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苏州
2015-04-02安生
安生
苏州给人的印象总是淡雅的,那些小巷子、深宅,那些小桥、流水……好似总在烟雨中,古旧而迷离,自成一幅淡雅玲珑的江南水墨。与大多数国内城市不同,苏州老城保留得算完好,城中高楼甚少,旧时痕迹随处可见。前一秒刚从商场走出,下一秒便踏上古桥,货船从桥下经过,抬眼望去,粉墙黛瓦重重叠叠倒映在流水中,船行过倒影随层层碧波荡漾开来,一阵恍惚,这才是江南应有的模样吧。
苏州,始建于公元前514年,是中国现存的古老城市之一。作为吴文化的发祥地和集大成者,历史上的苏州一直是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有人说苏州有几多,其中一多便是状元多。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的魅力,倾倒了无数文人墨客,工匠大师,留下车载斗量的诗词歌赋和无数巧夺天工的手作珍宝。所以,如果非要有一个词来形容苏州,我想那应当是:人杰地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评价苏州园林为“中国园林是世界造园之母,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而苏州老城,本身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园林,经历2000多年风霜还被保护得极好。那些在苏州城里城外随处可见的白墙青瓦,飞檐楼阁,被称为“苏派建筑”,源自中国建筑史上最重要的一脉——“香山帮”。而香山帮的源头,就在苏州胥口。史书曾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的记载,从匠心独运的苏州古典园林到气势恢弘的北京皇家宫殿,数百年来,苏州香山帮匠人的精湛技艺代代相传。旧时的商贾巨富,不惜耗巨资也要请香山帮的工匠造园修屋。据《苏州府志》记载,苏州城区明代有园林271座,清代有130座,其中又以私家园林为主。难怪后人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来形容造园手艺之高深。
造园,只是苏州手艺的一部分。苏州民间手工艺历史悠久,门类众多,妙手辈出。至明清时期,苏州产生了手工艺专业生产和集市贸易的街巷,发展到鼎盛时期,有二十二个大类,逾三千五百个品种,占据全国手工艺品的半壁江山。天时、地利、人和,加之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苏州民间手工艺技艺精益求精。虽门类众多,但都形成“极端精细”的风格特点,不少手艺冠以“苏”字,如苏绣、苏扇、苏灯、苏式家具等名满天下。
不光是华宇屋檐,手作工艺,就连“苏帮菜”也体现了“极端精细”的苏式风格。古菜谱里,苏州菜有道炒绿豆芽。据说,它的制作,是一根根把切得细如发丝的鸡丝嵌在绿豆芽里,精细程度足以与苏绣媲美。倒不是给这道菜多大的褒扬,至少从平常生活里也可见苏州人的精工细作。
但实际上,手工艺在苏州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计划经济把手工艺生产集聚到以城市为中心的地区,使苏州的手工艺生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各门各类都出现空前的发展,工艺大师涌现,制作出无数造诣极高的精美艺术品。而到了90年代,机器大规模普及使得很多手艺人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是柴米油盐的现实生活,一方面是手作艺术的极端精细。许多手工艺面临了新老断层的更迭期与迷茫期。于是,苏州的手工艺生产不得不顺应市场变化及格局变化,化整为零,形成新的发散型结构,让各门类手艺自寻解决之道。也由此涌现了一批专事传统手工的新一代艺术家,他们用现代的思维继承传统的手艺,将现代审美与传统工艺重新结合,诞生出有“极端精细”手工感的现代艺术品。
苏州就像是一方沃土,不仅诞生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手艺人,更以它开放的姿态,前瞻的眼光,吸纳更多新生代在苏州扎根,创作。手工艺的“原生态”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天的“新生态”才是未来的“活态”。endprint