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分析
2015-04-03卢云良周新会
卢云良,周新会
17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分析
卢云良,周新会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特点;治疗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basilar syndrome,TOBS)是一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是指以基底动脉顶端血管即2条大脑后动脉、2条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形成一个“干”字,该分布区的单侧或双侧≥2个部位发生的缺血性脑梗死。该综合征由Caplan[1]在1980年首先提出,主要为大脑后循环血流障碍,病变多累及丘脑、中脑、小脑、枕叶、颞叶内侧及丘脑下部等,因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易被误诊,致残率、死亡率高,预后较差,其发病率约占脑梗死的4.10%[2],其中以丘脑及中脑缺血最为常见。现将我院明确诊断的17例TOBS住院患者进行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2013年09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住院的TOBS患者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44~84岁,平均65岁;均在入院3 d内行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为TOBS急性期;既往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9例(52.94%),高脂血症10例(58.82%),糖尿病史6例(35.30%),脑血管病史7例(41.18%),冠心病史8例(47.06%),心房颤动5例(29.41%);长期吸烟史5例(29.41%),长期饮酒史4例(23.53%),均为男性。所有患者均为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头晕、眩晕、视物不清、恶心、呕吐11例,意识障碍8例,复视6例,瞳孔异常5例,肢体瘫痪6例,眼球运动障碍9例,单侧或双侧病理征10例,反应迟钝4例,共济失调5例,偏盲3例,构音障碍、吞咽困难3例,大脑脚性幻视、幻听4例,近记忆障碍6例,精神异常1例;并发症为颅内压升高12例,应激性溃疡7例,心律失常5例,中枢性高热5例,肺部感染6例,泌尿系感染5例,顽固性呃逆3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行头颅CT平扫,72 h内复查头颅MRI平扫,以显示DWI高信号及长T1、T2高信号为新发病灶判断标准。病灶以双侧丘脑、中脑、小脑、枕叶、颞叶内侧以及丘脑下部为多见。所有患者均为多发性脑梗死,其中有2处梗死灶5例,≥3处梗死灶12例。幕上及幕下均有病灶,均为2条大脑后动脉、2条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供血区的单侧或双侧≥2个部位发生的缺血性脑梗死。17例患者全部进行心电监护,吸氧,生命体征监测,各项常规检查、化验。经静脉溶栓(尿激酶)10例,未溶栓7例(溶栓时间窗已过或有禁忌证)。给予降纤(巴曲酶),抗凝(低分子肝素钙),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改善循环(舒血宁或长春西汀),抗自由基(依达拉奉),保护脑神经细胞(申捷、胞磷胆碱)及各种对症治疗。17例患者中,存活14例,死亡3例。3例溶栓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治愈出院。死亡3例,均为未溶栓者,死于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10例溶栓者中,出现牙龈出血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泌尿系出血1例,均经及时处理恢复正常。症状明显好转、生活部分自理8例,遗留严重残疾6例。
TOBS的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好发于65岁以上患者。病因多为心源性或动脉源性栓塞及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形成。危险因素有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疾患等,长期吸烟及酗酒、肥胖,亦可由动脉炎、动脉畸形、动脉瘤和血液动力学改变等引起。TOBS的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两部分:脑干首端梗死主要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意识障碍、注意力及行为异常等;大脑后动脉梗死主要表现为视觉障碍、运动及感觉障碍、记忆力减退等。由于有幕上(丘脑、颞叶、枕叶)幕下(中脑、小脑)同时受损表现,且时常同时出现≥2处病灶,故临床表现多样化。大脑后动脉的梗死较少见,主要因为大脑后动脉管径粗且直。TOBS的诊断主要是依据患者急性起病,发病初期头颅CT检查排除脑出血,大部分患者复查头颅MRI可清晰显示基底动脉供血区出现单侧或双侧中脑、丘脑、小脑、枕叶、颞叶等≥2处病灶即可诊断[3]。必要时征得家属同意可行MRA或DSA检查明确血管病变部位。
值得强调的是,TOBS的致残率、致死率高[4],尤其是合并高危因素的老年患者疗效差,因此治疗前要与家属进行沟通及病情告知。TOBS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与病因治疗。一般治疗包括:①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治呼吸衰竭:TOBS患者常有意识障碍、延髓麻痹、卧床时间长等特点,易导致呼吸道分泌物异常增多,舌后坠及肺通气及换气不足,严重者导致呼吸衰竭。故要积极防治,加强呼吸道护理,及时吸痰、吸氧,必要时放置口咽管或气管切开。如出现呼吸衰竭者结合血气分析,给予呼吸机等。②脱水降颅压:TOBS属于后循环病变,病灶均在后颅凹,水肿容易压迫延髓,形成脑疝,故适当脱水降颅压尤为重要。③积极防治并发症:常见有应激性溃疡、顽固性呃逆、脑心综合征、中枢性高热等,与植物神经紊乱有关。④其他治疗:脑细胞保护剂,清除自由基(依达拉奉、丁苯酞),活血化瘀,促醒,康复治疗等。
近些年来针对病因治疗上的新进展有以下几点[5]:①溶栓治疗:传统药物是尿激酶,较为理想的药物是组织纤维蛋白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type plasm inogen activator,rt-PA)。研究表明用rt-PA治疗基底动脉血栓,尤其是在发病6 h内经动脉内溶栓或发病3 h内经静脉溶栓,能明显改善发病后90 d的预后。②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抑制物阿昔单抗(abcixmab)新药的应用,在神经功能改善、血管再通方面是安全有效的。③血管内支架植入术。④血管搭桥手术。
TOBS预后不良,致残率、致死率高。预后与梗死部位、面积、侧枝循环建立快慢、血液状态与血流动力学、治疗时间窗等关系密切。早期准确诊断,及时采取有效的综合治疗,防治并发症的发生对TOBS预后非常重要[6]。有研究表明,在卒中单元治疗的预后明显优于综合病房和社区医院[7]。
[1]Caplan LR.“Top of the basilar”syndrome [J].Eurology,1980,30:72-75.
[2]姜彩霞,刘宝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与影像学特征分析 [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6,6:152-153.
[3]李晖,王志强,张惠英,等.基底动脉狭窄患者3.0TMR快速电影相位对比序列血流动力学变化研究 [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 2543-2546.
[4]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44-745.
[5]吴瑾,蒋安杰.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治疗新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29:6979-6981.
[6]仓霞,王军文,肖文.基层医院救治基底动脉尖综合征39例体会 [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69-70.
[7]王国军.卒中单元 [J].医学综述,2003,9:753-754.
(本文编辑:王晶)
R741;R741.04
A DOI 10.3870/sjsscj.2015.06.036
孟津县人民医院内科专家组 河南孟津471100
2015-02-06
卢云良 lyl730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