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雨城区“十二五”农业发展状况与“十三五”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2015-04-03王万琪雅安市雨城区农业局
□王万琪/雅安市雨城区农业局
雅安市雨城区“十二五”农业发展状况与“十三五”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王万琪/雅安市雨城区农业局
本文围绕雨城区“十二五”农业发展成效、问题,以及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增效等“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设想的相关课题,深入农村、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基地等进行广泛调查、分析与研究,提出雨城区“十三五”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十二五;农业发展;成效;十三五;对策
雅安市雨城区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山区,属川西平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是雅安市政府所在地及雅安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面积1060.6km2,辖18个乡镇、1个新区、4个街道办事处,191个行政村、17个社区、1232个社,总人口34.7万人,其中,农村户数7.93万户,农村人口22.67万人,农村劳动力14.97万人。
2014年,雨城区耕地0.55万hm2、园地1.88万hm2、林地4.93万hm2、草地180.00hm2、设施农业用地273.33hm2。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99万hm2(粮食1.09万hm2,油菜0.28万hm2),茶园面积1.68万hm2,蔬菜面积0.61万hm2,果园面积0.20万hm2。2014年全区出栏生猪19.41万头、牛0.87万头、羊5.82万只、家禽258.61万只,禽蛋0.42万t,全区水产养殖面积526.67hm2。
1 雨城区“十二五”农业发展成效
1)农业经济收入持续健康增长。“十二五”全区农村经济预计总收入39.83亿元,比“十一五”增收17.24亿元,增长76.32%,农民人均纯收入11189元,增收5282元,增长89.42%,其中农(牧渔)业总收入22.68亿元,增收10.21亿元,增长81.88%,农牧渔业农民人均纯收入5156元,增收2409元,增长87.70%。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十二五”,全区预计共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0.28万hm2,购置农机具6.6万台(套),总动力达42.54万kW;完成受损农田修复 440hm2、农业生产大棚140万m2、生产温室6.7万m2、畜禽圈舍15万m2、鱼塘修复15.60hm2;建设节水灌溉设施 653.33hm2、提灌站38座1045kW、机耕道200km、吊桥5座;完成农村户用沼气池1429口、沼气集中供气工程5处;完成以茶叶、猕猴桃、食用菌等为重点的14个特色优势产业园,完成2个现代万头生猪标准化生态示范养殖场和32个生猪标准化养殖场。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十二五”,全区预计完成新发展茶园0.78万hm2、猕猴桃646.67hm2、食用菌253.33hm2。全区特色优势产业茶园面积达到1.86万 hm2,比“十一五”增长72.92%。猕猴桃面积0.17万hm2,增长63.4%;食用菌生产253.33hm2,增长7倍;生猪年出栏19.9万头、年成栏14.36万头,增长5.23%和0.37%,家禽年出栏266.89万只,年成栏115.09万只,增长17.37%和 12.3%; 水 产 养 殖 面 积526.67hm2,增长43.6%,其中特色水产——雅鱼及大鲵养殖面积12.67hm2,增长216.7%。
4)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进一步发展壮大。2015年,全区共有省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226家,专合社入社会员1.8万人,辐射带动1.1万农户同步发展。全区累计流转土地0.43万hm2,实现流转收益1.5亿元。
5)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水平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区共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60万 hm2、绿色食品基地1.25万hm2、有机食品基地233.33hm2,并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区“三品”认证总数达62个,其中绿色食品认证11个、有机食品认证12个、无公害产品认证39个。“雅安藏茶”获“国家驰名商标”称号,“雅鱼”“雨城猕猴桃”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6)农业科技推广成效明显。“十二五”期间,围绕重点粮作、茶叶、猕猴桃、食用菌、生猪等主导产业推广主导品种50余个、主推技术70余项,推广农用新机械5500台套,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17个;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宣传咨询培训近4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4000余人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750人。
2 雨城区“十二五”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仍薄弱。“十二五”期间,雨城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区域建设不均衡、产业分化严重、配套体系不完善等根本性问题,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整体看来还相对薄弱,仍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整体发展的需求。
2)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整体水平不高。雨城区茶叶资源丰富,但龙头企业不能完全吸收和消化优势资源,龙头带动效应有限,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作用发挥不充分,导致品种单一、品牌建设意识不强,大部分绿茶加工企业存在为他人做嫁衣的情况,档次上升不明显,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猕猴桃、畜禽等产业因缺乏冷链、精深加工等企业,只能甘作“生产大工厂”,产业链条延伸不够,农产品附加值没能得到充分显现,抗市场风险能力弱,稳定发展压力大,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水平有待提高。
3)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总量不足,力量弱,效率低。雨城区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要是以“家庭式”户营为主,大部分经济基础差,整体素质偏低、生产经营能力弱、比较效益低,农业、农村、农民与产业基地的利益联结关系较差,对农业产业化的示范辐射效应较低,助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机械化生产发展能力弱。
4)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撑能力相对不足。一是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数量少、科技服务水平不高。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的推广应用,以及农业有害生物防控、动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服务指导乏力。二是农业信息化服务程度不高,不能及时给农民提供准确、全面的农业生产和市场信息服务,农民在生产经营中“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盲目现象依然存在,产业同构问题未能避免。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指导发展不规范,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以松散的形式为主,缺乏协作机制,很少形成利益共同体,完全竞争局面明显。四是农业信贷等财政金融体系还不健全,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融资渠道狭窄,国家的惠农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被抵消,影响了农民投资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3 “十三五”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着力培育发展产业布局区域化、种养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加工专业化、产品市场化、利益联结规模化的精致农业产业体系。围绕茶叶、猕猴桃、食用菌、优质肉猪、珍稀水产等重点产业,有效整合优势产业资源,大力发展绿色、生态、高效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做特基地、做优品质、做响品牌、做强龙头,促进产、供、销、游、购、娱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融合发展,实现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全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向前发展。
1)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积极发展优质、安全、高效特色农业。围绕雅茶、雅畜(禽)、雅鱼等重点产业,统筹安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同时,积极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全面推进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建设,促进农产品品质的上档升级,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
2)培育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强化龙头企业扶持培育,集生产、加工、销售、运输为一体,打造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经营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强的产业化生产经营龙头企业。坚持市场为导向,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为突破口,加快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订单农业,发挥生产经营主体的桥梁与纽带作用,着力建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综合体。
3)培育创建优势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有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实施政府政策奖励,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著名、驰名商标申报认证,构建知名、著名、驰名三级梯队培养机制。以特色创品牌,以品牌促营销,加强品牌推介宣传,着力打造雅安藏茶、雨城猕猴桃、雅鱼等特色品牌和地理标志,增强雨城特色农业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4)积极构建多层次、差异化的创意休闲农业。充分发挥雨城区生态环境优美、自然文化丰富等良好条件,坚持走生态、旅游、文化融合的发展道路,构建城市文化旅游与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互补的创意休闲观光农业。以天然景观为依托发展乡村观光型休闲农业,开发民俗村落等综合性农园观光区,以区域优势农产品为基础发展乡村体验型休闲农业,围绕特色农产品开发,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文化与田园观光的相互融合,着力打造集现代农业、生态景观、乡土风情、休闲度假、文化娱乐、科普教育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
5)着力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以项目为载体,积极争取政策与资金支持,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十三五”国家农业项目投放重点,抓紧项目前期储备申报,积极谋划和建设一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必要条件。
6)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社会化服务支撑体系建设。一是建设农产品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创建批发交易与直接销售相结合、电子商务交易与场内交易相结合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二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提高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机械的推广应用水平。三是抓好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建设,促进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有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四是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和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有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水平。五是制定和实施发展农业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农产品专业市场等在财政、信贷和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S-01
B
2095-3615(2015)05-0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