输入国的生产需求,也能拉动我们农机产业的发展,是个两全其美的事情,因为在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农机科技水平比较高。

记者:通过出口中低端产品能解决高端产品的研发制造问题吗?

李树君:农业生产需求就是谁好买谁的,这不是什么错误的选择,但是由于我们农机工业起步较晚,基础较差,加上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在短时间内导致需求急速增长,使我们的研发制造跟不上市场的需求。2014年我国农机工业增幅出现了很大的下滑,除了市场饱和度的原因,还有就是市场对高端产品的需求量大了,而恰恰我们的高端农机没有跟上,全部控制在外国人手里。比如采棉机以及甘蔗收获机的研发,不是一年两年就能生产出质量可靠又高效的产品来的,越复杂、越大型的产品需要的研发时间越长,需要投放的资金越大,靠我们现在的人力和资金很难打赢这场仗,这也是为什么我强烈地呼吁我国的农机工业要走出去的原因,用毛泽东说的那句话,农村包围城市,先到需要我们产品的国家去,我们到非洲就好比欧美发达国家到我们这儿来一样,也有比较优势,等我们强大了再回来。

记者:从目前整个行业来看,有些技术完全靠我们自己研发在短时间内还是有很大困难的。近几年出现了中国一拖收购法国传动系企业和福田雷沃在欧洲建研发中心两条路子,您怎么看这种现象?您认为这两条路哪一条更好一些?

李树君:我们与国外的差距太大,完全靠我们自己研发来超越世界先进水平的确很难,根据企业自身的需求有目的地收购国外企业是个捷径,能够短时间内获得自身所需要的技术。但也面临一些风险,比如一次性投入较大、所收购企业自身的运营问题、中外企业文化的融合问题,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搞不好可能事与愿违。与直接收购国外企业相比,在国外建研发中心,实际上是一种智力投入,前期所需资金相比直接收购企业要少很多,但研发成果实现的时间也相对较长。换个角度说,收购一个企业解决的是眼前问题,而建立研发中心,更着眼于行业前沿技术,更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记者:中国农机院作为科技型企业,特别是作为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牵头单位,在农机走出去的问题上能发挥什么作用?

李树君:实际上这几年,中国农机院承担了国家许多的援外工程及国际投标项目。种植、节水、收获、农产品加工设备在东南亚、中亚、南美、非洲、东欧形成了示范性用户群,这些交流和项目的实施都为我国农机走出去、赢得海外市场做好了铺垫。比如,国家援非项目津巴布韦农业示范中心就是由中国农机院来做的,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我们将这个示范中心当成一个桥头堡,把整套的技术、全套的装备通过这个中心输送出去,不仅卖装备,还要帮着对方建立现代农业设施和农场,形成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一体化,是从田间到餐桌三位一体的,最终是要让非洲朋友吃到粮食,帮助他们解决饥饿问题。同时,将我们的这种模式通过津巴布韦辐射到整个非洲。非洲的市场很大,光靠中国农机院一家是不成的,需要依托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这样一个平台,真正地把我们农机企业生产的适合非洲的机械销售出去,从而让我们中国的农机占据非洲市场。

记者:您2014年9月份当选为CIGR继任主席,从今年1月1日起,您就将在这一组织内以继任主席、主席、前任主席的身份工作6年,而且是该组织的领导机构主席团四位成员之一,作为担任此职务的首位中国人,对中国农业工程意味着什么?您将在这期间为中国农业、中国农机走出去做哪些工作?

李树君:CIGR是全球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领域规模最大、学术地位最高的国际学术机构,每4年一次的世界大会被誉为本领域的“奥林匹克”,总共有98个成员国,其最高领导机构是主席团,由三位主席即前任主席、主席、继任主席及一位秘书长组成,下设常务理事会,一般由15人组成。理事会下设七个委员会,包括土壤与水、农业电器,农机化,农产品加工,农业信息化等。对于我来说,未来的6年,首先要为这个组织负责,这是第一要务。第二,就是要通过努力进一步扩大中国农业工程在国际上的影响力。1998年我第一次参加这个会议,当时900多参会者,只有两个中国人,其中一位还是爱尔兰籍华人。到现在发展到1000人的会议,中国人大概能占到150人左右,包括我们在组织中任职的人员也增加到近20位。我想在未来的6年中,能够让更多的中国优秀的学者和科学家加入到组织的队伍当中来,进一步增加我们的话语权,并通过这样一种学术平台,把更多的海外优秀人才引进来。另外,还可以利用这种资源,为中国农业走出去做一些工作。

(本刊记者)

猜你喜欢

农机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CHAME丞华农机展
春来好时节 农机备耕忙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CHAME 丞华农机展
CHAME丞华农机展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