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传染性脓疱病的诊断与防治
2015-04-03李伟力彭红梅
李伟力 彭红梅
(蓟县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天津301900)
羊传染性脓疱病的诊断与防治
李伟力 彭红梅
(蓟县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天津301900)
羊传染性脓疱病又叫做羊传染性脓疱性皮炎,以在口唇、皮肤和黏膜处形成丘疹、脓疱、溃疡以及结痂为特征,因此又称之为羊口疮。本病由口疮病毒引起,山羊和绵羊均易感,是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羔羊容易发病,人因为与病羊接触偶尔也会造成感染。本病遍布世界各地,对养殖业造成很大危害。
传染性脓疱病;诊断;防治
1 病的发生和传播
本病的病原体为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中的传染性脓疱病毒。此病毒的颗粒形态很特殊,为两极钝圆的段杆状。病毒在外界环境中具有相当强的抵抗力。干燥痂皮内的病毒在夏季阳光下暴晒30~60d后才会逐渐失去其传染性,此病毒在地面上经过秋、冬季节和在冰箱内保存几年之后依然具有传染性,被污染的养殖场其传染性也能保持相当长的时间。此病毒对高温敏感,在65℃条件下,2min内可将其灭活。一般的消毒药为火碱、石灰乳、草木灰等。
2 诊断要点
2.1 流行特点
绵羊和山羊对本病毒有非常强的易感性,各品种和性别的羊都可以感染,尤其以3~6月龄的羔羊、幼羊最具有易感性,且流行性强;成年羊的易感性差,发病也较少,一般散发存在。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春季比较多发。人也可以感染传染性脓疱病病毒,发病羊只为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接触受损的皮肤、黏膜而造成感染。病毒在外界的抵抗力非常强,如果一旦发病可造成连续数年的危害。
2.2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为4~7d,在临床上一般可分为唇型、蹄型和外阴型,混合感染的病例也很常见。
2.2.1 唇型本病在口唇部皮肤和黏膜上形成特征性病理变化,首先在口角、上唇或者鼻镜处出现散在的小红斑,逐渐形成丘疹和小结节,继续发展为水泡和脓疱,脓疱破溃后形成黄色或者棕色的疣状痂。若为良性经过时,病灶逐渐扩大、增厚、干燥,1~2周内痂皮脱落而愈合。严重感染时,病灶向颊面扩展,患部继续发生丘疹、水疱、脓疱、痂垢,并互相融合,形成大面积的污秽痂垢。痂垢下常见肉芽组织增生,造成口唇肿大外翻,呈桑葚状,采食受到影响,病羊日渐衰弱。如果继发坏死杆菌、化脓杆菌等,会引起组织化脓和坏死,导致病情恶化。个别羊只因继发肺炎而发生死亡。
2.2.2 蹄型 病羊肢蹄部位也可发生感染,一般在蹄叉、蹄冠和系部皮肤上会出现水泡、脓疱,发生破裂后逐渐形成溃疡,如果产生继发感染会造成化脓和坏死,造成羊只跛行,严重时卧地不起。病灶会在肺脏、肝脏以及乳房中发生转移,严重者衰竭而死。
2.2.3 外阴型外阴型病例比较少见。阴道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在肿胀的阴唇及周围皮肤上发生溃疡;乳房和乳头皮肤(多系病羔吮乳时传染)上发生脓疱、烂斑和痂垢;公羊则表现为阴囊鞘肿胀,出现脓疱和溃疡。
2.3 鉴别诊断
2.3.1 与绵羊痘的鉴别 绵羊痘以全身性发病为主,痘疹为圆形并突出于皮肤表面,中间凹陷呈脐状,界限明显。体温升高,全身有严重反应。
2.3.2 与坏死杆菌病的鉴别坏死杆菌的局部损伤主要症状为组织坏死,无水泡和脓疱,也没有疣状增生物。
2.3.3 与羊溃疡性皮炎的鉴别溃疡性皮炎侵害的主要是成年绵羊,以溃烂和组织破坏为病变特点,痂皮下没有桑葚样的肉芽组织。
3 防治
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是不要从疫区引进羊只、畜产品以及饲料,如果必须引进时,应隔离检疫2~3周,对羊只进行彻底清洗和进行多次消毒,防止皮肤、黏膜放生外伤,尤其是羔羊长牙阶段,口腔黏膜娇嫩,容易引起外伤,因此应避免饲喂带刺的饲草,不去有刺的草地上放牧。饲喂时加入适量的食盐,避免异食癖,减少口腔黏膜的损伤。本病的流行地区可通过接种疫苗控制本病,也可在严格隔离的条件下,采集当地自然发病羊只的痂皮回归易感羊制成活毒疫苗,对未发病羊的尾根部进行划痕接种,10d产生免疫力,保护期可维持1年。发生本病后,必须对羊舍和饲养管理用具进行彻底消毒。对于发病的羊只进行隔离治疗,可用水杨酸软膏将痂皮软化,除去痂皮后用0.1%高锰酸钾清洗创面,然后涂抹碘甘油或土霉素软膏。
[1]朱维正.新编兽医手册(修订版)[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
[2]阳德华,赵福琼,周思旋,等.羊传染性脓疱病的诊断与防治[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2,(3):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