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在产后大出血38例中的应用
2015-04-02刘织荷莫阳娇
刘织荷 莫阳娇
【摘 要】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产后大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产后大出血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产后大出血症状控制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产后大出患者在抢救和治疗期间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 产后大出血; 综合护理;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4-0138-01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女性比较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是目前临床上公认的导致产妇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导致其发病的主要原因为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出现障碍[1]。笔者对产后大出血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救治的产后大出血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38例。对照组发病时间在产后1~4h,平均出血时间(1.6±0.5)h;初产妇23例,经产妇15例;产妇年龄20~37岁,平均年龄(24.1±0.4)岁;观察组发病时间在产后1~5h,平均出血时间(1.4±0.6)h;初产妇22例,经产妇16例;产妇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24.3±0.5)岁。两组患者年龄、产次、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产后护理模式,主要内容:①常规临床抢救,给予必要的止血和缩宫药物;②对症护理;③心理护理;④健康教育;⑤病房巡视;
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主要步骤如下。
1.2.1 急救护理 ① 发病后立即实施准确有序的抢救;②补充血容量,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对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指标进行监测,控制静滴速度;③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氧,双鼻导管流量控制在4~6L/min之间,对吸氧效果进行密切观察;④ 体表按摩子宫底,对子宫收缩进行有效刺激,使子宫壁血窦尽快闭合,将子宫腔内的积血压出,以免对子宫的收缩造成不良影响,达到止血目的;⑤ 协助医生抢救,一边检查原因,一边进行止血,做好各种检查及抢救准备工作;⑥ 注意患者保暖,预防出现各种并发症。
1.2.2 治疗护理 ① 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掌握孕产妇危、急、重症的抢救、监测、护理方法,特别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对急救技术的训练,使护理人员能够熟悉掌握妇产科危重患者抢救的方法;② 加强药品、物品、设备的管理,用后保证及时补充和维护;③ 心理护理:专人陪护产妇,讲解相关知识,消除不良情绪,鼓励及时排尿,以取得产妇信任;宣教早期哺乳的优势,以利于刺激子宫收缩,减少阴道流血量,使产妇的身体早日康复;④ 严格执行医嘱,确保合理用药;⑤ 对患者机体的各项指标进行监测,如出现异常变化及时向有关医生汇报,并采用有效措施应对;⑥ 积极进行健康宣教,说明导致产后大出血的原因、预防方法和危害性,建立有效的疾病控制机制;⑦ 帮助患者在最大程度上争取家人的关爱,尤其是患者的丈夫,使患者能够充分感受到温暖[2]。
1.3 观察指标 选择产后大出血症状控制时间等作为观察指标。
1.4 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实施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7.36±2.10)d后产后出血症状得到控制,观察组(5.01±1.22)d后产后出血症状得到控制,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对产后大出血患者而言,其在接受临床救治的过程中,首要环节是医护人员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进行迅速有效的对症处理。因此,产科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对产妇进行严密细致的观察,对缩宫素应用的相关指征进行全面的掌握。缩宫素应用时应有专人对产妇的情况进行严密观察,对宫缩情况进行详细真实的记录,确保产妇在整个产程中处于安全状态,且治疗有效,将产后大出血发生率降至最低,使患者产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能够有效降低。通过本文的临床实践发现,经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可使产后大出血患者出血时间缩短,使出血量减少,对患者的生命健康起到有效的保障作用,进而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产科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提升医院的社会形象[3]。
参考文献
[1]惠琴.早期产后出血229例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13,13(19):1802-1803.
[2]林建华,林其德.产后出血的重新评估[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2,18(12):189-190.
[3]代敏.产后出血原因及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9,22(19):207.
(收稿日期:2014.11.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