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筷活”人生

2015-04-02复兴宋宇

中华手工 2014年10期
关键词:木筷蓝翔老人家

复兴 宋宇

“为筷箸文化忙碌了一辈子,也算是‘筷活了一生!”在蓝翔的人生里,还有什么比坚守和传承一段舌尖上的文化来得更有意义?

在上海多伦路文化街191号,有一座不起眼的“上海民间民俗藏筷馆”,收藏着古今中外2000多双筷箸,它们的主人是已经82岁的“中国藏筷第一人”——蓝翔。

别看已经耄耋高龄,老人家的身体仍然硬朗得很。凭着对筷箸文化的痴迷,收藏之路一走便是几十年。“平时我非常节约,烟酒不沾,但遇上喜欢的藏品,还是会不惜代价一掷千金。”老人家说,为了收藏筷箸,他的足迹踏遍了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古镇、乡村。曾为了寻找记忆中的一双铁筷子,专程跑回徐州老家掘地三尺,“只可惜铁筷子在地下埋太久了,已经被腐蚀得仅存一根了。”老人惋惜着。

这样的寻宝经历还有很多,几十年来不辞辛劳地寻觅,让蓝翔的藏品变得相当丰富。1988年,他在家中办起了当时全国独一无二的家庭“藏筷馆”,虽说不大,但陈列着稀奇古怪的筷箸竟有上千双之多。上自明清两代,下至民国、当代,还有日本和朝鲜等国外的。材质也不尽相同,有竹木、金属、牙骨、玉石、密塑几大类,其中以木质的居多。

“别以为筷箸看似简单,里面的学问可多了。”老人说着,拿出藏品来一一展示。有进餐时不沾米饭和防馊的枣木筷,有陕北民间认为有利明目的冬青木筷,也有少数民族的结婚筷、香港的旅游筷、日本作为礼品的长寿筷,更有清代时人们用来拨弄烧炭的长铜筷、洞房中用来剪龙凤花烛烛芯又细又长的铜筷等,数不胜数。其次,蓝翔还收藏了筷筒、筷笼、筷盒多达百件,其中也不乏精品。这些用各种材质制成的器物,大多绘有“福、禄、寿、喜”等吉祥文字图案,承载着浓浓的民俗风情和文化。

“收藏筷子我不为赚钱,”老人说,“筷子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有责任把中国的箸文化发扬光大”。在收藏之余,老人还坚持筷箸文化的研究,撰写出国内第一部箸文化专著《筷子古今谈》,以及《筷子三千年》、《筷子的故事》、《古今中外筷箸大观》等8部著作。

3年前,在上海文化主管部门的推动下,蓝翔成立了筷箸文化促进会,并担任会长。虽然整个过程经历重重困难,但一路的艰辛也让蓝翔回味无穷。“为筷箸文化忙碌了一辈子,也算是‘筷活了一生!”老人打趣地说道,抚摸着一双双筷子的手颤抖着,这是一双传承文化的手,刻画着一道道深深的皱纹,记录下坚守了一辈子的艰辛。

猜你喜欢

木筷蓝翔老人家
铭记于心的残缺
惊世漫谈
关于一次性木筷回收再利用的思考
我想去看望上帝
节约木资源,从我做起
蓝翔灰色帝国
蓝翔技校:一所“神奇”学校的江湖气质
蓝翔技校?蓝翔帝国!
环保常识(16)
感谢爷爷给我带来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