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数字医学新学科的创立与发展

2015-04-03张绍祥

世界复合医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第三军医大学分会院士

张绍祥

第三军医大学数字医学研究所,重庆 400038

*综 述*

我国数字医学新学科的创立与发展

张绍祥

第三军医大学数字医学研究所,重庆 400038

数字医学是人类社会进入数字化时代应运而生的新兴前沿交叉学科,近年来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有志于数字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的一批学者,在学习、借鉴国外最新理论和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在数字医学这片处女地上大胆开拓、辛勤耕耘。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创造了一个新学科创立的必要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数字医学的学术研究;每年组织一次全国性的学术年会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主办了中英文学术期刊作为学术园地;出版了学术专著作为理论和技术支撑;在数字医学的旗帜下带起了一支全国性的学术队伍。2011年5月21-23日,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在重庆第三军医大学举行,标志着我国数字医学新学科的正式诞生。未来几年,我国数字医学事业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具体体现在:一是数字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将会在国家层面受到进一步的重视;二是数字医学的临床应用研究将会很快在全国掀起热潮;三是数字医学的发展会催生新的学科群和新的医疗体制和机构的建立;四是数字化医院、数字化医疗卫生网络建设及远程诊疗将得到很快发展;五是数字医学的学术队伍和学术组织会快速发展。

数字医学;计算医学;3D打印;CT;MRI;图像;三维重建;学科

随着信息科学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数字化时代。纵观科学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往往最先应用于医学和军事领域。数字医学就是人类社会进入数字化时代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它是在现代医学和数字化高新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涵盖了医学、计算机科学、数学、信息学、电子学、机械工程学等多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凡是应用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阐明医学现象、探讨医学机理、揭示医学本质、解决医学问题、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属于数字医学的范畴。数字化人体是将人体结构和功能数字化,在计算机上建立的可视可控的人体结构与功能的数字化系统。它为数字医学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了基础平台。

美、英、日、德、法、韩等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优势,在数字医学领域抢占先机,目前高端的影像、手术导航等临床诊疗设备大多来自国外发达国家,临床技能模拟培训的高端产品也大多来自国外。除了数字化医疗设备的研发外,在数字医学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国外的发展也非常迅速。以数字医学的人体结构基础——数字化人体的研究为例,自1994年以来,以美国为主导,开展了人体模型、人体信息的数字化计划,相继有可视人计划(Visible Human Project, VHP)[1]、虚拟人计划(Virtual Human Project, VHP Ⅱ)。后来,美国科学家联盟(FAS)又将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及人类脑计划(Human Brain Project, HBP)等概括在一起,组成了庞大的数字人(The Digital Human)计划、虚拟生理人计划(Physiome Project)。德国的Voxel-Man研究计划投入巨大。在临床应用中,美国纽约大学复杂头部联体婴儿的成功分离就是数字医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的典型案例。由于需求牵引和已有了较好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应用的基础,发达国家纷纷给予立项资助[2],包括成立相应的学术组织,并开展了非常活跃的学术活动。

我国数字医学的发展虽然起步稍晚于国外发达国家,但近年来发展迅速,为数字医学作为一门新学科的诞生,创造了必备的研究基础和基本学术条件。

在2001年举行的第174次香山科学会议上,我国科学家首次研讨了“中国数字化虚拟人体的科技问题”。会后,数字医学的基础研究得到迅速开展。由第三军医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共同完成的“中国数字化人体数据集的建立”项目200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如今,由多学科专家参与的数字医学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研究以及以临床专家为主体的临床应用研究也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研究态势方兴未艾。近年,我国数字医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广泛开展了数字医学的研究工作

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第三军医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863项目的资助下,已构建了8个高精度的中国数字化人体数据集[3,4],在此基础上,经过数年艰苦细致的工作,已构建出了人体器官结构的分割数据集,目前正在进行多尺度多模态人体器官几何形态建模与矢量化、基于中国数字化人体的生物3D打印等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王成焘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中国力学虚拟人”项目的资助下,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使数字人研究由数字化可视人向数字化物理人迈进;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自动化所田捷等在医学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华中科技大学骆清铭等在国家863项目资助下,正在开展基于数字人体的生理组学研究;香港中文大学王平安等,在数字化人体器官结构的三维绘制、虚拟针灸和虚拟手术模型与系统等方面进行长时间的深入研究;山东大学刘树伟等建立了国人肝段数字化模型,对国人肝段的划分提出了新标准,并进行了脑沟的定量研究和小脑深部核团的可视化;厦门大学王博亮等进行虚拟眼研究,并将数字医学技术应用到全颅再造和脊柱畸形手术方案设计;南方医科大学秦建增将数字化引入中医领域,对皮肤色斑进行了数字化分析,并对中医的阴阳理论进行了计算机编码;戴尅戎院士等将数字医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到骨科的临床术前规划与术中导航,促进了骨科临床诊疗技术的新发展;复旦大学医学院的宋志坚等对高性能手术导航核心技术进行了研究及系统开发,并将之应用于临床;上海交通大学的谢叻等将数字化制造技术应用于人工假体的制造,并进行了数字医疗器械的开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樊瑜波等对口腔及骨的生物力学建模及矫形的数字化设计进行了研究;中国医科大学的翟效月等将数字化技术用于显微结构的研究,对小鼠肾小管进行了三维重建和测量,得到了一系列新的数据;香港理工大学张明等对足、踝的生物力学进行了研究,并将之应用于鞋的设计,部分研究成果成功转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11年10月,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沁平院士牵头,联合第三军医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共5家单位联合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可交互人体器官数字模型及虚拟手术研究”获得资助,在人体器官的多尺度多模态几何建模与矢量化、面向可交互人体器官数字模型和虚拟手术的物理与生理建模、手术虚拟仿真与手术评价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人体器官及手术现象的逼真表现与绘制理论和方法、虚拟手术支撑平台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模拟训练原型系统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

在临床应用研究方面:上海交通大学张天宇等将数字化技术用于内耳的三维重建和内耳外科手术设计并在实际手术中取得了更优的效果;解放军总医院董家鸿等进行了肝移植的数字医学研究,在此领域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南方医科大学方驰华等建立了肝胆胰外科手术模拟系统,应用于临床,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广州军区总医院尹庆水等、第三军医大学裴国献等都在数字骨科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应用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广州军区总院齐向东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整形美容手术,在该领域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西安交通大学刘军在影像诊断数字化的基础和临床应用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第三军医大学郭燕丽等,建立了经食道心脏超声模拟系统;等等。

此外,在教学研究方面,第三军医大学和山东易创公司合作,在中国数字化人体数据集基础上,开发了人体解剖学数字化教学系统,已有全国51所医学院校购买使用;解放军总医院尹岭等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了医学科学数据共享及数字医疗平台建设研究;李兰娟院士牵头,在科技部重大项目支持下,开展了数字化医疗卫生网络示范的研究;全国各地数字化医院建设和数字化医政管理正在快速推进。

上述工作,仅是国内数字医学研究与应用的部分例子,篇幅所限,不再一一枚举。

2 已经开展了多次全国性的数字医学专题学术交流活动

由中国解剖学会申请,经中国科协批准,由中国解剖学会和中国数字人研究联络组主办、第三军医大学和重庆市解剖学会承办的“全国首届数字医学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1月30日-12月3日在第三军医大学成功召开。会议由钟世镇院士、戴尅戎院士、张绍祥教授担任大会主席。钟世镇院士、王正国院士等来自全国80余个科研单位的208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71篇,会议学术交流十分踊跃。在本次会议上,经会议代表讨论通过,正式成立了“中国数字医学研究联络组”,同时召开了《数字医学》编委会,会后立即开展了有关工作。

经中国解剖学会推荐,由中国科协批准,“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3分会场——数字医学研讨会”于2008年9月17-19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协和河南省政府主办,分会场由中国解剖学会承办,由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教授担任名誉主席,时任学会副理事长的第三军医大学张绍祥教授担任本分会场主席,学会理事长李云庆教授、副理事长周长满教授、常务理事刘树伟教授均出席和主持会议,钟世镇院士作了题为“我国数字医学研究概况与进展”的主题报告。本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38篇,有来自北京、上海、重庆、广东、山东、陕西、江苏、浙江、四川、河南等省、市和地区的51位正式代表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并参加学术交流,其中有24人在会上做了口头报告。此次会议实为全国第二届数字医学学术研讨会。

由钟世镇院士、戴尅戎院士、王正国院士联名申请,经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推荐,经中国工程院批准于2008年11月7-10日在北京召开了第11次“工程前沿——数字医学研讨会”[5]。本次会议由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和第三军医大学承办。来自全国相关领域的高层专家共75人出席了会议,其中包括8位院士。会议就如何推动我国数字医学的发展,加快数字医学研究与应用的步伐,为我国医学科学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等进行了战略性研讨,这次会议在我国数字医学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性意义。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应尽快成立全国性的数字医学学术组织,以推动我国数字医学的进一步发展。会议决定,由钟世镇院士等6位院士以及傅征教授、张绍祥教授等8人代表与会专家,联名向中华医学会提出成立数字医学分会的申请。

2009年12月25-27日,由中国数字医学研究联络组主办,第三军医大学海军榆林教学基地承办的全国数字医学2009年学术研讨会在三亚成功召开。会议的具体会务工作由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市数字医学研究所承担。会议收到75篇论文,并以光盘的形式形成了电子版论文集。来自全国33个单位的92位专家参加了本次研讨会,5人作了大会报告,27人作了专题报告。在一天半会议中,学术交流内容丰富且广泛,学术气氛非常活跃。本次研讨会成功完成了三大任务:进行了数字医学研究的学术交流;将中国数字医学研究联络组延续为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筹备组;为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的成立做了学术准备和组织准备。

2011年5月21-23日,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在重庆第三军医大学举行,在成立大会之后,紧接着召开了学术年会,有来自12家教学、科研、医疗单位的13名专家教授围绕当前数字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前景,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发言。他们充分展示了我国数字医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医学的数字化研究与临床应用方面为我们数字医学研究工作者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学术年会上,南方医科大学钟世镇院士作了题为《数字医学研究进展》的主旨报告,他深情回顾了我国数字医学发展的历史,并信心满怀地指出了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美好未来,对年轻学者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全国学会成立以后,于2012、2013、2014年分别在广州、福州、广州召开了全国第二、三、四届学术年会。

2011年11月11-13日,由钟世镇院士、戴尅戎院士、邱贵兴院士为大会主席,裴国献教授担任执行主席的“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数字外科高层峰会”在西安举行,着眼于数字外科发展的外科学家就我国数字外科学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战略研讨。广州军区总医院尹庆水教授已组织召开了两届数字骨科学术研讨会,就数字化技术在骨科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此外,省市级的数字医学学术研讨会也举行了多次,对推动数字医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已经具有一支逐年壮大的理、工、医、信结合的多学科研究队伍

在我国数字医学早期研究工作开展的同时,由于需求的牵引,也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多学科知识结构和交叉学科研究能力的理、工、医、信等多学科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和研究团队。各地的数字医学研究机构纷纷成立,例如,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了数字医学研究院;浙江大学组建了数字医疗工程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成立了数字医学研究中心;第三军医大学成立了重庆市数字医学研究所和重庆市数字人体工程研究中心,数字医学研究所已正式列编;南方医科大学成立了数字医学研究室;温州大学医学院成立了数字医学研究所……各地的数字医学研究机构纷纷成立,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广东省已经率先成立了广东省数字医学学会,并已召开了两届数字医学学术会议。在重庆召开的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成立大会上,由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医学会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筹备组共同提名,经民主选举产生了64位全国委员,既有学术代表性,又有区域代表性。选举产生的23位常务委员均是各自研究领域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傅征教授、李兰娟院士、宋志坚教授、方驰华教授当选为副主任委员,张绍祥教授当选为主任委员,钟世镇院士、戴尅戎院士、王正国院士任名誉主任委员。分会成立以后,各省、市、自治区都积极开展了会员发展工作。继广东省率先成立数字医学学会之后,相继有重庆市、湖北省、云南省、江苏省、山东省已经成立了数字医学学会,还有更多的省市自治区正在积极筹备成立数字医学的学术组织。此外,骨科、妇产科、肝胆外科等学科专业纷纷筹划成立数字医学专业委员会,我国数字医学的学术队伍正在快速发展壮大。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按照中华医学会的章程和有关规定,于2014年11月在南京召开了换届选举大会,第二届委员会仍由64位委员组成,李兰娟院士、宋志坚教授、郭燕丽教授、刘军教授当选为副主任委员,方驰华教授当选为候任主任委员,张绍祥教授当选为主任委员,钟世镇院士、戴尅戎院士、王正国院士任名誉主任委员。

4 已经建立了学术交流园地

由国家卫生部主管、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主办,由傅征教授担任总编的《中国数字医学》杂志于2006年创刊,为国家科技核心期刊(国家科技统计源期刊)。数字医学分会成立以后,该杂志成为分会的专业学术期刊,由数字医学分会创办的国际学术期刊《Digital Medicine》于2015年初创刊。数字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内容的充实,将会使这两个国内、国际的学术园地越办越好。

综上所述,我国数字医学事业虽然起步稍晚,但发展迅速。虽然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尚处于初创时期,但已经显现出突飞猛进之势,并且许多工作是与国际同行齐头并进的。可喜的是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资助为标志,数字医学的研究,已成为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需求,并且前期的研究工作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数字医学研究和运用将会很快在全国掀起高潮。在我国数字医学早期研究工作开展的同时,由于需求的牵引,也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多学科知识结构和交叉学科研究能力的理、工、医、信等多学科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和研究团队,在数字医学分会这个学术平台的协作下,一个多学科联合攻关、多团队相互配合、多单位合作共赢的局面已经形成,共同推动我国现代医学向数字化方向快速发展。

经中华医学会、中国科协和国家民政部批准,于2011年5月21日正式成立了 “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这是我国医学界的一件盛事,标志着我国数字医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正式诞生。这是钟世镇院士、戴尅戎院士、王正国院士等老一辈医学科学家家近十年来带领国内有志于在数字医学领域辛勤耕耘的多学科科技工作者孜孜奋斗的结果。

数字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多学科融合形成的交叉学科,在知识结构、学科内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开拓范围、学术体系、发展规律等多个方面与其来源的各个老学科相比,都具有许多的不同点,一旦脱胎出来,更具有全新的发展方向和自身特点。纵观以往新学科的诞生,往往都是从多学科的交叉领域突破的。数字医学虽然仍是医学科学范畴,但它所包含的一系列技术、方法、知识、理论,在医学领域原有各学科中从未有过,有些还是完全改变传统概念、思路、体系、规律的革命性变化。比如,在数字化技术支撑下的手术导航技术、微创外科技术、个性化人工器官(关节、骨盆)技术、三维影像诊断技术等等都与原有的临床医学理论、技术操作、业务流程大不相同。当数字医学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原来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经验都很好的医生和护士,如果不接受和学习数字医学的新知识、新方法,面对数字化工作条件就会不知道怎样操作、怎样运行,就会成为一个落伍的医学工作者。

数字医学未来的发展,前景广阔。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传统医学正朝着以“精确化、个性化、微创化和远程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医学方向发展,因此,数字医学正在成为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数字医学正在掀起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热潮,它的快速发展,正从多个方面改变着现代医学的面貌,如外科手术导航、影像立体重建、人工器官的个性化制造、有创诊疗手段的虚拟仿真、3D打印技术的推广应用、远程医疗(包括远程手术)、数字化智能化医政管理的实现等等。

未来几年,我国数字医学事业乘着数字医学分会成立的东风,必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具体体现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数字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将会在国家层面受到进一步的重视。数字化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已经带来了医学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而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驱动之一仍然是数字化技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保障的需求与日俱增,我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医疗卫生需求很大。因此,充分应用数字化高新技术,提高临床诊断技术和治疗水平,保障人民健康,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需求。同时,目前高端医疗设备和数字化医疗系统基本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状况也亟待改变。因此,国家在数字医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方面加大投入,今后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优势,在此领域形成较强的国际核心竞争力,将会形成共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可交互人体器官数字模型及虚拟手术研究”获得资助,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二是数字医学的临床应用研究将会很快在全国掀起热潮。数字化技术在临床诊疗中的广泛应用,正在悄然改变着现代医学的面貌,著名外科学家黄志强教授曾预言“将来的外科医生可能不得不与机器人为伍”,预见了数字医学的重要性。数字医学在临床各个学科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与外科和手术相关学科关系更为直接。例如,外科复杂手术的术前规划,根据病人CT、MRI图像,进行病变部位的三维重建,在立体空间显示病变与周围器官结构的三维关系,制定手术方案;手术组术前进行模拟手术演练,熟悉手术流程,相互协调配合;在术中采用手术导航,实时指导手术进程;在数字技术支撑下的内窥镜检查和治疗、介入诊断和介入治疗;3D打印技术的发展,使个性化医疗成为现实;手术机器人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手术方式,由医生直接手术变为了间接手术,使手术操作更加精准;通过网络实施的远程手术使资深专家的技术优势在空间上得到大为拓展;在虚拟手术系统上进行外科医生的临床技能培训,可使培训工作更加规范、可控,避免损坏患者利益;用三维图像进行医患沟通,等等。临床的需求是数字医学研究的主要牵引,临床诊治中发现的问题是数字医学研究选题的重要源泉。

三是数字医学的发展会催生新的学科群和新的医疗机构体制的建立。在医学发展的历史中,医学与工程技术的结合就产生了生物医学工程学这一新的学科,现已成为医学门类的一级学科。随着这一学科的发展,又相应产生了医学影像学、放射物理学、临床医学工程等一批新的学科专业。这些新的学科专业的产生反过来又对医学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现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数字化信息技术等正日益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使得原有的学科布局、人才培养、机构设置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以适应数字医学发展的需要。医学科学技术、医学工程技术、医学数字技术的进一步结合、融合和研究力量的重组,不论是在医院、大学还是科研单位都已经势在必行。以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影像技术为例,从临床成像到影像诊断,影像的信息流和工作流已经超越了原来传统的影像科室,而出现了临床科室、各影像科室、医学工程、信息工程等科室和部门为了某一项影像学检查同时在同一个数字化技术平台上工作的情况,传统的工作流程和机构设置可能随之不得不做相应的改革了。

四是数字化医院、数字化医疗卫生网络建设及远程诊疗将得到很快发展。我国数字化医院的建设主要在部分大医院推行,并且发展很不平衡,建设目标各异,更无统一标准。在数字化医院建设的早期,这种现象是必然的。但下一步可能在面上要增加覆盖度,使更多的医院、更多的病人在数字化建设的推进中获益。数字化医疗卫生网络的建设在试点的基础上会加快推进,这会成为我国医疗卫生改革推进的重要标志之一。结合我国人口众多、医疗卫生资源分布极不平衡的实际情况,远程诊疗的推广和应用会是促进我国优质医疗资源效益最大化和快速提高广大欠发达地区和边远地区医疗卫生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

五是数字医学的学术队伍和学术组织会快速发展。由于数字医学事业发展的需要,全国学会成立以后,现已有6个省市成立了地方学会,其他省、市、自治区都在积极筹划成立各自地区的数字医学学术组织。除了纵向的学术组织外,在全国数字医学分会下,还会成立一系列的全国性的专业委员会,以便于小同行之间的更专业的学术交流。数字骨科、妇产科、肝胆胰外科、整形美容科等专业委员会都已经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有的以筹备组的形式已经开展了多次学术活动,有的已经进入到了最后的申报程序。

数字医学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是数字化高新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而诞生的一个新生事物,就像一棵破土而出的新苗,虽然生命力巨大,但它还较稚嫩,需要有志于这一事业的全体同道辛勤耕耘和细心浇灌,并为它提供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阳光和及时的雨露,在不久的将来,它才能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References)

[1] Spitzer V M, Ackerman M J, Scherzinger A L, et al.The visible human male: a technical report[J]. Am. Med. Inform. Assoc. 1996, 3: 118-130.

[2] Park J S, Chung M S, Hwang S B, et al. Visible Korean Human. Improved serially sectioned images of the entire body. IEEE Trans Med Imaging 24, 2005: 352-360.

[3] 张绍祥,刘正津,谭立文,等.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完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2, 24(10): 1231-1232.

[4] 原林, 唐雷, 黄文华, 等. 虚拟中国人男性一号(VCH—M1)数据集研究[J].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2003, 23(6): 520-523.

[5] 张绍祥, 傅征. 中国工程院《工程前沿 第11卷 数字医学的现状与未来》 [M]. 第1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

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信息

在2008年的第11次中国工程前沿——数字医学学术研讨会上,由钟世镇院士、戴尅戎院士、王正国院士、阮雪榆院士、俞梦孙院士、朱晓东院士、傅征教授、张绍祥教授等8人联名申报了成立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的建议书。经中华医学

会、中国科协和国家民政部审查和批准,于2011年4月25日批复准予成立中华医学数字医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Digital Medicine),并于2011年5月21日在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召开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

成立大会上,经民主选举产生了64位全国委员和23位常务委员,选举产生了主任委员(第三军医大学数字医学研究所所长张绍祥教授)和四位副主任委员(傅征教授、李兰娟院士、宋志坚教授、方驰华教授),并任命了分会的秘书长和办公室主任,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组织机构。

数字医学分会成立后,每年召开一次学术年会,每半年召开一次常委会。分会于2012年9月22- 23日在广州召开了第二届学术年会,于2013年11月8- 10日在福州召开了第三次学术年会,于2014年9月20- 22日在广州召开了第四次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数字化微创外科学术会议。每一次学术年会都是数字医学学术研究成果的一次全面检阅,也是数字医学学界各位专家、学者相互交流、互相启发的一个平台。

数字医学的学术组织在全国如同雨后春笋,不断蓬勃发展。广东省数字医学分学会于2011年成立,湖北省于2012年成立,重庆市于2013年成立了市级数字医学学会,云南省、江苏省和山东省分别于2014年成立了省级数字医学学会,另有浙江省、河南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正在积极筹备中。

数字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于2012年2月9日召开了成立大会及第一次学术会议,并每年举办一次学术会议。数字医学分会也在积极申报3个专业学组,分别是:临床数字骨科、数字妇产科、数字肝胆胰专业学组。已将申请书提交中华医学会,等待审批,目前3个学组以专业学组筹备组的名义积极工作。

数字医学分会成立后,最初将卫生部主办的《中国数字医学》杂志定为会刊,并于2011年12月出版了一期关于数字医学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的专刊。数字医学分会主办的国际学术期刊Digital Medicine获得了国际刊号,并已完成了第一期的稿源收集。这为数字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学术平台,为数字医学走向成熟学科迈进了一大步。

由数字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为主体编纂的数字医学专著《数字医学导论》已经完成编写,并已交科学出版社,即将正式出版发行。这是本学科领域第一本全面阐述数字医学理论的专著,为数字医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数字医学的教学提供了教学材料,是数字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数字医学分会正式成立后,也同期开始了分会网站的筹备工作,目前,官方网站http://csdm.org.cn/已经正式开通,正在努力建成数字医学专家学者信息交流的平台。

(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供稿)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medicine as a new discipline in China

Shao-Xiang Zhang
Institute of Digital Medicine, The Third Military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8

Digital medicine, a new interdiscipline emerging with the arrival of digital age,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 Taking advantages of the latest theories and advanced technologies abroad, a group of Chinese scholar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basic and clinical research of digital medicine, have been working as pioneers to explore in the fi eld of digital medicine, an intriguing virgin land. After decades of efforts, they have created the conditions for establishing a new discipline: scientifi c research on digital medicine has been carried out throughout China; academic conference is held nationally once a year for academic exchanges; academic journals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have been launched; academic monographs have been published as the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is discipline; and a professional team has been built nationwide and devote to the study of digital medicine. From May 21 to 23, 2011, the founding conference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Digital Medicine and the fi rst annual conference were held at the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in Chongqing, marking the birth of digital medicine as a new discipline in China. In the next few years, digital medicine in China will experience a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During this period, 1) research on the basic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digital medicine will be further valued at the national level; 2) research o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digital medicine will soon be on the rise across the country; 3)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medicine will create a new group of disciplines and give ris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medical systems and institutions; 4) rapid development will be seen in the building of digital hospital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medical and health network and in the remote diagnosis; 5) the professional teams or organizations in digital medicine will grow quickly.

Digital Medicine; Computing Medicine; 3D Print; CT; MRI; Imaging; 3D Reconstruction;Discipline

R311

A doi 10.11966/j.issn.2095-994X.2015.01.01.04

2015-02-25;

2015-03-20

张绍祥,教授,第三军医大学数字医学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研究方向:人体解剖学,电子信箱: zhangcvh@aliyun.com

引用格式:张绍祥.我国数字医学新学科的创立与发展[J].世界复合医学, 2015 , 1(1): 24-29.

猜你喜欢

第三军医大学分会院士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中国农学会农业信息分会
中勘协园林和景观设计分会
光明所系 幸福相托
——走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眼科专科医院
院士速递
分会风采
黑马会喜事不断上海、泉州地方分会,房地产行业分会成立
红内期疟疾疫苗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