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镇的一个下午(外一篇)
2015-04-03吴佳骏
吴佳骏
那个下午,有风,从远处吹来。仿佛来自于明朝。
我站在古镇巷子的石梯子上——那上面布满了岁月的风霜和历史的尘埃。石梯一级一级蜿蜒向上延伸,好似古代仕女遗落在民间的腰带,有了些幽怨的成分。石梯两边,古朴、暗淡的木式结构的房屋,错落有致。单从它那还未完全褪色的木柱上看,曾经的华美可窥一斑。其中,有一座“赵家祠堂”,还依稀透露出过去年代的气派和恢弘。说不定,那青黛色的砖墙上,还残留着这家女主人当年留下的手印呢!
走进祠堂,扑面皆幽静。抬头望天窗,满目尽是白云苍狗。不知在这样的高墙里生活,人会不会寂寞。正这样想着,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南唐李后主词句里“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意境。其实,深院锁住的,又岂止是清秋呢?怕还有红尘世事,以及无数寂寞的心吧!只是,春秋更迭,物是人非。如今的祠堂已不复昔日的生机,惟空余下如我者过客般的愁绪和遐思。
时间的无情,谁又能抵挡得住呢?
繁华与奢靡,爱与恨,都不过如梦幻泡影。
绕过祠堂,继续朝前走。一座“湖广会馆”赫然在目。从它内里设置的戏台看,曾经的风流烟花弥漫。人类迁徙的历史,真是波澜壮阔,且充满大苦痛!当年,那一批批从湖广背井离乡,浩浩荡荡填补四川的人,他们的内心该忍受着怎样的煎熬呢?“湖广会馆”是他们在异乡重新建造的一个“精神栖息地”和“灵魂避难所”。
路孔镇的历史,因有“湖广会馆”而厚重了许多。
巷道两侧,是贩卖各种东西的小贩。他们的表情里,有一种淡定和安静。这或许是路孔现在还没有被外界干预和打扰的缘故。我真希望这种原始的质朴不要被无所不能的商业铁手所蹂躏,让人间还能保留一点“净土”。
三三两两的孩童在巷子里窜来窜去,在寻找童年的梦想和记忆,欢声笑语洒落一地。这些孩子是幸福的,他们出生在这个小镇,他们的人生也一定多了一种自然和淳朴。
我在街边买了一个“叶儿粑”,入口,滑而不腻,黏软香甜。停留在舌苔上的,是来自民间的味道。借助这种味道的提示,我仿佛打开了深藏久远的童年密码——那种亲切的、虽然贫穷却不乏温馨的生活。
在路孔小镇,一个“叶儿粑”,激活了我的童年情感和印象。
从小巷出去,便是溪水潺潺的濑溪河。临河一架水车缓慢地转动。水车是另一种时间。缓和慢,是路孔小镇的生活节奏。河面上浮满水草,鱼儿在草下嬉戏。河的对面,几个垂钓者气定神闲,不知是在钓鱼,还是在钓时间。河岸边的几块油菜地,在风的吹动下,轻轻摆动,摇碎一地金黄。几只小舟停靠岸边,竹制的雨棚似一把大伞,遮住棚中的打鱼人和打鱼人的梦。古桥上,走着几个农人,或挑着担子,或背着背篓。远远看去,似一副天然的素描。气韵生动,惟妙惟肖。真是小桥,流水,人家;透出静谧,祥和,干净。
黄昏来临,我不得不披着暮色离开。再次从巷子的石梯走过,我的耳朵隐隐听到一种声音——清脆,如水滴,从历史深处传来——那是曾傲和尚①遗落的木鱼声。
我喜欢这种声音。禅的声音。
古镇之魂
长长的青石巷道,像一条褪了色的麻质飘带,遗落在安居古镇的肩膀上。或许是受到风的拨弄,飘带打了结。每一个结上,都坠着一个历史名词——引凤门、后河沟、会龙桥、火神庙街、万寿宫……
巷道上人不多,大都是些本地居民。素颜布衣,散漫无拘,一派闲适自得模样。清晨的光线有些暗淡,朦胧中极像印象派画家的画作。加之天空飘着蒙蒙细雨,愈加显得诗情画意。
巷道的一个拐角处,蹲着一个老人在“补锅”。老者已年近古稀,额头上的皱纹没能掩藏住岁月的秘密。他一袭蓝布长衫,很有民国范儿。煤炉里的火舌熊熊燃烧,把老人的脸舔得通红,其目光死死盯住那勺烧化的铁水。旁边的那口柴锅千疮百孔。我问老人:你干这行多长时间了?老人说:一辈子就靠这手艺吃饭。我问:现在还有人找你补锅吗?老人说:没了,现在的人都用电饭煲。事后我才搞清楚,原来是当地政府专门花钱,雇老人到古镇来做“补锅表演”的。起初老人不同意,他热爱补锅这门手艺,不愿自己干了一辈子的行当,最终却要沦落到“耍把式”的地步。镇政府派人反复做他的思想工作,说请他出山,并非是为吸引看客,而是希望能让补锅这门传统手艺留在更多人的记忆里。老人思来想去,答应了——但老人不会想到,柴锅上的疮孔容易修补,倘若历史的疮孔、文化的疮孔需要修补,怕不是他这个迟暮者所能为之的吧!
随行的诗人李钢是个摄影爱好者,在经过补锅老人身旁时,他拉住我,让我给他撑住伞,迅速掏出相机从不同角度给老人拍了几张照片。随后,他一路上都在翻看那几张片子,表情透露出一个诗人才有的深刻和悲悯。
雨住了,石板上能照见人影子。我步履款款,东瞅瞅,西望望,像一个浪迹天涯多年的游子,在面对故乡的褐色院落,和爬满了青苔的墙壁,寻找丢失已久的记忆。唏嘘慨叹间,偶一抬头,看见右侧的木质门框内,立着一个少女,正在梳妆打扮。乌黑长发遮住了大半边脸颊,我盯住她看了很久,看得自己都羞涩了,脸上出现了“朝霞”。正欲转身,少女却猛然发现了我,梳妆的双手立刻显得不自然起来,脸上一片红云。瞬间,她朝我笑了一下,转身闪回房里去了。一整天,我都怀疑是否撞见了《诗经·卫风·硕人》里描写过的那位“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女子。在如今这个时代,若要找一个靓丽的女子不难,可要找一个懂得羞涩的女子却不易。
我喜欢矜持的女子,就像我喜欢矜持的古镇。
现在的古镇都太喧闹了,铜臭味太重,有些刺鼻。名气越大的,越被那些看不见的利益之手所蹂躏。就像你仰慕一个女子,敬重她的名节、气质和风韵,可当你千里迢迢慕名前去瞻仰其真容时,你眼里看到的,却是一个脸上被强行整容后涂抹得姹紫嫣红,两枚耳盘边沿排列着如衬衫纽扣那样的耳钉,十根指头上戴着七个或八个金戒指,正端着碗南瓜饭骂街的女人。那种深深的失落感和绝望感,足可让一个人毙命。
矜持是一种美,一种传统之美。传统之美总是使人平静。
注释:①古镇得名来源于一段民间传说,相传明朝有位叫曾傲的和尚,云游到此,见河对岸一带风景宜人,适于修身养性,决定在此建座寺庙。发觉坡边有六个石孔,似与河中相通,便往石孔倒入糠壳一试,不久糠壳果然从河中冒出,于是就把这里叫作“六孔河”,后来又喊做“路孔河”。路孔场、路孔乡、路孔镇也因此得名。2002年被评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