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化”入手 助医改措施落地
2015-04-03许方霄
◆本刊记者 许方霄
按照国家卫生计生规划信息任务和“智慧北京”总体要求,北京人口健康信息化工作服从服务于首都城市战略新定位,坚持积极探索创新,着力深化改革,加强上下联动,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呈现出不少亮点。在“服务医改落实、服务民生发展、服务政府管理”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民生改善。
以信息化辅助医改措施落地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规划信息司副司长张锋曾指出,全国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人口全覆盖、生命全过程、工作全天候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北京作为首都具备区位、资源、技术、人才和资金优势,期望借助新技术在全国率先实现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中发挥示范作用。
根据国家深化医改和计生政策改革,市卫生计生委重点实施了市政府折子工程《电子病历共享工程》,带动了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计划生育、药品管理、综合管理六大领域系统完善和深度应用,在多个区县积极推进健康卡使用,并研究探讨了多卡融合问题,积极推进新网站建设和行业网站考评,实施了互联网+、物联网、移动等新技术应用,推进了卫生信息化相关标准的制定等。
为了辅助医改措施落地,各区县均在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如,朝阳区等7 个区县正在积极建设和应用区县卫生信息平台;海淀区等4 个区县正在加紧区县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顺义区等3 个区县的中心医院与3 家大型三甲医院联合远程会诊项目,正按照总体设计要求稳步推进;怀柔区、顺义区等区县双向转诊项目工作,按照双向转诊试点区规范要求正在稳步展开;平谷区、门头沟区等4 个区县,依托信息化开展特色医改试点;西城区、通州区等8 个区县,积极实施社区卫生信息化管理。在全市30 个区域医联体中,有30 家核心医院,296 家合作医疗机构,实现核心医院与下联医院、基层诊疗卫生机构信息互联互通。
而医院则以推进院内信息共享辅助医改措施落地。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院级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北京地区三级医院门诊、住院医生工作站建设率达100%,90%以上实现检查检验电子化申请,90%以上实现住院病历书写电子化。二级医院门诊医生工作站、住院医生工作站,建设率分别达到94%和79%,且60%以上实现住院电子病历书写电子化。22 家市属医院均建立了完整的门诊、住院信息系统,大部分医院建立了人财物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病历系统,有5 家已建立了基于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集成共享平台,其他17 家今年投入建设。“ 北京地区三级医院门诊、住院医生工作站建设率达100%。”
4 区县推进新农合即时结算
计生改革,从方便群众办事的信息平台建设入手,开展一孩户籍服务生育服务网上办证试点工作。自2013 年底以来,丰台区等4 个区就已经积极开展“一孩生育服务证”网上办理试点工作,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北京市“一孩生育服务网”办证工作在方便群众生育服务的同时,还提升了政府职能效率。这一工作今年将在全市展开。
涉农区县发挥社会资源效应实施惠民便民服务。怀柔区、密云县等8 个区县还引入社会资源,建设区县级卫生信息平台,推进数字化医院及自身业务系统建设,积极开展居民健康卡工作。当前,延庆县等4 个区县正积极推进新农合即时结算事宜。
全市129 个(其中远郊区县为94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上级医院开设了远程医疗服务;市属5 个三级医院开辟了APP 服务。此外,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主办的“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获得“2014 世界信息峰会”大奖。北京市共有146 家医院接入114 预约挂号平台提供预约挂号服务,积极利用云技术,在市级政务外网云和互联网云上开展一孩生育服务试点。
以信息化顶层设计服务首都市民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党委高度重视人口健康信息化管理和统筹工作,2014 年在机构改革中设立了信息统计处。16 个区县机构改革中同样重视这一工作,成立了信息统计科或重组信息中心,普遍加强了信息化统计的管理和技术力量。自市卫生计生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就明确了重大事项决策、统筹管理和沟通协商三种机制,梳理了卫生计生信息化工作相关流程。在外部信息协同上,建立了行业统筹及部门协同机制,制定了行业统计报表制度和统计调查制度。
此外,相关部门还开展北京地区行业信息化调研,启动行业信息化顶层设计工作,服务于首都城市战略新定位,完成《北京市人口健康信息资源分析利用研究》等7 个信息化专题研究,重点研究改革所必需的信息化应用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