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现代化农业模式
2015-04-03龙吉泽
■龙吉泽
德国的农业发展以中小家庭农场为主,90%农户经营饲养业及普通种植业,10%农户是种植葡萄、啤酒花、水果、蔬菜及烟草的专业户。畜牧业是德国大多数家庭农场重要的收入来源,农民年人均收入约合人民币31.5万元,农业从业人员约占总劳动力的4%,农户不足60万户,平均每个劳动力养活124人,80%以上的农产品能够自给。2015年德国有各种联合体1079个,各类合作社1万多个,设有“德国农民协会”,下设有300多个地区性的组织,90%以上的农民都隶属于该协会,协会向农民提供各种无偿服务,从提供信息到维护农民的权益等,无所不包。
1 农业职业化教育培训模式
德国高效率的农业生产,既得益于德国农业的高度集约化和机械化,更得益于其“双元制”农民培育体制下培养的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农业从业者。2010年的统计数据表明,69%的农业企业管理层都接受过职业教育,其中具有农业高等教育学历的占10%,具有职业进修教育学历的占59%,具有中等职业教育学历的占31%,持有专业资格证书或技师证书的人数达到了22%。
德国学校型农业职业教育可追溯到19世纪中后期的冬季农业学校。此类学校以中小型家庭农场主为培养对象,使其连续两个冬天避开农忙,进行全日制的农业知识学习,以官方考试作为毕业条件,但并没有学历或学位。这种冬季农业学校在德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于1935年统一正式称为农业职业学校。1885年,德国农业联合会效仿手工业“学徒制”的模式(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演变为校企合作的职业培训),致力于农业职业教育的建章立制。于1905年成立了“学徒事项特殊委员”,负责对培训企业资质的认可,并于1909年颁布了第一部农业考试条例。1934年,农业领域的职业教育被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雇佣农业工人为培养对象的雇农培训,实施主体为学制2年的农业职业学校;另一类是以经营农业企业的企业主为培养对象的农业学徒培训,实施主体为学制2年的农业学校。1936年,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农业职业学校的课程建设标准,并于1938年正式引入职业义务教育制,农业职业教育也归属其中。二战后,各联邦州自主制定农业学徒培训的规定。自1948年起,上述两类学校的学制由2年增加到了3年。德国农业教育体系包括农业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德国农业高等教育机构包括传统的研究型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研究型大学实施学科教育,培养高层次农业人才。应用技术大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农业领域,应用技术大学培养面向农业生产、管理、服务以及实践导向的应用型人才,接受农业职业教育(含晋升教育)并具有一定从业实践经验者,可在职或脱产就读相应文化补习教育,获得应用技术大学入学资格或相关专业高等教育入学资格,从而获得到应用技术大学或普通大学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2012学年冬季学期的统计数据表明,在研究型大学及应用技术大学学习农业方向的在校学生数总计达15881人。
1969年,德国颁布《联邦职教法》,统筹各领域基于岗位劳动的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主要以“双元制”模式进行,由职业学校和农业企业共同来完成,并按职业划分进行教育培训。农业领域(广义上的)里的中等职教也不例外,其分为14个培训职业:即农业服务专业人员、农民、渔民、牲畜养殖户、养马专业户、园艺师、猎户、林业农民、葡萄种植户、酿酒师、农业技术助理、奶制品技术员、奶制品实验员、园艺工人。此模式由职业学校授课及农业企业里的职业实践两部分组成。在企业实践部分,学习者以学徒身份在劳动岗位学习技能。教育过程以全德统一的《职业教育条例》为法律依据,确保了各州职业资格证书的等值和互认,以企业与培训生签署的《培训合同》为实施框架,确保培训双方义务的履行;在职校授课部分,以各州的教学大纲为准则进行课程规划及设置。覆盖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及职业进修教育阶段的“绿色证书”制度等级分明,保证了毕业生的质量。以培训职业“农民”为例,3年中等职业教育毕业后取得“农业专业工人”资格。步入职业进修教育阶段,结束一年制的高级农业学校或通过农业师傅考试,获得“农业师傅证书”,进而取得经营管理农场及招收学徒的资格,师傅的职业资格等同于学术教育的学士学位。此证书获得者通过深造2年制的高级农业学校课程,毕业后获得“农业企业管理师证书”和“农业技师证书”,此后如果能够通过附加考试,便可进入农业高等学校深造。德国农业领域职业晋升教育的目标是获得更高的职业资格(师傅、技术员等),通过师傅学校、技术员学校等专业学校完成,学员通过农业协会组织的师傅或技术员考试后获得师傅或技术员头衔。这类教育为5B级,属于国家教育分类的第三级教育,相当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范畴。
在德国,农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原则上不收学费。在德国职教体系内,国家和企业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责任明确,公共财政经费和社会经费相互补充。职业教育产生的费用由3部分组成:在培训企业(农场)里产生的费用;在培训企业外的培训机构产生的费用;在职业学校里产生的费用。这些费用将由培训方(培训企业)及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通过补助金的形式进行资助,对学生是免费的。“双元制”模式下的职教经费由企业与国家(联邦及州政府)共同承担,如果培训学校与培训企业形成协作关系的话,培训企业要承担约四分之三的费用,职业学校的费用由州政府承担,学校建设费用由地方政府和州政府共同负担。培训企业承担的费用包括支付给学习者(学徒)的报酬(例如东部德国支付给学习者的报酬为平均每月469欧元,西部德国为606欧元)、培训生的社会保险费及培训材料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年生均经费占人均GDP的40.9%。在农业领域的纯支出要明显低于其他领域。原因在于农业职业教育与实践结合紧密,学徒在接受职业教育过程中创造的产品收益与企业投入教育成本的差距相对较小。此外,接受职业晋升教育及高等教育者还可根据德国教育资助法相关规定申请助学金。
2 农场生产经营及管理模式
德国家庭农场高效的运营模式依托于其完整的农业教育体系,德国农民要取得土地经营权必须经过严格的教育。即便是私有土地,农场主的后代也要在拿到土地经营许可证后才能经营自家的农场,而这个过程需要至少3年的专职学习。以萨克森州的干得尔斯海姆农场为例,该农场饲养了400头奶牛,种植了超过200hm2的饲草,还有油菜、青贮玉米、冬小麦和甜菜等作物,如此大的农场,居然只有9个工作人员。养牛场拥有5台自动挤奶机器人,由于科学饲养,该农场每头奶牛年产奶量达到9t(中国平均每头奶牛年产奶量仅 5~6t)。
德国农场经营管理的另一特点就是发展高水平的“数字农业”——精准农业。在农场经营中首先是要获得数据,其次是要对数据进行对比、交换、分析。通过大数据和云技术的应用,一块田地的天气、土壤肥力、降水、温度湿度、地理位置等数据上传到云端,在云平台上进行处理,然后将处理好的数据发送到智能化的大型农业机械上,指挥它们进行精细作业。据德国机械和设备制造联合会的统计,2014年在农业技术方面的投入为54亿欧元。在2015年的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上,德国软件供应商SAP公司推出“数字农业”解决方案。该方案能在电脑上实时显示多种生产信息,如某块土地上种植何种作物、作物接受光照强度如何、土壤中水分和肥料分布情况,农民可据此优化生产,实现增产增收。拥有百年历史的德国农业机械制造商科乐收集团(CLAAS)与德国电信开展合作,借助“工业4.0”技术实现收割过程的全面自动化。他们利用传感器技术加强机器之间的交流,使用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作为交流通道,使用云技术保障数据安全,并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德国电信2年前推出了数字化奶牛养殖监控技术。农民购买温度计和传感器等设备在养殖场安装,这些设备可以监控奶牛何时受孕、何时产仔等信息,而且可以自动将监控信息以短信形式发送到养殖户的手机上。
现代德国农民的工作离不开电脑和网络的支持。他们每天早上查看当天天气信息、查询粮食市价和查收电子邮件。现在的大型农业机械都是由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导航系统控制。农民只需要切换到GPS导航模式,卫星数据便能让农业机械精确作业,误差可以控制在几厘米之内。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也让农民的工作更加高效便捷。柏林的一家名为“365FarmNet”的初创企业为小型农场主提供了一套包括种植、饲养和经营在内的全程服务软件。该软件可以提供详细的土地信息、种植和饲养规划、实时监控以及经营咨询等服务。而且通过该软件可以方便地与企业的合作伙伴取得联系,以便及时获取相应的服务帮助。
3 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监管及检测模式
德国的农机产品质量检测、认证已经形成以完善的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为基础,政府负责授权和监督。检测、认证机构具体操作,以企业产品及其质量管理体系为实施对象,企业对产品质量负责的高效、成熟的运行体系。其中检测中心、认证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以适当方式承担法规、标准的执法职能。成为农机产品技术进步、质量提高和农机安全生产的有效促进力量。
在德国,有的农机产品要分为强制性和自愿性检测认证两种。在德国,每一种农机产品的质量检测、认证与管理,都能找到相应的法律文件或行业规范性文件。德国法律文件规范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道路交通安全、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主要内容涉及农机制造企业、销售及售后产品安全质量问题的处理方式,以及政府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进行监控的规定等。德国农机质量检测、认证的技术性文件主要有三大类,即国家标准DIN、欧盟标准和ISO标准,其中以欧洲标准化委员会制订的标准为基准。参与检测单位和监管机构均为中立性质,对农机产品质量问题不承担任何责任。
德国目前对上公路的农机具必须进行强制检测,具体检测内容包括:生产使用安全、环境保护、交通安全、健康安全等方面。设备检测合格后,根据被检项目的特点来要求是否需要进行定期检测,其中机动性能必须要进行定期检测。其他农机检测均是自愿行为,若生产商有更好的办法能保证产品质量则无需进行第三方检测,同时农机检测机构对所有检测项目都要收费。德国政府只有授权、调控监管的职能,而不干预具体的认证工作。企业在指定的产品范围内自主选择认证机构。认证机构所承担的测试与认证业务完全根据社会所需和企业要求进行,农机产品质量责任问题最终由生产厂家自身负责。
由DLG(德国农业协会)整体负责的DLG农机检测中心是德国最大最权威的农机检测中心。检测中心位于法兰克福近郊,占地20hm2,从1960年就开始为农业机械与农用物资提供专业的质量安全、技术检测服务,现已成为欧洲最大的农业技术和农资检测机构,拥有世界最先进的拖拉机、收割机等全智能检测设备。DLG检测中心每年接受1100件各种农机产品的检测和认证,包括整机、零部配件和信息系统等。同时还为2200件农用物资提供检测服务,例如种子、化肥和农药等。DLG为非盈利的自由公共国际机构,在政治上与经济上独立于政府之外,收入主要来自服务收费和社会补助等,其检测证书在欧洲均被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