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靠农业科技推进粮食产业化快速发展

2015-04-03荣县农业科教站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5年5期
关键词:荣县种粮高产

□丁 超/荣县农业科教站

依靠农业科技推进粮食产业化快速发展

□丁 超/荣县农业科教站

荣县是典型的丘陵农业大县,面积1609km2,总人口69.2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15万人,全县常年生产粮食41.2万t,是全国产粮大县、生猪调出大县,四川省第二批扩权强县试点县、龙头企业集群发展试点县、农产品主产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县、“三农”工作先进县。

荣县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产业化发展,通过明确思路,上下联动、多措并举,以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升质量、创新模式为重点,粮食产业得到稳步发展。2014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7.27万hm2,实现粮食总产41.41万t,建成了以旭阳、望佳、双石、过水等15个乡镇为重点的100km超级稻(中稻+再生稻)长廊,以双石和正紫为中心建成了2个万亩高粱+再生高粱示范区,在鼎新、乐德、古文等建成菜/稻/菜、麦/玉/豆、玉米/辣椒/花生(马铃薯)粮经复合型万亩亿元示范区7个,发展种粮大户154户,种粮家庭农场28个,种粮专业合作社22个,种粮农业企业18个,粮食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正在逐步形成,粮食生产得到稳步发展,全国产粮大县地位得以巩固。

1 明确思路,确定发展方向

荣县严格按照中央提出的“确保谷物基本供给,口粮绝对安全”要求,确定了以“稳、攻、提、创”的思路作为荣县粮食生产发展方向。

1.1 稳定生产面积,面积是基础

采取坚决遏制耕地撂荒,加快撂荒地复耕,加快农村承包地流转,推广农户承包地代耕等多种方式确保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7.33万hm2以上。

1.2 主攻单位产量,产量是关键

以高产创建为载体,优化集成技术,提高单产,重点抓好7个万亩粮食高产示范片创建,大力推广旱育秧、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玉米地膜覆盖单株乳苗定向移栽、旱地新三熟高产高效栽培、马铃薯高产栽培、高粱及再生高粱高产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等技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

1.3 提升产品质量,质量是保障

通过引进优良品种、改善基地生产环境,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21个乡镇1.94万hm2耕地获得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认定;推广标准化生产、加大绿色防控和测土配方应用,严控高毒高残农药和有害物质投入,严厉打击危害粮食质量安全的违法行为,进一步提升粮食质量,确保粮食产品安全。

1.4 创新生产模式,模式是根本

一是将传统以稻谷、玉米、小麦、红苕种植为主变为以稻谷、玉米、高粱、马铃薯种植为主;二是改变传统耕地单一种植为发展粮经复合种植,以菜/稻/菜、麦/玉/豆、油菜/高粱/马铃薯、玉米/辣椒/马铃薯等模式,提高耕地产出率;三是改种植传统粮食品种为特色或菜粮兼用品种,如香米、菜玉米、紫土豆、紫红苕等,提升粮食价值;四是深挖秋粮,大力发展“两再四秋”产业,即再生稻、再生高粱、秋玉米、秋大豆、秋马铃薯、秋红苕,扩展粮食产量范围。

2.高度重视,保障粮食生产发展

2.1 强化区域规划

“十二五”初,荣县就对粮食产业发展进行了科学规划,根据各乡镇地理位置,气候变化,温湿度、光照情况,水土特征、农民种植习惯和水平等编制了荣县农牧业“十二五”规划和荣县标粮“十二五”规划,将全县分为3个片区,即东南粮食主产区,双石、望佳、鼎新粮菜果主产区,西北粮茶主产区;沿旭阳、望佳、双石、过水、度佳、正紫等乡镇发展中稻+再生稻;以双石、正紫为中心发展高梁+再生高粱;以西部边缘乡镇发展秋马铃薯等,科学规划了粮食生产发展区域。

2.2 强化政策引领

一是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成立了由荣县目督办、财政、审计、纪检、农牧、粮食等部门组成的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督查组,确保“四补贴一保险”相关强农惠农政策有效落实;二是鼓励农口部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政策、资金的扶持,并给予适当工作经费,最大限度用好用活国家扶持粮食生产政策;三是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粮食产业发展政策,如评选种粮能手,加大种粮大户奖励,政府买单对中稻+再生稻生产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机播、统一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的“六统一”生产经营模式。

2.3 强化组织保障

落实粮食产量和“两再四秋”发展任务,严格执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要求农口部门和各乡镇要将粮食生产纳入主要工作日程,制定相关制度,落实相关人员,安排相关工作经费,提供有效保障措施,建立包村包户联系制度,随时解决农民生产难题,确保粮食生产任务全面完成。

2.4 强化目标管理

荣县农牧业局将全县粮食生产、粮经复合发展、“两再四秋”等任务分解下达到了各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农业统计“三项工作六项制度”,建立粮食产量、生猪发展、农民收入3人负责制;安排了专项经费,将其纳入了年终目标管理,并与年度评先评优有机结合。

2.5 强化督查督办

荣县成立了以分管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目督办、财政、纪检、审计等部门参与的督查督办领导小组,对县上下达的目标任务进行督查督办,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问责,有效推动了荣县粮食生产发展。

3 多促并举,促进粮食生产发展

3.1 加强基础建设,提升能力促发展

根据区域规划,利用小井沟大中型水库项目建设的大好机会,加快各项水利工程建设,大力提升粮食生产蓄水供水能力;按照“田成方、土成形、渠相通、路相连、机能进、物能运、旱能灌、涝能排”要求,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基本口粮田、金土地、中低产田土改造等项目,夯实粮食生产能力。

3.2 加强项目争取,项目引领促发展

利用国家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大好机会,积极争取项目,加大项目实施和监管,每年争取到位“高标准农田建设”“1000亿斤粮食工程”“粮经复合型”“高产创建”等项目10多个,到位中央、省财政资金4000万元以上,市县财政投入1000万元以上,拉动民间社会资金投入8000万元以上,促进了粮食生产发展。

3.3 加强试验示范,以点带面促发展

2015年初,荣县启动了农业试验示范工程,农口部门及下属事业单位都建立了本单位的试验示范基地,各乡镇也建立了本乡镇的示范基地,由部门和乡镇单位负责人作为责任人,通过优良品种引进、高产栽培,标准化生产、品质提升、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形成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带动发展。

3.4 加强技术集成,科技支撑促发展

荣县农牧业局成立了各项目技术指导小组,开展“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和“双百”农牧业科技人员助农丰产增收活动,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与技术集成推广,近年来,菜/稻/菜轮作、麦/玉/豆、旱育秧及抛秧、水稻全程机械化、玉米地膜覆盖单株乳苗定向移栽、旱地新三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粱及再生高粱高产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等40多套“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六良”(良种,良法,良壤,良制,良灌,良机)技术进行了集成与推广,获得科技成果10多项,科技贡献率大幅提升。

3.5 加强良种推广,提升品质促发展

良种是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基础,根据荣县气候及土壤情况,积极引进高产、质优、抗病力强、市场需求高的优良品种进行示范推广,如引进德香4103、川优6203、Q优108、泸糯8号、国窑红1号、甜糯玉米、紫色玉米、费乌瑞它马铃薯等优良品种60余个,既提高了粮食产量,又提升了品质,增加了单位效益,大大增强了农民种植积极性。

3.6 加强安全监管,保障质量促发展

一是抓好以种子、农药、肥料为核心的投入品质量监管和植物疫病防控,和以杜绝重大疫情发生为重点的农牧业生产安全监管;二是加强粮食产品抽检和产地产品检测,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绩效考核管理办法,严格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以“综合施策保生态”为主题,全面树立农业环保安全意识,全面推广配方施肥、绿色防控,大力发展“畜-沼-粮”循环农业,强化农业生态环境安全。

3.7 加强机械推广,机艺融合促发展

一是认真贯彻执行好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及专合社购机要求;二是抓好以水稻全程机械化试点为重点的示范区,引导农民主动选购农业机械用于粮食生产;三是加强部门协调,围绕农机的应用,研究集成配套的农牧业技术,为农机作业提供品种、技术和条件支撑,加大农机农艺融合力度,减少劳动投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粮食生产发展。

3.8 加强主体培育,创新模式促发展

严格落实种粮大户奖励政策,培养种粮大户154户,发展规模种粮面积近万亩;出台了《荣县家庭农场认证登记管理办法》《荣县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和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系列扶持政策,鼓励种粮大户申报认证登记了家庭农场28户、首批174名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培育了种粮专业合作社22户,种粮企业18户,将154户种粮大户联合起来成立了荣县益农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按照“六统一”生产经营模式,带动2000多户农户发展粮食生产;特别是依靠四川大农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引进优良品种,发展菜粮兼用食品和紫色食品,推广订单生产,按高于市场保护价收购农户粮食,走“公司+基地+联合社+种粮大户”的产业化道路。2014年,该公司以1.5元/kg的保护价格全部收购订单中稻1.8万t,以1.7元/kg的保护价格全部收购订单再生稻6000t,以平均2.1元/kg(保护价格1.8元/kg)的价格全部收购订单高粱+再生高粱4000t,公司将逐步加大订单收购面积和范围,带动荣县粮食生产发展。

猜你喜欢

荣县种粮高产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荣县:严惩欠薪违法行为 欠薪企业列入“黑名单”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画画就如种粮
秋茬蔬菜高产有妙招
江城子·荣县小记
荣县心得体会
荣县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