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导引医学著作
——《淮南鸿烈》《论衡》《黄庭经》

2015-04-03魏慧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5年13期
关键词:论衡内景外景

◆文 魏慧

前文提到,在文化方面,先秦两汉时期出现了许多经典引导医学著作。在众多传世名著中,《淮南鸿烈》和《论衡》非常具有代表性,这两部著作都对导引医学有影响,其中不乏许多珍贵的经验,值得认真我们学习、研究与参考。

秦汉以后,历史步入魏晋隋时期(公元220 年~公元618 年),导引、按摩医学较前更为盛行。《隋书·百官志》有“按摩博士二人”之载,可见当时已开设按摩科。当时内源性医学著作也不少。被后世道家导引医学与内丹修炼引为经典著作的《黄庭经》便是其一,相传是太上老君传与东晋魏夫人(公元252 年~公元335 年)的。据《南岳魏夫人传》载:“魏夫人者,任城人也。晋司徒剧阳文康公舒之女,名华存,字贤安。幼而好道,静默恭谨。读老庄,三传五经百氏,无不该览。……常服胡麻散,茯苓丸,吐纳气液。……景林真人又授夫人《黄庭内景经》。……凡住世八十三年。以晋成帝咸和九年托剑化形而去。”

淮南鸿烈

《淮南鸿烈》亦名《淮南子》,汉初淮南王刘安与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所著。现存内篇21 卷。论道,以自然天道为中心,以“天人相类”、“天人相应”为中心,阐述道家之学。有关于导引气功之论述,认为“达子道者,反于清静,究于物者,终于无为”,倡导“恬然无思,淡然无虑”、“掩其聪明,灭其文章”、“除其嗜欲,损其思虑,以抱神和静,稳定神形”。

《淮南鸿烈》对导引、气功的理论与具体功法,较先秦诸子都有更为仔细的描述。其关于气的论述,“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天文训》);并认为不但宇宙万物是气所生成,就连至高无上的“道”本身,亦由“流源泉勃,冲而徐盈,混混浊浊,浊而徐清”(《原道训》)之气而生成。其形神统一整体观,是对导引医学、气功学的最重要贡献之一:“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体者所禀于地也。”(《精神训》)“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住,则三者伤矣。”其认为要维持生命之长生久安,必须“将养其神、和弱其气、平夷其形”(《原道训》),方能“神贵于形也。故神制则形从,形胜则神穷”(《诠言训》)。

《淮南鸿烈》积极的“无为”观,是对《老子》“无为”学说的正确理解和发展。其认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应该是顺应客观规律的因势利导:“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工焉,故五谷得遂长。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修务训》)张仲景认为,《淮南鸿烈》积极的“无为”观,是在医学领域中活学活用的典范,导引医学、气功如此,养生学也如此:“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避)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篇》)这里的“顺”、“适”、“和”、“安”、“节”、“调”都含因势利导之意,既是因势利导就不可能无所作为,就肯定能找到相应的合理的解决方案。这就成为后世中医与导引医学发展和繁荣昌盛的理论根据。其还为古五禽戏的演变做出了贡献。

论衡

王充(公元27 年~公元97 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是东汉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理论家与导引养生家。他提出人是由物质性的气所生成。气是万物之本源,正确指明了精神与形体之关系,他著有《论衡》传世。《论衡》共收入文章85 篇,实存84 篇,其中《招致》仅存篇目,是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

《论衡》云:“若夫强弱夭寿以百为数。不至百者,气自不足也。夫禀气渥(握)则其体强,体强则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明确指出了养生以气为本的观点。其还论证了人生命长短与先天遗传素质、后天环境、社会因素有关。又云:“人寿夭之命,以气多少为主性。人之禀气,充实坚强其年寿,虚劣软弱失弃其生。”并强调指明:“养气自守,适时则洒,闭明塞聪,爱精自保,适辅服药,导引……性命可延,斩烦不老。”

黄庭经

《黄庭经》有《上清黄庭外景经》与《上清黄庭内景经》。《外景经》早于《内景经》。两书均以七言歌诀谈导引养生修炼原理,颇为历代导引、气功研究者所重视和推崇。

另有《黄庭中景经》,则多疑为后人著作,是一部导引、气功专著。一般均不包括在《黄庭经》内。其主要论述脑与五脏之生理功能,认为脑乃一身之主,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之枢纽;神乃身体之质,又为身体之用。从而建立了以脑神为中心的神之体系,这和现代西医之脑与神经体液学说大有相通和相同之处。

关于“黄庭”一词,早在东汉晩期文籍中就已广为应用,有诸多注释:①指中。《黄庭内景经·梁丘子注》:“黄者,中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人中、地中;内指事即脑中、心中、脾中。”②指身体内之中虚空窍。《黄庭外景经·石和阳注》:“命门之上,有玄关二窍,左玄右牝,中虚一处,名曰黄庭。”③指五臧(脏)之中。《养生秘录·金丹问答》:“黄庭正在何处?答曰:在膀胱之上,脾之下,肾之前,肝之左,肺之右也。”④指脐之后。《至游子·百问篇》:“何谓黄庭?曰:在膀胱之上,脾肾之前,脐之后,肝之右(左),肺之左(右),如鸡子,如权石。”⑤指有名无所。《梦溪笔谈·象术》:“黄庭,有名而无所,冲气之所在也。故养生家曰:能守黄庭,则能长生。”又:“黄庭者,虚而妙者也。”⑥指中黄八极。⑦黄庭在二肾之间。⑧亦指“规中”。⑨陈樱宁著《黄庭经讲义》曰:“黄乃土色,土位中央,‘庭’乃阶前空地,名为‘黄庭’,即表中空之义。吾人一生,自脐以上,为上半段,如植物之干,生机向上。自脐以下,为下半段,如植物之根,生机向下。其生理之总机关,具足上下之原动力者,植物则在根干分界处,人身则在脐。婴儿处始,鼻无呼吸,以脐带代行呼吸之功用,其出胎后,脐之功用立止,而鼻窍开矣。修持口诀重在胎息。胎息者何?息息归根之谓。根者何?脐内空处也。脐内空处,即‘黄庭’也。” 笔者认为⑨是充分综合了诸家之长的很精致、很精巧、很有见地的一种阐释!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与学习。

关于内景、外景之称,注释所见更早。如《荀子·解敝篇》云:“浊明外景,清明内景。”唐代杨倞注:“景,光色也。浊谓混迹, 清谓虚白。”《大戴记·曾子天园篇》云:“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圆曰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气相(者)也,是故内景。故火曰外景,而水曰内景。”《淮南子·天文训》亦云:“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火曰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水曰内景。”故“内景含气,外景吐气” 之看法较为合理。道家的治生之本,重在全形保神。《黄庭经》尤其注重脏腑气脉之修炼。而神为气之制,故欲炼五脏之气,必养五脏之神。其倡导的“黄庭宫”与“三丹田”的概念,是对导引医学、气功的一大贡献。《黄庭经》云“上有魂灵下关元”、“三关之内精气深”、“迴紫抱黄入丹田”、“三田之中精气微”。《黄帝内经·举痛篇》曰:“冲脉起于关元。”《灵枢·寒热篇》曰:“脐下三寸,关元也。”《黄庭经》三关三田之说,延至今日都影响很大。其云:“人有三丹田,上丹田,脑也,亦名泥丸;中丹田,心也,亦名绛宫;下丹田,脐下三寸,气海(关元)也,亦名精门。三田之中,各有司主之神。至于黄庭三宫,上黄庭宫脑中,中黄庭宫心中,下黄庭宫脾中。黄庭与丹田,上部同为脑,中部同为心,下部同为脾,一为气海(关元)或精门。”而通常所言丹田即下丹田,相当于关元部位,而黄庭即心。故《外景经》云 “上有黄庭下关元”、《内景经》云“上有魂灵下关元”,虽说法有异,然意义相同。其功法是以黄庭三宫为中心,通过存想、存神(内照)来修炼脏腑之气,进而“结丹”,进入更高级之境界。

我们学习与研究《黄庭经》,切勿为其神仙家的术语与“外貌”、言辞所惑,长生不老显然是梦想;然其以黄庭三宫为枢纽之道家炼养方法与原理,确有能强健心身、却病延年、长命百岁之功,则不容我们忽视与轻视,是研究内源性医学的经典文献。

猜你喜欢

论衡内景外景
印象·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民国北方京剧科班的发展流向及与“外江派”关系论衡
Towards Semiotics of Art in Record of Music
探析外景节目中的主持人应变能力
Designing the Exhibition Space for "The New Normal", Beijing, China, 2017
《论衡》选读
宋代《论衡》研究综述
我的剧本
宝宝爱秀
电线杆住宅,兰卡威,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