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大的说服力从哪里来

2015-04-02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15年3期
关键词:国际主义白求恩精益求精

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自发表以来,对中国几代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很多人能滚瓜烂熟地将全文背诵出来,说“字字句句烙在心底”毫不夸张。那么,作为很多人耳熟能详的经典议论文,《纪念白求恩》强大的说服力又是来自哪里呢?

一、 由分到总,思路缜密

文章先简述了白求恩的经历,既让大家对白求恩有个大概的了解,也使下面的议论有了一定的事实基础,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接着,以“这是什么精神”设问,引发读者思考,引出第一个论点:白求恩同志具有国际主义精神。为什么先说国际主义精神呢?因为白求恩是国际友人,是国际主义战士。第二段赞扬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这仍然是侧重于“德”。第三段赞扬了他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这是侧重于“能”。最后一段,作者简述了和白求恩的交往,表达了沉痛的悼念之情,并对白求恩精神进行了提炼升华,指出其精神核心就是“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揭示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重大意义。这样写来,由分到总,思路缜密,逻辑性强。

二、情理交融,相得益彰

文章议论精辟,以理服人。有人形象地将文章的观点概括为“一个核心,三种精神,做五种人”。一个核心: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三种精神: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援抗日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做五种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本文是纪念白求恩的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白求恩的痛悼、怀念、赞扬、崇敬之情,情到深处,分外感人。文章情理交融,情因理而更加深切,理因情而更加有力。

三、事实说话,力避空洞

文章采用了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表达方式,将摆事实与讲道理紧密地结合了起来。课文一、三、四段都是先叙后议,第二段分为三层,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夹叙夹议的特点尤为明显。叙述的内容为议论提供了事实论据,既增强了说服力——因为事实胜于雄辩,又避免了板着脸说教的无趣性。

四、正反对比,突出观点

对比论证的好处就是可以更加鲜明地突出论点。课文第二段将白求恩同志“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与“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相对比,第三段将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与“一班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相对比,既突出了白求恩精神的难能可贵,又批评了一些人的错误思想与不良倾向。鲜明的对比,显出巨大的差距,更加有力地印证了学习白求恩的必要性、紧迫性,也便于大家对照检查,比比白求恩,看看“一班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五、语言精准,一语中的

文章用词精练,表达准确有力,表明了作者鲜明的态度、情感。如文中多处用“毫无”“毫不”赞美了白求恩同志的“纯粹”,掷地有声。第一段结尾用“这就是……这就是……”的句式,在反复中强调了“我们的国际主义”的精确含义和重大作用,批评了同国际主义相悖的“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第三段用两个“极端”,突出了白求恩对工作负责、对人民对同志热忱的程度达到了极点,加深了读者对白求恩精神品质的认识,表明了作者对白求恩的高度赞扬。“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一句中的“一点”,凸显了这些人的好大喜功、自吹自擂。“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中的“其实”,语气肯定,直入本质。“没有一个不”“无不”“每一个”强调了白求恩精神的感人之深、影响之广。“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用“每一个”“一定”,语气坚定,斩钉截铁,强调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重要性、必要性。最后一段的“只”“仅”,表达了无限的惋惜、遗憾之情。“我是很悲痛的”用一个“是”字,强调了悲痛之深。“只要……就是……”则突出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的可贵之处及改造灵魂的巨大作用。

文章还准确地运用了很多成语。如写白求恩,用了“不远万里”“以身殉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益求精”等成语;批评有自私自利思想的人用了“拈轻怕重”“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等成语;批评不安心于本职工作的人用了“见异思迁”……这些成语言简意赅,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此外,双重否定句和对比句、排比句的使用,也增添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猜你喜欢

国际主义白求恩精益求精
纪念白求恩
创新务实谋发展 精益求精铸辉煌
精益求精,“质”行全球
王俊秀:村民们心中的“白求恩”
白求恩给聂荣臻的最后一封信
光影视界
新国际主义想象:实现中国软实力升级换代
01 国际主义在中国援外中的实践
浅论美国外交政策中孤立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永续性
推陈出新 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